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I范兒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OpenAI的發展過程,特別是融資過程以及公司結構的變化及其特點,另外重點介紹了其董事會的情況。正是因為其奇怪的公司結構和董事會導致了這次CEO及總裁的突然被離職。
在硅谷創新的浪潮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故事,它關乎一家名叫OpenAI的組織。這個故事旨在探討OpenAI的創立,其背后的追求是解鎖人工智能(AI)的巨大潛力,并確保其所帶來的益處能夠公平地惠及全人類。
這個故事始于伊隆·馬斯克和一群具有前瞻性的科技領袖的匯聚。他們共享著對于AI未來的擔憂和希望,這促使他們決定建立一個非營利機構,其使命是無私地推動AI的發展。
OpenAI由伊隆·馬斯克、薩姆·奧特曼以及其他科技界的杰出領袖于2015年12月聯合創立,最初是一個非盈利的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名為OpenAI Inc 503(c)(3) public charity。該實驗室專注于開發對人類友好的AI技術,其核心宗旨是推進AI技術的發展,同時確保這些技術的應用對全人類都能帶來積極的影響。
從成立之初,OpenAI便鄭重承諾其研究成果將是開源的,以促進全球AI領域的合作與進步。這一承諾不僅凸顯了OpenAI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更強調了技術的倫理性和普惠性,旨在通過其工作來推動構建一個由高度發達且安全的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的未來。
然而,OpenAI面臨了諸多挑戰,其中之一是吸引頂尖的AI人才,尤其是當時這些人才大多被google所壟斷。此外,資金問題一直是OpenAI的一大難題,尤其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吸引資本投入并不容易。
融資之路
2016年8月,OpenAI進行了一輪預種子輪融資,獲得了12萬美元的投資,資金來源于Y Combinator。盡管OpenAI有著超級富豪伊隆·馬斯克的支持,他承諾捐贈十億美元,但事實卻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分歧,伊隆和薩姆在2018年分道揚鑣,這對OpenAI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挫折。他們不僅再次陷入資金困境,還失去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創始人。
根據OpenAI官方披露,實際收到的捐贈金額僅為1.305億美元,而伊隆·馬斯克個人捐贈了1億美元。
第一次結構調整
隨著OpenAI在AI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擴展,其資金需求也顯著增加,這引發了對其組織結構和策略的重新思考。2019年3月,OpenAI經歷了一次重大的組織結構變革,宣布將其轉型為一家公司,推出了OpenAI LP,以吸引私人投資。這一轉變是在保持其初心的同時,對商業模式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OpenA將其組織結構分為兩個關鍵實體:OpenAI Inc.仍然是非營利組織的核心,繼續在監督和管理其他實體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新成立的OpenAI LP作為盈利實體采用了有限責任合伙企業的形式,它代表OpenAI的商業化部分,旨在推動盈利并確保技術的開放性和安全性。
OpenAI LP設定了利潤上限,以平衡追求盈利與保持原始社會使命的目標。OpenAI GP LLC則是OpenAI LP的普通合伙人,負責日常運營和決策管理。這一組織結構的引入受到了股權投資領域常見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啟發,旨在實現權益劃分和管理的有效分離。
OpenAI, L.P.作為有盈利上限的公司,為投資方和員工設定了利潤上限。例如,初始投資方的最大回報被限制為其投資金額的100倍,以確保資本回報受到適度限制。

通過GP和LP的身份劃分,實現了權益明確分離,GP持有控制權,LP獲得回報,互不干擾。OpenAI L.P.的董事會幾乎沒有成員持有OpenAI L.P.的股份,包括CEO在內,只是間接持有了極少的股份,這樣的安排旨在維持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權的穩定性。
這一LP和GP的公司治理結構在股權投資領域是常見的,它們也被引入到OpenAI中,得益于Sam Altman之前在YC擔任合伙人的經驗。
這次轉型標志著OpenAI由一個非營利組織轉向了盈利型公司,這一變化引發了外界的質疑,特別是伊隆·馬斯克嘲笑OpenAI的“CloseAI”轉變,并計劃創建自己的xAI公司。
繼續融資
