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內外眾多互聯網企業紛紛布局虛擬現實技術,各種與之配套的可穿戴設備也是賺足了眼球。這一切,都讓虛擬現實技術一下子成為從科技界、資本圈到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那么,虛擬現實技術如今發展如何?
總臺央視記者張叢婧:在海南“深海一號”操控中心,當戴上設備,就可以走進元宇宙的虛擬世界,來到300多公里外的“大國重器”上。不僅能進入平臺上的各種空間,還能深入這些裝備內部,對每個細小的零件進行拆分,用來遠程監測設備和排查隱患。
不僅在大國重器上,眼下虛擬現實技術在普通工業生產中也有了嘗試。在一個摩托車智能化車間里,記者看到,通過虛擬生產線,工程師可以掌握每個細節的生產狀況和數據,他告訴記者,因為搭載了這項技術,生產效率提升了三倍。
這樣突破虛實邊界的體驗,也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中。在一臺模擬骨科手術的場景里,醫生只需要戴上AR設備,就能夠準確定位髓內釘的位置,不用像傳統手術使用煩瑣的工具,還減少了反復在X光線下透視帶來的身體傷害。
記者來到了國內最大的LED虛擬影棚,這里正在調試實時拍攝短片場景,從沙漠到高空攀爬,可以一鏡到底無縫銜接。記者看到,成千上萬的虛擬場景實時切換,有限的棚內拓展出無限的空間。
中國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黃偉:元宇宙是以人為中心的、沉浸式、實時永續、具備互操作性的一種互聯網新的業態,是沉浸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感知技術等多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應用。
專家給記者畫了一張“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圖譜”,當前的應用涵蓋了大眾消費、公共服務、行業賦能三大類。
中國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黃偉:今年以來,元宇宙新業態也在加速向文化旅游、體育運動、工業生產等各行各業融合滲透,整個邊際以及場景和領域仍然在不斷擴大。預計到2026年,整個沉浸式應用的產業規模將達到千億元以上。
不僅行業應用持續鋪開,眼下,虛擬現實技術創新也在不斷突破。專家告訴記者,當前我國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占全球近30%,位列世界第二。
“小零件”串起“大宇宙”
可以看到,作為未來產業,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很多人都關注到其中的潛力和機會,采訪中記者發現,眼下不少地方都把它作為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重要的新賽道,紛紛開始布局。
這是一場在虛擬空間召開的會議,參會的都是動作逼真、表情自然的“數字人”,這些“數字人”真實身份其實都是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企業代表,大家討論的焦點是虛擬現實產業如何在當地更好發展。
而此時,另一場招商會也正在舉行。主管部門認真聆聽企業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想放過任何合作機會。趁著和下場會議的間隙,記者見到了負責招商工作的秦珊珊,在她的一周工作計劃表中,記者發現虛擬現實技術的出現率高達百分之八十。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秦珊珊:跟以往的每個星期都一樣,我們有大量的這種項目的信息、項目的洽談,每個星期至少要4場,我們還要到北京學習互聯網3.0產業園的建設情況。
當地各個部門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努力探索發展方向。記者走進工信部門所在的辦公樓,發現在布局上,對面就是新入駐的研究機構。
昆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蔣曉尉:我們部門跟智庫機構實現了“門對門”,對面就是賽迪工業和信息化(昆山)賦能中心,來幫昆山產業未來的發展把脈,對未來產業發展的一些規劃提出了很多專家建議。
蔣曉尉告訴記者,當地擁有6000億元的電子信息和3000億元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在發展虛擬現實所需的顯示技術、新型材料、交互終端帶動下,今年有50多家傳統電子信息企業轉型升級加入這個新賽道,新老企業紛紛入局,串起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空中視角拍攝到的昆山,看到的企業中,60%都是電子信息企業。當我們拆解一些可穿戴關鍵設備VR眼鏡時,發現芯片、顯示模組、通信模組和聲學器件等核心零部件,都能在當地找到。距離最近的上下游企業,只有幾公里。以前,組裝一副VR眼鏡,需要從全國調貨,如今在這里一天就能完成。眼下,昆山集聚重點企業近百家,初步形成了上下游貫通的完整產業鏈,企業能夠“門對門”研發、“上下樓”送貨,縮短了產業化的時間。
昆山夢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 周文斌:在技術溝通方面非常便利,正常一個產品開發周期可能需要12個月,目前縮短到了6個月,對于我們快速推向客戶市場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證。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等40多個城市陸續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和專項規劃,從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等多角度支持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北京提出,到2025年引進100家以上相關生態鏈企業;上海提出,要推動建設各具特色的虛擬現實產業園區;南京提出,到2025年關聯產業規模超過1350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金壯龍:我覺得(虛擬現實技術)今后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加強前瞻性研究,我們支持地方先行先試,要研究制定出臺一些產業政策。
算力助推虛擬現實發展
虛擬現實技術落地和發展,不僅僅帶動的是硬件設備產業鏈,作為一種大規模連接的虛擬現實應用場景,還離不開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支撐。
實時信息交互和沉浸式體驗,帶來了海量數據處理引發的高渲染、低延時等挑戰。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記者來到了“東數西算”工程的示范項目、全國規模最大的液冷數據中心尋找答案。在這里,記者看到了一款新推出的深度計算單元。
西部(重慶)科學城先進數據中心主任 張自力:我們推出這樣的卡,在AI訓練方面的算力會大幅提升,支持像元宇宙這樣的(虛擬現實)應用。到今年底會超過6000臺。
記者了解到,作為八大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之一,重慶計劃到2025年將數據中心服務器總體數量提高四倍。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算力市場規模將達到664億元,同比增長82.5%,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黃偉: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帶動像算力設施,包括芯片、顯示技術融合創新發展。預計到2026年,虛擬現實沉浸業態的產業規模將達到3500億元。
專家解讀:虛擬世界的現實差距
眼下,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改變著不少行業,未來發展中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來聽聽專家怎么說。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所長 溫曉君:有一些(技術)是從研發、驗證,到成熟、產業化的過程,有一些也是我們產業補短板的過程。目前行業數實融合發展中還存在設計質效低、數據互通難以及時空人力成本高、培訓效果比較差等一些堵點和難點。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出,2030年后,預期虛擬現實技術將進入快速發展與生態成型階段,沉浸式應用開始規模落地,有望創造由3D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無縫連接的新型社會景觀。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所長 溫曉君:在技術、產業、應用、治理等取得系統性突破,還需要假以時日。(要)加強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加速XR頭顯、裸眼3D等元宇宙終端的規模化推廣,探索相應的創新應用模式,構建系統完備的產業支撐體系。
(總臺央視記者 張偉 張叢婧 王海東 楊光 昆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