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午好啊姐妹們,昨天廣州各區也考完語文期末了,有幾區的題目難哭了不少孩子,我也都拿到了各區試卷,過兩天跟大家分享下我觀察到了什么,也給全國各地的朋友一個參照標了。
今天想討論的其實是另外一個話題,來自某乎熱門問題:“排名前1%的高中生,靠的是天賦還是努力”。

其中有一個乎友的回答得到了超過13.4萬的贊,他說了什么霸氣發言呢?請看圖。

帖子特別精彩啊,感興趣可以去看看。作者目前是量子計算博士在讀,高中排名也是學校1%,他在回答里剖析了學霸背后的深層學習邏輯,直接指出了一個新的定義——“習慣霸權”——對人學習發展的影響。
“習慣霸權”這四個字深深戳中了我,這是我11、12月份就特別想跟大家聊的話題之一。當時起了個由頭,后來大家也知道,南京研學營和機器人白名單競賽的組織,加上弟弟的突發肺炎住院等事情,中斷了這件事情……
所以今天我想撿起來,仔細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也是我看到過的高頻提問:
牛娃的經驗有借鑒意義嗎?
到底孩子成才是天賦還是努力重要?
學霸是天生的吧,基因決定一切。
為什么別人養娃順風順水,我養娃一副爛牌,這是命吧。
……
作為學心理學做教育的人,二胎媽一枚,老大多多少少能沾得上牛娃的邊,加上還有一個剛好在“三年級分水嶺”的弟弟,我跟你剖心窩聊幾分鐘,可以用音頻的方式聽聽,也可以收藏起來時不時看一看,希望可以幫你撥云見日,看到流瀉天光。
02那些和天賦無關的因素
因為哥哥也算是學習成績挺不錯的孩子,各個學科發展也比較均衡,我也經常聽到人問“哥哥學科天賦很高吧”?
說實在話,我能看到哥哥身上的確有一些天賦在學習上幫助了他,但能夠讓他持續進步的,還有不少隱形成功因素,和天賦、努力,毫無關系。
@edmond有段話的描述我很贊同:
我們對學習規律的洞察力越強,認知越深,也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隱蔽的習慣來源,在我們的認知中天賦的權重便越?。?/strong>
反之,我們的認知越淺,能夠解釋的因素就越少,就越會把那堆自己解釋不了的因素籠統地歸因為“天賦”,在我們認知中天賦的權重便越大。
這個感覺,打個比方,就跟我們看到孩子錯題,是直接歸根于“粗心”、“不認真”,還是層層帶著孩子來剖析分析,不同的歸因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養育方法。
我家哥哥現在五年級了,弟弟算是跟著哥哥走過的路往上走。我也時常會對比兩年前三年級哥哥的學習模式,和如今三年級弟弟的學習模式。我本身做教育,就喜歡觀察和思考這些,這幾個月,我慢慢意識到一個現象——
當年哥哥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模式,比弟弟要強太多了。
當年作為一個國際學校的轉學生,哥哥基本上對語文是零基礎入學,特別差,第一個月都在哭。但是他從聽了老師和我教給他的學習方法后,他的執行力是相當高的。
從2021年10月份,他每節新課前都會抽10分鐘出來,做我們教他的系統學習方法;課堂上,他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嚴格做課堂筆記;課后復習,他也會根據我們的建議和觀察,優化自己的復習方法。
這個習慣,從2021年10月份到現在,從來沒變過,所以看哥哥的卷面我從來都不擔心。
他平時寫作業會出錯,但他不會錯第二次。期中、期末考的基礎題都是來自校內,這些分數他就基本不丟。
但弟弟呢?他23年9月份剛開學,我也是和當年一樣,提前把學習方法教給他,而班主任更是重視語文,可是弟弟在語文方面的學習習慣,他做不做,做到什么程度,全看心情。
雖然目前分數也很高,基本上100分的卷面能拿95分以上,但是可以明顯看出,他的學習習慣脫節了,思維方式快要跟不上了,主要體現在——
上課的效率不高,課后在基礎題就要花時間,而更低的效率又會造成其他時間的虧損,慢慢地他就下意識以“粗心”“不認真”來安慰自己卷面上的錯誤。
這里不是抨擊孩子,而是當我觀察到這個情況后,我就拉著弟弟,及時喊停。我跟他說——
“不好的學習習慣,會耗損人的天賦;
逃避思維鍛煉,神經突觸也會萎縮。”
我說這話并不是為了恐嚇孩子,而是真的有分析很多人成功的原因,無論是名人還是偉人,我都能看到這些共性。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更是花了幾十年如一日去強化它,才成就了自己的專業壁壘。
孩子,也許你不認識他,但你應該懂懂他
這本關于袁爺爺的書,一定要讀,無論你幾歲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本能,能選擇輕松干嘛選擇辛苦,能選擇躺贏誰還會努力爭???但是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是從早期愿意對抗困難和弱點開始的。
所有的人生破局,只有從成長中才能找到答案。
03習慣和思維的養成需要刻意練習
對于孩子來說,到底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呢?我給弟弟強調了三個做法。
第一個是要拿橡皮擦擦掉過往不利的習慣和思維,重新建立一套科學的、有效的、標準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框架。
學習習慣和思維絕對不是簡單地說“你多想想就好了”,它是有框架和基本標準的,得先讓孩子規范起來,知道什么是好和對的標準,才能以此為鏡。