OpenAI在成立初期承諾開源研究成果,但隨著時間推移,為滿足不斷增長的資金需求,公司不得不尋找不同的融資渠道。2019年初,分別獲得Reid Hoffman Foundation與Khosla Ventures投資以及Matthew Brown投資。
此外在2019年,OpenAI與微軟達成了一項重大合作協議,微軟投資了10億美元。這一戰略合作不僅為OpenAI提供了急需的資金,還為其研究項目提供了微軟的云計算資源,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隨后,OpenAI繼續進行多輪融資,加速了其發展步伐。這些融資包括2021年的微軟再次投資20億美元、2021年1月的Andreessen Horowitz、Tiger Global Management、Bedrock Capital投資等。這些資金的注入使OpenAI能夠繼續擴大其研究和商業化努力,同時推動了公司的發展。
在2022年11月,OpenAI推出了ChatGPT,引發了全球的AI熱潮。短短2個月時間內,OpenAI的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過億,創下了科技界的歷史記錄。
2023年1月,OpenAI進行了B輪融資,融資金額達到了100億美元,微軟成為OpenAI的最大投資方,并與OpenAI達成多項戰略合作。與此同時,OpenAI還發起了Tender Offer融資,吸引了多家頂尖VC投資者(Andreessen Horowitz、Founders Fund、K2 Global、Khosla Ventures、Sequoia Capital和Thrive Capital),估值達到了270億-290億美元。這些資金幾乎全部流入了員工的手中,為他們提供了豐厚的回報。
第二次結構調整
到2023年6,OpenAI進行了第二次結構調整,成立了OpenAI Global, LLC,取代了原有的OpenAI, L.P.,這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本質上沒有變化,仍然是cApped-profit company,只是主體從LP有限合伙企業變成了LLC有限責任公司。
在美國,有限責任公司(LLC)和有限責任合伙企業(LP)是兩種不同的商業結構。LLC結合了公司的有限責任特征和合伙企業的稅務透明性,適用于各種規模的業務,特別是中小企業。它允許靈活的管理和所有權安排,成員(可以是個人或實體)不對公司債務承擔個人責任。
相比之下,LP是一種包含至少一個普通合伙人(全面管理且承擔無限責任)和至少一個有限合伙人(投資者,責任限于其投資額)的結構,適合需要外部投資但不希望這些投資者參與日常管理的情況。在LP中,普通合伙人負責運營,而有限合伙人通常不參與日常業務決策。
到這里,OpenAI的公司結構變得有些復雜,我們來梳理一下:

這張圖顯示了OpenAI的組織結構,它分為幾個相互關聯的實體:
1.OpenAI董事會: 董事會控制整個組織,對OpenAI的戰略和運營決策擁有最終決定權。
2.OpenAI Inc.: 這是一個501(c)(3)公益慈善組織,也就是OpenAI的非營利部分,被稱為OpenAI Nonprofit。這個實體負責OpenAI的基礎研究和公共使命。
3.OpenAI GP LLC: 這是一個有限責任公司,由OpenAI Inc.完全擁有和控制,其作用可能與實施項目或運營策略有關。
4.控股(或持有)公司: 這個持有公司(Holding Company)擁有OpenAI Nonprofit、員工和投資者的資產。它是連接非盈利和盈利部分的關鍵結構。
5.OpenAI Global, LLC: 這是一個有限利潤公司,也稱為“蓋帽利潤”公司。它的多數股權由持有公司擁有,而微軟是少數股東。這個實體負責OpenAI的商業化努力和盈利性項目。
6.微軟: 微軟是OpenAI Global, LLC的少數股東,并與OpenAI有著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7.員工和其他投資者: 他們通過持有公司擁有對OpenAI Global, LLC的部分所有權。
整個結構旨在將OpenAI的非盈利研究使命與其盈利性業務運營分開,同時允許它接受外部投資,以資助其研究和發展。
股權結構看似復雜,但OpenAI Nonprofit的董事會仍然掌握絕對控制權。他們通過100%控制OpenAI GP LLC,并利用OpenAI GP LLC的運營協議來控制所有LLC成員。與其他投資者和員工不同,微軟直接持有OpenAI Global, LLC的股份,這反映了微軟在OpenAI中的較高股權比例,以避免控制權稀釋,并深化了經營層面的合作。
員工持股平臺位于控股公司層面,今年4月的Tender Offer通過Aestas Management Company, LLC完成,員工主要通過購買員工持股計劃(ESOP)來投資OpenAI。總之,這些員工通過這一交易獲得了大約10倍左右的盈利上限。
這種公司結構的優勢在于它允許OpenAI通過非營利部門OpenAI Inc.繼續專注于其基礎研究和公益使命,同時通過有限利潤公司OpenAI Global, LLC來追求商業機會,吸引投資,并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微軟作為少數股東,為OpenAI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這加強了OpenAI在AI領域的研究和開發能力。
