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阿爾特曼35歲開出的那一“槍”,正中38歲的自己的眉心。
他或許不曾想過,當年自己一手設立的權力結構,將在38歲的這一年以董事會的形式主導一場震驚世界的光速“政變”。以至于事情發生后,這位因ChatGPT而出圈的科技新貴忍不住自嘲:“這有點像你還活著的時候讀你自己的悼詞。”
但情況又在迅速反轉。24個小時之后,隨著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OpenAI的投資者入局施壓,董事會逐漸從掌握絕對主動權陷入被動。回歸還是另起爐灶?阿爾特曼最終的選擇尚不得而知,但比起阿爾特曼的去留,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或許已經“兵臨城下”:大模型發展,到底是安全優先還是賺錢優先?
去還是留
如果進展順利,這可能是最快被顛覆的一場“政變”。
11月19日,科技網站The Verge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OpenAI董事會正在與阿爾特曼討論重返公司擔任CEO的問題。但后者對回歸感到矛盾,而且如果他選擇了回歸,將希望對公司的治理進行重大改革。
更重要的是,阿爾特曼已經有了另起爐灶的新打算,并考慮了哪些OpenAI員工將加入他們。據悉,一批OpenAI的高級研究人員已經接連辭職,更多人員正在醞釀離職中。
根據目前多方消息梳理,推動董事會態度轉變的原因在于投資者的施壓,后者要求董事會撤銷罷免這一決定。據悉,微軟CEO Satya Nadella一直與阿爾特曼保持聯系,并承諾無論阿爾特曼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都會支持他。
大約24小時之前,情況還對阿爾特曼極為不利。當時,OpenAI一封毫無預兆的聲明炸翻了整個AI圈。內容顯示,阿爾特曼將不再擔任CEO并離開公司,CTO接任為臨時CEO。格雷格·布洛克曼將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不過仍留在公司。
而旋渦中心的阿爾特曼本人更像是個局外人,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突然“被出局”。董事會聲明發布后,阿爾特曼也只來得及在社交媒體上打出了一句震驚的“What”。
有媒體報道稱,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就連在OpenAI上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的微軟都是在OpenAI公布這一消息的前一分鐘才得知的。
OpenAI董事會表示,阿爾特曼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始終不坦誠,阻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董事會不再對他繼續領導OpenAI的能力充滿信心。如何不坦誠?如何阻礙董事會履行職責?對于這一決定最關鍵的原因,聲明卻只是草草帶過。
被OpenAI董事會留下的布洛克曼選擇了追隨阿爾特曼,作出辭職決定的同時還在社交媒體上還原了他所了解的事情經過。根據布洛克曼的梳理,OpenAI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凱弗或是這次罷免行動的主導。
OpenAI轉舵?
馬斯克向來看熱鬧不嫌事大。阿爾特曼被“掃地出門”的消息一出,馬斯克就在社交媒體上掛出了一個求職申請鏈接,并配文:“以防有人需要。”
對于當下的局面,馬斯克算得上是預言家。OpenAI成立于2015年,馬斯克、阿爾特曼以及布洛克曼等都是發起人。2019年,定位本是非營利人工智能研究公司的OpenAI經歷一次重大轉型,成為一家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共存的“利潤上限”公司,也正是這次轉型導致了馬斯克的離開。
直到今年3月,馬斯克還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炮轟OpenAI稱:“我仍然很困惑,當初我捐贈了約1億美元的非營利組織,如今為何變成了一家市值300億美元的營利性公司?”
