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聯網上的“信息繭房”現象愈發引人注目,不僅限于信息的封閉,現在連評論區都被巧妙控制。
有博主爆料,他和女朋友在某短視頻平臺上觀看了同一個“男女吵架”的視頻,然而,他們各自手機上顯示的評論卻截然不同。這引發了對評論排序方式的疑問,因為評論一般按時間或點贊量排序,為何會出現如此差異?
為了驗證這一現象,更多人開始測試,結果發現,即使觀看相同的視頻,不同用戶的手機上顯示的評論也存在明顯差異。這是否意味著評論區按照用戶的“性別”或其他特征來顯示內容呢?背后的邏輯究竟是什么?這是否是一種有意挑起不同群體之間對立的行為?
然而,不僅性別不同的用戶看到的評論不同,年齡、身份等因素也影響著評論內容。這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即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推送已經無所不知,幾乎每一次互聯網行為都被精確捕捉,了解用戶的喜好、傾向、甚至恐懼等。
大數據不僅知道你喜歡什么,還會為你制定專屬內容,布下“誘惑”的陷阱。一位演員在某視頻平臺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的丈夫頻繁收到不堪入目的色情短信,原因是他注冊了一個母嬰App賬號,而算法將他標記為“孕爸爸”,導致了不恰當的信息推送。
大數據算法最擅長的就是誘導,它可以引導用戶進入特定的消費模式,有時甚至是無意中的“精準”騷擾。
此外,大數據算法的可怕之處還在于同化。它會根據用戶的喜好,不斷推送相似內容,從而為用戶打造一個專屬的“小世界”。然而,這種同質化內容不僅限于評論,也包括新聞、社交媒體等領域,導致用戶被困在一個狹小的信息范圍內,越來越難以接觸不同觀點和聲音,進而加劇了群體之間的對立情緒。
大數據算法時代已經到來,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互聯網體驗,以至于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被引導和操控。要想擺脫這種“信息繭房”,獨立思考和多角度獲取信息變得至關重要,以免被互聯網的“陷阱”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