然而,這種結構的弊端包括管理和運營上的復雜性,可能導致決策效率降低,并帶來責任劃分不清晰的問題。同時,非營利和盈利目標之間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以及確保對外透明度和維護公眾信任的挑戰也是這種結構可能面臨的問題。
更大的麻煩是董事會對整個結構擁有控制權,這可能導致權力過于集中,如果董事會成員之間的利益不一致,可能會導致內部沖突,而這次奧特曼被離職就是因為這個問題。
OpenAI董事會
OpenAI 的董事會幾乎沒有成員持有OpenAI LP(或LLC)的股份,包括CEO在內,只通過pre-seed輪YC的投資間接持有極少的股份。董事會專注于公司使命,不受投資回報的制約,可以將賺來的資金再次用于研發,這類似于慈善捐贈。在GP和LP之間發生沖突時,只有未持股的董事會成員可以參與決策,以確保董事會的決策獨立性。
盡管 OpenAI 于 2015 年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成立,且在四年后,當 Altman 成為首席執行官后,他創立了一個商業部門,該部門受到非營利母公司的監管。不同尋常的是,Altman 并沒有持有該公司的股權,這削弱了他在董事會中的影響力,正如他經常強調的那樣,董事會有權解雇他。
而歷史上,這個董事會已經解雇了至少8位董事,以下是歷任董事的列表:

上面的表格,詳細列出了OpenAI董事會的成員信息,包括他們的姓名、照片、任期開始和結束日期、他們的知名事跡,以及一些成員離開董事會的原因。從圖片中可以看出: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SpaceX和特斯拉的聯合創始人,他從2015年12月到2018年在董事會任職。他因愿景和利益沖突而離開,馬斯克最終創辦了xAI。【成為競對】
-霍爾頓·卡諾夫斯基(Holden Karnofsky):以在OpenPhilanthropy的角色而知名,他服務至2021年,并在Dario Amodei開始Anthropic(與卡諾夫斯基的妹妹有關)時離開。【成為競對】
-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OpenAI的首批投資者之一,但后來退出董事會以避免潛在的利益沖突。之前是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他于2018年加入董事會,但在2023年3月離開,去創辦了一個競爭對手Inflection AI。【成為競對】
-希薇·茲利斯(Shivon Zilis):Bloomberg Beta的投資者,她的任期在2023年3月結束,她離開的原因是推測性的,表明可能是因為支持埃隆·馬斯克的愿景。她目前是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高管,同時和馬斯克又2個雙胞胎孩子。
-威爾·赫德(Will Hurd):美國國會議員,在政府和美國國家安全領域工作了二十年,他從2021年5月服務至2023年7月,計劃在2024年參加總統競選。
-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OpenAI總裁,之前是Stripe的聯合創始人和CTO,他從OpenAI成立之初就參與,之前是OpenAI董事長,到2023年11月,被多數票決定移除。
-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OpenAI CEO,自2015年12月以來一直在董事會任職,曾任Y Combinator的總裁,但在2023年11月被多數票移除。
當前的成員包括:
-伊利亞·蘇茨凱弗(Ilya Sutskever),OpenAI首席科學家,是OpenAI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曾在Google擔任研究科學家,領導過AlphaGo項目,致力于超級對齊和人工智能監管。
-亞當·安杰洛(Adam D‘Angelo):Quora聯合創始人兼CEO,他強調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非營利性控制。
-塔莎·麥考利(Tasha McCauley):是蘭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 的一名兼職高級管理科學家,曾創辦多家初創公司,支持人工智能治理,與亞洲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有關。
-海倫·托納(Helen Toner),是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的戰略與基礎研究撥款總監,專注于人工智能的長期風險和影響,也與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有關。
鑒于董事會的奇怪結構,Altman重返公司的要求是必須重組董事會。在回應一個用戶關于Altman被解雇的問題時,馬斯克也堅決表示,如果他重返公司,將對OpenAI董事會進行徹底重組。這一言論增加了關于OpenAI董事會與Altman就他可能重返組織領導崗位的討論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