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自從問世以來就牽動著游戲玩家的心,超強的讀寫性能讓電腦擺脫了機械硬盤的束縛,讓整機性能得以大幅提升,借助更快的速度,SSD甚至讓不少老舊電腦重新煥發了活力,不過固態硬盤的普及還是經歷了重重困難。

聊到固態硬盤的發展史,就不得不說一下NAND閃存技術。作為一種非易失性存儲技術,NAND閃存是由成千上萬個Cell組成的Array(陣列),單位Cell內部電位的多少,存儲量的高低,推動了不同類型閃存芯片的問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LC/MLC/TLC/QLC等。

早期的SSD每個儲存單元內儲存1bit信息,稱為單層儲存單元也就是SLC,SLC只有0、1兩種電壓變化,結構簡單,電壓控制也快速,其特點就是壽命長,性能強,P/E壽命在萬次以上,但是SLC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成本非常高導致了價格奇高,如此一來SSD的普及就變得極其困難。
提升了存儲密度的雙層存儲在每個存儲單元存儲2bit信息,也就是MLC,這里的M指的是多層,原本用于對應的SLC,不過為了方便區分一般指代雙層存儲,電壓控制復雜一些,寫入性能也隨之降低,P/E壽命不如SLC那么長,價格有所下降但仍然超出了大多數玩家的接受能力,在市場上的銷量也沒有明顯的起色。

轉機來自三層存儲單元,通過在每個單元內儲存3bit信息,TLC的存儲密度大幅提升,但由于電壓的控制更加復雜,導致了速度也更慢,SSD的廠商通過模擬SLC來彌補了這個不足。TLC的價格再次下降,這次讓更多玩家開始接受SSD,但是大容量的固態硬盤仍然有較高的門檻,要取代機械硬盤仍然像天方夜譚。

TLC的價格仍然不能滿足玩家的需求,于是就有了QLC。在每個單元內儲存多達4bit的信息,QLC固態硬盤的存儲密度進一步提升,當然此時的電壓控制需要更加精準,速度同樣需要模擬SLC來彌補。QLC技術讓固態硬盤的價格一降再降,幾乎快要逆轉機械硬盤長期以來的價格優勢,開始逐步取代機械硬盤成為裝機必備。

當QLC開始快速進入普及,QLC那些曾經被詬病的問題又再次被許多新老玩家提及,包括性能不行、壽命不夠、掉速嚴重等等。然而,縱觀SLC到QLC的發展階段,可以看到隨著閃存工藝的改良,閃存技術的進步,以及各種主控機制、固件的優化,現階段的QLC已遠遠不再是玩家心里認為的、曾經嗤之以鼻的殘次品,反而是兼具性能、耐久和容量的全能戰士了。
在游戲玩家關注的性能方面,QLC還是有非常出色的表現,以致態的Ti600為例,在長江存儲晶棧®Xtacking ®3.0架構的加持下達到了PCIe4.0的天花板,
實測達到6300MB/s的讀寫速度,超過700K的IOPS4K讀寫速度,同時在3DMARK的存儲基準測試中拿下3829分,可以輕松滿足游戲玩家和專業用戶的需求,在性能方面絲毫不含糊。

在壽命方面,QLC的表現也已經非常成熟,同樣是致態的Ti600固態硬盤,借助高品質的長江存儲原廠顆粒,在耐久度和壽命方面更加讓人放心,1TB版本的耐用等級達到了600TBW,遠超同級別的固態硬盤,即使每天寫入100GB,也可以連續使用10年之久。
此外,致態的Ti600固態硬盤還采用了長江存儲的獨家技術晶棧®Xtacking®3.0架構,通過通過Xtacking鍵合外圍電路和存儲單元,在實現更高存儲密度、更快的閃存的I/O接口的同時,也減小了芯片面積,使得QLC有了更好的性能和更大的容量。

最后再看容量提升:早期的SLC價格達到了超過5元/G,對于游戲玩家來說都不敢想,隨著技術的進步,MLC和TLC逐漸把價格打了下來,現在QLC的進一步普及,讓游戲玩家可以輕松享受容量自由了。對于大多數游戲玩家來說,更大容量的QLC才是更好的選擇,畢竟超大的存儲空間可以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與其糾結固態硬盤的QLC和TLC顆粒,不如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選擇原廠顆粒的產品,同時選擇大品牌的產品,能讓你的體驗和數據更有保障。
縱觀固態硬盤市場,其發展歷程就是容量和價格的矛盾統一過程,技術的突破和進步讓產品容量穩步提升,同時價格也愈發親民,讓終端產品被更多用戶接受,最終實現全面普及。
其實這不只是從SLC到QLC技術的發展,也不僅是固態硬盤產品在進步過程中的迭代規律,這種技術創新的進步規律是科技產業繁榮和持續發展的根本驅動力。SLC到QLC技術的演變道路,從一個側面闡釋了科技企業持續、高效創新的重要性,在推動數字化時代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