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晨 見習記者 郭辰昊
2023年最火的是什么?舞蹈“科目三”肯定占一席之地。如果被問如何知道的“科目三”,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短視頻平臺。
中國有14億人,有10億人在刷短視頻。
相關報告顯示,2022年短視頻用戶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68分鐘。近四分之一的新網民,因為短視頻進入了互聯網。
流量經濟下,面對如此龐大的用戶規模,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短視頻?
每人每天平均刷短視頻近3小時
空閑時間,本想拿起手機刷一會兒短視頻,一看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越刷手機越無聊,越無聊卻越想刷......刷短視頻,根本停不下來。
這就是短視頻的“魅力”所在,在碎片化的時間里,能輸出趣味性強、互動性強、簡單直白的內容,配上節奏動感的各種神曲,很容易讓人深陷其中。
《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同比增長7770萬,增長率為8.3%,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為94.8%。
8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26億人。
《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提到,近四分之一新網民因短視頻觸網,短視頻“納新”能力遠超即時通信。新入網的網民中,24.3%的人第一次上網時使用的是短視頻應用,與其他應用拉開較大距離。
報告顯示,2022年短視頻用戶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68分鐘,遙遙領先于其他應用。
00后小伙小良(化名)特地將短視頻應用設置在了手機屏幕右下方,方便使用。他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日均使用時間,為3小時1分鐘。
為奪流量,短視頻亂象叢生
面對如此龐大的受眾規模,流量可以獲取直接的商業利益,爭奪流量成了短視頻亂象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近日,山東聊城一名短視頻博主發布了一系列 “給住院婆婆吃泡面”的視頻,引發熱議,相關話題持續發酵。事后該博主出面道歉,承認是為“漲粉”進行的擺拍。其賬號被永久關停,聊城警方也對她做出了治安拘留5日的行政處罰。
9月初,在短視頻平臺擁有千萬粉絲的“秀才”,賬號被封。
“秀才”有著“中老年婦女收割機”之稱。這名來自安徽亳州的39歲男子,從2020年開始在短視頻平臺發布短視頻,場景多選在鄉村。截至被封,其賬號共發布1300多個視頻作品。
“秀才”曾被實名舉報,以分紅為誘餌,騙取粉絲51萬元。“秀才”被封的直接原因,疑指向稅務問題。
近幾年,短視頻行業迅猛發展,成為大眾消遣娛樂的方式,帶動了電商直播、游戲直播、健身直播等新業態,但同時也滋生了各種亂象。一些主播為了吸粉引流,不惜弄虛作假、捏造事實博取關注,造成了很大的社會不良影響,甚至還觸犯了法律紅線。
12月5日,中央網信辦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清朗·整治短視頻內容導向不良問題”專項行動,集中整治傳播虛假信息(包括擺拍制作虛假短視頻、技術生成虛假短視頻、罔顧事實篡改造假等)、展示不當行為(包括“色情擦邊”行為、打造低俗人設、網紅惡意營銷、展示高危行為等)和傳播錯誤觀念(包括挑戰公眾認知底線和傳播錯誤價值導向等)三個問題。要求短視頻平臺優化推薦機制,著力解決算法價值導向存在偏差、優質短視頻呈現不足等問題,強化平臺審核把關。
短視頻平臺也是“技術大學”
雖亂象叢生,但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洪流中,仍有豐富優質的短視頻內容在持續輸出。
趁節假日回家,小良驚奇發現,在廚房做飯的媽媽正跟著短視頻學做飯。開飯時,一道醬汁讓小良贊不絕口,這是媽媽從短視頻中學到的“妙招”。
短視頻成了很多網民的“工具”。不少年輕網友感嘆,“我就說能在短視頻平臺學到東西”,并稱短視頻平臺為“技術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
用易拉罐底開易拉罐,用奶茶蓋子蓋吸管,用手機殼當肥皂盒,用傘曬被子……不管多千奇百怪的問題,都能在短視頻平臺得到答案。
“以前遇到不懂的問題上網檢索,現在首先想到的是短視頻。”小良說,不管是生活中遇到麻煩,還是工作上遇到難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短視頻平臺。
據,今年7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課題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視頻使用與學習研究報告》顯示,近8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學習輕知識,其中新聞熱點、歷史地理、科學科普、音樂繪畫、傳統文化類短視頻最吸引他們,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呈現“從玩到學”的新趨勢。
越來越多的諾獎得主、院士、教授、奧運冠軍等都成為短視頻平臺上的知識傳播者。
相關報告顯示,獲取新聞資訊及學習相關知識成為用戶收看短視頻的重要原因。短視頻平臺已成為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首要渠道。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采訪中表示,要把法治技術化,通過算法調節,給予正能量作品、精心做的優質作品更高的流量。靠虛假方式獲取流量的作品,應當被下架或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