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技術領導力
作者| Mr.K 編輯| Emma
前幾天,比亞迪以“校招一天收12萬份簡歷”的驕人“戰績”,沖上了話題榜熱搜。據說比亞迪本次招聘,只接受網上投遞簡歷,以至于官網和公眾號的簡歷投遞通道,一度出現卡頓。
真是風水輪流轉,以前這種讓人“趨之若鶩”的盛況,往往發生在互聯網大廠身上,如今大廠江河日下,工廠卻成了眾多求職者心中的心頭好和“小甜甜”。
在奔赴工廠的熱潮中,既有年輕的畢業生,也不乏在互聯網大廠摸爬滾打多年,現在“棄暗投明”的職場老炮。K哥身邊不少朋友就是如此,卸下光環,從大廠邁向工廠,從寫字樓走進工作間。而且,這種趨勢似乎愈演愈烈,隔三差五就能接到以前同事、朋友向K哥咨詢“大廠轉工廠”的電話,這是不是意味著,互聯網打工人的終點,已經從大廠變成了工廠呢?
01
再見了,互聯網行業
互聯網行業狂奔20年,一路高歌,如今終于疲態盡顯,頹勢之態肉眼可見。誰都知道,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都是靠錢堆出來的,多能燒錢,這個行業就有多豪橫。看看近些年互聯網行業的融資能力趨勢,大家就知道近幾年互聯網行業不景氣,所言非虛了。
據統計,2016年,我國互聯網行業面向全球吸納的投資規模為332億美元;2017年,這一數據上升為479億美元;2018年,繼續攀升到697億美元,2019年,這一數據開始腰斬為332億美元;2020年的數據為361億美元,繼續在低位徘徊;2021年,似乎有回暖跡象,上升到514億美元;而2022年的數據卻沖著“回暖派”狠狠打了一巴掌,行業吸納資金總額下降到103億美元,儼然腰斬再腰斬的水平。

當然,互聯網行業的遇冷與三年的疫情環境有密切關系。但我們也要客觀的看到,互聯網行業本身的紅利也確確實實在一點一點流失殆盡。行業增量流量觸頂,各大細分領域用戶規模都已遭遇天花板,這是不爭的事實。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再疊加近幾年沒有現象級技術迭代和新應用的橫空出世,沒增量吃存量啃老本,早已是業內人盡皆知的秘密。沖著同一群羊可勁薅羊毛,不把羊薅禿薅煩才怪。
此外,國際方面,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世界也越來越不太平,最大兩個經濟體中美的貿易摩擦,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熱戰,都會讓急需更多資金加持、更大市場助力的互聯網行業雪上加霜。國內方面,我們對各平臺(金融/教培等)的無序擴張,也加大監管,念起緊箍咒,讓他們試圖在互聯網上野蠻生長的想法,灰飛煙滅。
傳統互聯網領域,不管是階段性遇冷,還是真正“諸神的黃昏”,還有待時間驗證。但現實是,不少老兵和戰士已經或主動或被動地從不斷減速的戰艦中跳船了,上岸的他們一邊和過往揮手作別,一邊琢磨著未來的路在何方。
02
工廠,正在成為“新一線大廠”
1、脫虛轉實,產業轉型
當前經濟“脫虛轉實”、“虛實調和”是趨勢。從根本上看,這是由虛擬經濟自身的高流動性、高風險性、高投機性和不穩定性等基本特點所決定的。以互聯網為代表或為載體的虛擬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進行脫虛向實的轉變,開展相關的產業轉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政策,鼓勵高端制造業,就是這一趨勢的明顯表現。而且這一趨勢還必將深化、深入,即由量變到質變的產業升級,不再是傳統互聯網企業的延伸,而是立足實體,以己為本,發展融合自身真正需要的互聯網理念和技術。結合目前實體企業的數字化程度,我們不難想象,在各種脫虛向實政策的加持下,以高端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企業,會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現在的工廠,極有可能就是以后的大廠。
2、中國智造崛起
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在這樣的土壤和基礎上,我們在高端智造領域的崛起和騰飛,也成了水到渠成的必然。以比亞迪、寧德時代、華為等為代表的高端智造領軍企業,正在世界范圍內重新定義“中國制造”。
這些硬核的高端智造企業,也將取代傳統互聯網大廠,越來越成為中國企業的“名片”。今年8月份出爐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就是一個很好的風向標。上榜的中國企業,多數集中在傳統產業。僅在工業制造、汽車、能源、材料、工程建設等五個領域,就有68家。
其中,比亞迪排名從2021年的第436位,躍升到2022年的第212位,是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國公司,也是所有上榜企業中排名上升幅度第二大的公司。寧德時代也是一鳴驚人,首次上榜其排名即高居292位。而這還只是中國智造的剛開局,相對于進入存量時代的互聯網大廠們而言,他們的未來無疑更具成長性。
3、人才虹吸效應
文章的開頭談到了比亞迪“校招一天收12萬份簡歷”的場景,有網友調侃,“以前叫你小迪,現在叫你爹迪”,以此反映身為制造業的比亞迪,在求職人心中地位的顛覆性變化。而這種“以前看你不起,現在高攀不上”的情況,以后可能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高端智造行業。
據人社部預測,到2025年,我國智能制造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而傳統互聯網企業培養的一批批優秀的技術、運營、管理人才,正是這些企業所需要的。求賢若渴的高端智造業,也早就按捺不住,開始上演各種形式的搶人大戰。比如手機大廠榮耀,就高調宣布愿意給出高于同行40%-50%的待遇,招攬人才。
除了肯砸錢外,這些“高端制造業”其他有別于“傳統制造業”的方面,也成了吸引人才加盟的心動點。比如進入新型制造業,不再是傳統流水線上“擰螺絲”的工人,而是擁有擅長專業和高精尖技術的工程師。再比如,現在制造業的工作環境,也早就不是以前想象中又油又臟又嘈雜的車間,而是和高樓大廈格子間一樣,甚至是遠優于格子間的辦公環境。
比亞迪吸引人才狂投簡歷,也許只是開始,高端智造(制造)業人才的虹吸效應,會表現的越來越明顯。事實將進一步證明,并不是現在的人不愿進工廠,他們只是不愿意進又枯燥又沒前途,還掙不到錢的工廠。如今的高端制造業工廠,有錢景,有前途,誰會不喜歡呢?
