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尹傳剛
回答問題驢唇不對馬嘴,反復溝通仍然無效,“AI客服快把人逼瘋了,沒法溝通,怎么都說不明白。”近日,一名消費者與某電商平臺AI客服溝通的經歷,引發網友共鳴。
當下,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采用AI客服,利用智能語音等技術服務用戶。于消費者而言,AI客服24小時在崗,在回答一些簡單的、標準化的問題時,響應速度比人工更快,而且準確率很高;于商家而言,AI客服成本低、功能全,管理起來還不費事。
這聽起來是雙贏。但現實卻很“骨感”——一些AI客服不智能,只是按照預設的問答模板進行服務,難以解答消費者復雜化、個性化的問題;同時,無法和消費者進行深入互動交流,難以解決消費者更改送貨時間、退貨退款等實際問題。AI客服成了解決問題的“攔路虎”。于是,有感覺雞同鴨講的消費者,發出“真的要被氣死”的感喟。有人調侃,這是“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障”?若AI客服既不智能,又缺服務,只能引發消費者的不滿。
新技術的使用,本該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它引發廣泛抱怨,成為新的問題,除了該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原因,大概率是因為使用新技術的一方出了問題。
人們反對的不是AI客服,反對的是人工客服“隱身”或者“只有AI客服”,反感的是“AI客服被一些企業和商家當作處理問題的擋箭牌”“打了十幾通電話,卻接不通一個人工客服”“無法找到人工客服”等現象。概言之,虛置的、有名無實的AI客服,在無形之中設置了溝通壁壘、增加了溝通成本,給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困擾和麻煩,嚴重影響消費體驗。這就偏離了更好服務消費者的初衷,帶來的是或許難以修復的隔閡,以及逐漸褪色的口碑。
理想的方式,應是AI客服和人工客服各司其職,有效銜接。歸根結底,商家不能有了AI客服就當“甩手掌柜”,而要葆有對消費者的尊重,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中,人工智能正在大放異彩。不只是商業服務領域,幾乎所有領域都面臨類似追問——如何更好應用智能技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應用智能技術?AI客服造成的困境在提醒人們,人工智能在賦能治理與服務的同時,應切實做到“以人為本”,不能讓原本容易獲取的服務變得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