歲末年初之際,“降薪”、“裁員”等傳聞在公募基金行業持續發酵。
昨日,一則關于“公募基金經理薪酬或將封頂350萬元”的詞條,在收盤后一度登上熱搜榜單,隨后熱度稍有降溫,截至發稿時已從熱搜榜單退下。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該傳聞早在前年開始流傳發酵,流傳版本幾經變更,從封頂5000萬元,再到封頂1500萬元、1000萬、500萬、360萬,隨后降至350萬元。隨著不同版本傳聞流出,有市場觀點稱,這將是公募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薪酬改革。
除了限薪以外,“變相裁員”、“降薪”等與行業出清的傳聞近期在市場頻頻發酵。這背后,業內人士分析,基民投資獲得感不高的行業痛點不容忽視,此外,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公募基金公司面臨自我革新的需求,或出現階段性行業出清。
“公募基金經理薪資封頂”登熱搜
前述基金經理限薪傳聞引起市場廣泛討論。“基金經理的工資收入應該與他當年負責的基金收益情況掛鉤。”有網友對基金經理在基金不盈利的情況下仍可收取管理費提出質疑。
也有市場人士強調,重要的不是降薪,而是將收入與基金業績掛鉤。還有網友則認為,不需要封頂,而是要對收益好的基金經理多給傭金,反之則多扣。
此外,一張昨日在網上流傳的聊天截圖稱,某基金公司投資部改革,基金經理減少,基金經理將從投資部和研究部挑人組成自己的基助團隊;同時,研究部旗下的兩個組將被合并,以精簡人數,開除周期研究員;待遇上也可能采取降低薪酬,提高獎金彈性。
財聯社記者經過核實了解到,這是早在2020年流傳的一則謠言部分內容,彼時,謠言中提到的基金公司已回應上述消息為不實傳聞。
事實上,類似的傳聞近期在基金行業四起。周二,據界面新聞報道,北京某頭部公募開始裁員降薪,“研究員底薪立減25%,基金經理立減30%,24年1月份生效”。該報道稱,投研條線,每個組都有10%的常規優化名額,按照年底業績完成度選擇投研人員。
而早在節前,就有網傳消息稱,“公募基金行業出清開始了,江湖傳聞某某基金變相裁員”,并點名興銀基金。隨后,興銀基金回應稱,公司沒有成立傳聞中的再就業中心,也沒有過傳聞中的考核方式,公司充分尊重每一位員工的勞動成果,“傳聞肯定是不實的,其傳播也構成了對興銀基金的造謠誹謗,嚴重損害了公司聲譽,我們也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的權利。”
“限薪”、“裁員”傳聞為何頻現?
傳聞四起的背后,有業內人士認為,基民投資“獲得感”待提升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基民投資獲得感不好,這是行業的痛點,市場情緒也會被影響,與降薪、限薪相關傳聞又迎合了市場情緒,因此,無論真假,類似傳聞的流出往往會迅速發酵。”
華東地區一家公募從業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直言,事實上,降薪、裁員在近年行業內并非新鮮事。“市場大環境還需要回暖,去年以來行業也出現‘降費潮’,基金公司整體收入自然會受到影響,員工的收入中除了固定薪資以外的獎金部分又取決于公司的整體收入,因此,出現薪資下滑也無可厚非。”
去年7月8日,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新注冊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0.2%;其余存量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將爭取于2023年底前分別降至1.2%、0.2%以下。
彼時,有市場觀點稱,對應2022年末費率高于1.2%的公募基金規模(41,161.4億元)的情況看,上述管理費率調降或將使得行業實際減少約167.8億元管理費,占比全部管理費收入的14.8%。
隨后,在去年12月8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管理的規定》(征求意見稿),標志著公募基金行業第二階段費率改革工作正式啟動。此輪重點在傭金分配與費率調降。中信證券(20.060, -0.12, -0.59%)認為,在僅考慮傭金率調整的情況下,預計A股市場席位租賃傭金規模可能從2022年的188.7億元下降至126.4億元,降幅為33%。
限薪則是在2022年拉開帷幕。彼時,中基協出臺《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對薪酬結構、薪酬支付、績效考核、薪酬內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一位基金從業人士看來,降薪、裁員等或是行業發展的階段性現象。“事實上,人員流進流出在行業里并不罕見。此前,基金行業曾經歷野蠻式生長的階段,而在加快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各家基金公司也有著自我革新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也會出現人員的快速更迭。”
類比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該從業人士提到,此前互聯網行業也曾有野蠻式生長期,后來經過行業出清升級,其中的平臺企業催生出不同的新業態與新服務,平臺經濟與實體經濟進行了深度融合。而公募基金業也正在加快構建行業新發展格局的過程當中。
另外,還有業內人士提到,相比于產品條線多元化的大型公募,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在“降費潮”背景下的生存環境或將更為艱難,這些公司或許更容易出現較大幅降薪或裁員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