03
進工廠,必備的5個可遷移技能
既然工廠變得越來越好,那么進去的門檻自然也會越來越高,如果想在進廠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這5個可遷移技能,一定必不可少。
1、快速學習
嚴格來說,快速學習能力,是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的基本能力,尤其在知識技能快速更新迭代的今天。要想具備這種能力,就要求我們能熟練掌握某一領域的核心方法論,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快速切入一個未曾涉及的領域或方向,并能在不同的場景和環境中加以靈活運用。
從互聯網行業(或其他領域)進入制造業工廠也同樣如此,即使從事的工作和以前的崗位有極大的相似性,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要把自己過往的技能心得,融入到新的行業背景,甚至新的制造工藝、制造流程中,加以調整適配,才能真正融入工廠的實際生產中,為新的崗位帶來真正的價值。
2、深度思考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高端制造業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同樣面臨降本增效的壓力。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進廠人一定要保持深度思考的良好素養,通過系統思維和工程思維幫助工廠有效應對這一問題。
系統思維通過整體優化和協同作用,提升生產效率;而工程思維則通過精益生產和創新設計,降低生產成本。以汽車制造業為例,我們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將生產線上的設備、傳感器和工藝參數進行連接,進行實時監測和控制,實現生產過程的全面優化和整合;通過數據分析和預測,優化生產計劃和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協同制造的思維方式,整合供應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流暢,降低物流成本和庫存壓力,等等。
以上只是一個簡單粗淺的例子,但這背后反映的深度思考的能力,是一定要想辦法具備的,要知道,在未來只有“深度”思考,才能配得上“高端”制造。
3、變革力
當今市場競爭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這就是美國思科公司總裁約翰。錢伯斯總結出的“快魚法則”。這個法則準確揭示了現代制造業所面臨的挑戰和變革的必要性。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制造業必須具備變革力,要懂得利用最前沿的技術,通過推動流程、組織變革,以及數字化,為制造業賦能。
在制造業從“制造”到“智造”深度演進的今天,這種深層次的制度變革、管理變革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實現產業真正轉型的關鍵所在。
以我的老東家海爾集團為例,通過數字化賦能,海爾集團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過程的可視化、協同化和優化,在為客戶提供了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完成了自身從傳統制造企業向數字化企業的轉型和變革。
4、領導力
在制造業不斷變革的過程中,業技融合成了培育企業級數字化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所謂業技融合,聽上去很簡單,不過是業務和技術一起坐下來想辦法解決問題。但事實上,這和互聯網行業傳統的業務給技術提需求,技術聽完后去開發個什么軟件、系統,這種“流程化”的工作并不完全相同。制造業里的業技融合,最終要的不是某一個軟件或某一個功能,而是要大家把技術作為核心手段,一起頭腦風暴,想辦法解決好業務問題。
要做到這一點,必然少不了出色的領導力,要能充分協同各部門,摒棄“鐵道警察,各管一段”的流水線作業思維,充分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群策群力,各自發揮所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業技融合,成為推進企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助力。
5、創新能力
制造業發展到現在,努力實現升級轉型,既有其內在必然性,也有其外在緊迫性。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和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創新又成了制造業實現真正轉型突破的關鍵。
其中,用戶思維、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又是推動創新、且避免讓創新流于“炫技”的重要思維方式。用戶是產品的使用者,他們最在乎產品的功能和使用體驗。因此,所有的產品創新,都要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要從用戶角度出發,以滿足用戶需要和體驗為最終目標,這樣的創新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創新。
不管是用戶思維,設計思維,歸根結底創新的最底層力量,仍然是科技能力。只有擁有科技創新的能力,才能觸發其他更多元、更多層面的創新。具備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創新能力的人才,在未來的制造大廠,也終會獲得一席之地。
哪里有舞臺,哪里就會吸引人才。與工牌和抬頭相比,未來和前途更能吸引人,中年人也好,年輕人也罷,誰都有權利為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選擇。只要能讓自己的明天更燦爛,誰在乎是工廠還是大廠?奔赴吧,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