第二個是要不停地刻意練習,強化習慣和思維,直到內化形成。
如果孩子自己有刻意練習的能力,那自然是最好;如果沒有,早期父母陪著孩子,陪他不停去做刻意練習和優化,這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而且越早做,效果越好。
很明顯,去年哥哥弟弟一起學一樣的東西,弟弟這方面的自我鍛煉意識就弱了,所以我也已經跟他說了,沒事我陪你。有人陪著,問題就沒那么難的。
第三個是方法永遠比問題多,發現問題不要恐懼和逃避,要立刻把問題分享出來。
有個詞叫“空空的腦袋”,形容的也是這個狀態。我感覺自己聽了,但是沒聽懂,或者想記記不住,這里其實也是大腦神經突觸疏于鍛煉的結果。越是難懂,越不想懂,這個習慣反而會影響了自己的成長。
要讓孩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發現問題,哪怕不懂,都得先知道問題在哪里。我們每處理好一個問題的時候,大腦神經就會長大多一點,慢慢地才能真正鞏固自己的優勢。
“天賦并不決定未來發展,而努力也有低效和高效之分,但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能夠幫助一個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強化自己的能力,專注于自己的優勢,再加上熱愛和一定的成就感,才能讓人有源源不斷的后勁。”
這是我這幾個月提醒弟弟最重要的道理,接下來的一整年我會帶著他去領悟,他也必須要頓悟,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04和壞習慣斗爭是人生議題
這個過程其實并不容易,特別是當孩子開始發現,自己的小聰明在壞習慣面前,越來越式微的時候,他內心也會有恐懼和害怕的。
前天我們團隊在內測24年新的心理課“學習力提升課”(是面向孩子授課的),我邀請了因病在家的弟弟過去內測,他對著老師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
“我有時候其實很專注去記了,可是我就是記不住,為什么呢?”
乍聽可能難以理解,但是其實這就是大腦內部在打架的過程。就跟我們大人明明知道,熬夜玩手機是錯誤的,但我們還是忍不住一樣。
能意識到這點,說明孩子的大腦神經元在直面困難,這需要孩子有更強大的意志和方法,去和壞習慣作斗爭。他們也需要習得這些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戰斗力”。
所以在課后我也告訴他,“你看到了呢,你看到了你的狀態,發現問題,敢于表達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你做的真棒!”
孩子年紀越小,壞習慣的壁壘越弱越容易調整,年紀越大,思維越容易固化,想調整就更難了,所以要好好珍惜年少時的一切可能性。
就跟@edmond 說的那樣:
普通人和"學神"的差距有多大,這道「習慣壁壘」就有多難擊穿。擊穿這個壁壘,是相當于小說中「逆天改命」這個級別的事情。
習慣的作用是如此的隱蔽,以至于彌散滲透在了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控制著你絕大部分的學習行為,而又隱蔽得讓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將其歸因為“天賦”這個籠統的概念。
畢竟,最讓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這便是我如今在陪孩子堅定面對的挑戰。
寫在最后
想必不少姐妹也發現了,我正在積極升級和籌備語文的閱讀和寫作營。
這個營是跟有道閱讀寫作的貓老師合作的,貓老師也是我家倆孩子去年學閱讀和寫作思維課的主講老師,作為復旦大學本碩博連讀的文學博士,她有著非常強大的閱讀和寫作、文學素養的思維優勢。
我勢必是要升級弟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思維方式,貓老師是我很信賴的老師。我的計劃是,不僅要學,還要陪他在今年扎扎實實重新回爐再造,把刻意練習做起來,所以我就跟有道那邊針對性溝通了很久,把整個營都升級了。
2024,我們不僅要做,還要陪孩子去落地,包括發表、投稿、參賽等等,讓孩子能夠見識到學習慣和思維習慣強大后,自己在感興趣的領域里“一通百通”的那種頓悟感。
如果去年沒有跟上我們的閱讀和寫作營的姐妹,今年還可以再加入,感興趣的姐妹可以直接私信我先加入社群。
我還約了貓老師來廣州做個專訪直播,和她仔細聊孩子學好閱讀和寫作的底層邏輯是什么,也會細聊一下孩子遇到閱讀和寫作難題時要怎么破局,怎么系統地提升閱讀寫作能力等等。
要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我們一定要先能明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對的方向,本質邏輯是什么,我們才能更安心陪孩子做好刻意練習,不斷夯實內化,能力就一點點出來了。
希望可以對你也有啟發~育兒不易,但成長有方,一起努力。Yours,萌芽。
作者萌芽,國家積極心理學協會會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教養力》《這樣養育,孩子才有自驅力》作者,專注于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