馬斯克之惑,也是阿爾特曼之劫的導火索。對于引發風波的原因,目前外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這是一場營利派與非營利派的“派系之爭”。前者代表的是OpenAI的前景,而后者代表的是OpenAI的初衷:創造造福全人類的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
過去一年,因為ChatGPT的橫空出世以及一系列高調的舉動,阿爾特曼逐漸成OpenAI的“靈魂人物”,其人物畫像也越來越明顯:激進是他,野心也是他,天才是他,瘋子也是他。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商業化的進程中,阿爾特曼是成功的。The Information的報道稱,OpenAI的年收入約為13億美元。以860億美元的估值計算,其估值相當于年收入的66倍。自上一輪融資以來,OpenAI的股價上漲了196%,微軟的股價上漲了9%。
本月早些時候,OpenAI的首次開發者大會或許可以看作是其內部矛盾被無限放大的關鍵點。除了推出最新的大模型GPT-4 Turbo之外,OpenAI還宣布將在11月底推出GPT商店,支持用戶通過自然語言定制自己的GPT,上傳至GPT應用商店后可獲得收入分成。
OpenAI打造生態的野心形成的那一刻,也就是占上非營利屬性對面的那一刻。根據OpenAI官方公布的數據,從2022年11月30日發布至今,基于ChatGPT的API開發者大約200萬人,超過92%的《財富》500強公司都在使用,每周大約有1億活躍用戶。
靈魂人物離開了,OpenAI還是OpenAI嗎?這幾乎是風波之后,外界會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據路透社的報道,韋德布什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認為,這是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因為阿爾特曼是 OpenAI 成功的關鍵因素。隨著阿爾特曼出走,微軟和其CEO納德拉在未來將對OpenAI實施更多控制。而隨著時間推移,此事的全面影響將會逐漸顯現,其籌資前景將“令人擔憂”。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如果阿爾特曼真的無法重回OpenAI,這無疑會對OpenAI以及ChatGPT產生一定的影響,無論是在商業化還是在技術路線方面。
“當然,OpenAI是一個團隊,在阿爾特曼的離開會帶來一些挑戰的同時,相信OpenAI也有能力繼續向前發展,繼續推動ChatGPT的進步。”郭濤稱。
相比起來,阿爾特曼的另起爐灶可能會帶來更現實的挑戰。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阿爾特曼在AI領域的才華和影響力會吸引一些OpenAI的員工跟隨他,這可能會導致OpenAI的人才流失。
另一方面,朱克力補充稱,如果阿爾特曼的新公司在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上與OpenAI相似,那么這可能會改變現在的大模型格局,使得AI領域的競爭更為激烈。
安全、商業難兩全?
在營利與非營利的“派系之爭”下,還存在著一個隱藏的boss——安全。非營利派的核心,除了造福人類之外,最關鍵的一個前提就是AGI研究本身是安全的,但在董事會眼里,OpenAI的迅速發展乃至朝向商業化的發展,已然突破了安全邊界。
從目前投票罷免的董事會成員來看,安全也是他們最顯著的標簽。以主導罷免計劃的蘇茨凱弗為例,他在OpenAI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AI監督。
今年7月,蘇茨凱弗還與OpenAI研究員Jan Leike組建了一支新團隊,致力于研究防止AI系統異常的技術解決方案。OpenA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將投入1/5的計算資源來解決AGI的威脅。
現在看來,阿爾特曼的離開,與其說是OpenAI營利還是非營利的沖突,不如說是大模型安全優先還是商業化優先的沖突。
從安全的角度看,OpenAI的確是在危險的邊緣試探。今年5月,蘋果就曾限制員工使用ChatGPT及其他外部AI工具,因為蘋果在研發相關技術,擔心機密數據外泄。
同月,三星電子也發布內部備忘錄,禁止員工使用包括ChatGPT、BingChat、谷歌Bart在內的生成式AI工具,因為三星工程師曾在4月將內部原始代碼上傳至ChatGPT。
郭濤稱,人工智能的快速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安全性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技術進步速度過快,很多潛在的風險和安全隱患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的評估和解決。另一方面,ChatGPT的強大能力也可能會被用于不正當的目的,如生成偽造文本、制造謠言或者進行網絡欺詐等行為。
但郭濤同時認為,不能因為存在安全性問題就否定ChatGPT的發展。相反,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來解決這些問題。AI發展、安全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問題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議題。商業化可以為AI技術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推動力,但同時也需要確保安全性和道德規范的考量。“我們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商業利益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以確保AI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接受度。”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也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在AI發展中,安全性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不完善的AI系統可能會導致不良后果。平衡AI發展、安全性和商業化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道德準則和法律法規等因素。
國內如火如荼的“百模大戰”也勢必會遭遇安全的關卡。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就曾提醒,大模型的生成能力讓隱私泄露方式變得多樣化,使隱私保護更加困難。
今年8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開始施行。《辦法》從源頭層面對數據標注提出了明確規范,對數據訓練處理環節明確并細化了監管要求,使數據服務和使用環節形成了監管閉環,避免了安全盲區。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曾評價,在數智融合的大潮之下,《辦法》的發布,對于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強化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監管和落地,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等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