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茶文化中,賞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審美活動。人們常說“賞壺”,主要是在欣賞紫砂壺的以下幾個方面。
傳爐
1、造型美:
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有圓形、方形、長方形等各種各樣的形狀。每個造型都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通過欣賞紫砂壺的造型,人們可以感受到其線條的流暢、形體的優美以及整體的美感。
時來運轉 漢鐸
紫砂壺藝從明代開始便有著“文巧”和“古拙”兩大流派,歷經數百年演變,能流傳后世的創新之作,也斷非曲解傳統,乃至擺脫數千年美學思想。
經久不衰的以線造型的傳統、把握事物的本質、具有相當的概括性和精神性,是造型藝術的復興。而有些奇型怪獸、硬角支楞的造型,通俗說“看了鬧心”,形象道出了造型對人的感官引起的不適。
富貴呈祥
2、則是裝飾美:
文人愛在自己的玉佩上飾以“羲之愛鵝”,官員則在自己的帶鉤上裝飾“太平呈瑞”,裝飾最容易聚焦于感官,也最容易通過感官這道門而觸動感情。
紫砂壺裝飾手段豐富多彩,與光素無飾的造型各自占盡風流。
六方玉柱
優秀的紫砂裝飾,甚至與造型并列成為獨立的審美載體。裝飾美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豐富了人們的形象思維、拓展創新空間,并形成新的藝術感召力。典型的有曼生壺,使紫砂超越了簡單的茶具功能,一躍而上升為藝術品。
三足鼎立
3、光澤美:
光澤分為本真色調與煥彩包漿。從色譜來看,紫砂壺基本是從紫紅漸至黝黑,這種色調,我們統稱為紫色,其文化傳統十分久遠,“朱紫盡公侯”“滿朝朱紫貴”等古語對紫色充滿了贊美,我們在紫砂壺中,反復感受到它既溫暖又堅瑩、既生動又典雅的色澤。
包漿是物品品質的外化,也是時間賦予藝術品的特殊印記。我們觀察一把久經泡養的壺,就會發現它所煥發的光澤是未泡養的壺所沒有的。
八寶壺
這種包漿,從美學的角度分析,是明與昧、蒼與媚的統一,經過歲月的洗禮毫無燥火之氣,一如周高起所說的“暗然之光”,又如的比喻“恍似漣漪,勝似漣漪”,極其符合中國藝術精神。
包漿是由欣賞活動形成的,這里,欣賞不僅僅是用眼用耳,還包括用手,手的觸覺是重要的感覺。
玩家在把玩摩挲中獲得欣賞的快樂,而光澤所傳達的藝術情感,對感官所產生的穿透性是最強的,在它面前,任何語言和文字的解釋都遜色于感官對藝術美的理解。
青蓮神龍壺
4、文化內涵:
紫砂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了儒、釋、道等眾多哲學思想。許多紫砂壺上都會刻有詩句、名言或者畫作,表現出濃厚的文化氣息。欣賞紫砂壺,可以感受到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
瓦瓢
5、茶香韻味:
紫砂壺作為泡茶的工具,能夠很好的體現出茶葉的香氣和韻味。通過欣賞泡茶的過程,可以
體驗到茶葉在紫砂壺中悠揚的香氣和醇厚的口感,進一步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笑櫻
總結來說,“賞壺”就是欣賞紫砂壺的美感、工藝、文化內涵以及茶香韻味等各個方面。
通過深入觀察和品鑒,可以更好的領略紫砂壺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