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當下幾乎所有的熱點和趨勢,都和「內容」有關。
傳統意義里的“非內容平臺”,比如淘寶、拼多多、美團、攜程,現在在加碼做內容。各個平臺上的商家也在思考如何用好“內容”。技術上,行業熱議的大模型和AIGC,談論的是內容生成的提效。再加上5G的普及,內容生態還會進一步勃發。
與此同時,內容形態的邊界也在拓展,短劇作為一種深受用戶歡迎的載體,正在得到更多關注。還有,前段時間蘋果發布了Vision Pro,VR/AR賽道又火了,而大家在關注硬件的同時,也在發出靈魂之問——VR/AR生態里什么時候有更多好內容。
內容、內容、內容。這個詞幾乎縈繞在各行各業從業者的心頭。它不再只是“內容從業者”要關心的事情,無論是做硬件的、還是開發應用的從業者,內容都成了必選項。因此在當下,“重識”內容,已經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01
內容市場大擴容,
三條主線值得把握
“重識”內容,聽上去似乎是個很泛的話題。為了更好地抓住關于「內容」的機遇,「深響」深入梳理內容賽道數據,觀察內容生態各方現狀,提煉出了關于內容的「三條主線」。
-
用戶需求放量,「內容」加速增長
各種平臺都在加碼「內容」,他們自然都有各自的發力點和考慮,但這一切的源頭是一樣的:用戶愛看「內容」,用戶需要看「內容」。
從文本、到圖文、再到短視頻和直播,用戶獲取信息的形式不斷在變化。無論是電商、本地生活還是文旅,短視頻和直播的直觀生動和實時互動性,都帶來了傳統載體不具備的價值。這是平臺加碼「內容」的重要動力。
有需求又有供給,「內容」自然會出現爆發增長。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對于「內容」的需求又在不斷細化。例如,除了泛娛樂內容,泛知識和短劇內容也在高速增長。這說明用戶渴望在消費內容的過程中獲得有深度的信息,也希望通過制作質量更高的短劇中獲得情緒價值。
我們可以從各種數據和平臺動作中,看到「內容」增長和用戶需求的匹配。根據易觀分析的數據,中國內容應用生態中,短視頻/直播呈現用戶規模和黏性雙增長態勢。報告顯示,2023年5月,短視頻/直播應用月度人均使用次數達245.43次,月度人均使用時長達53.25小時。
目前,各個內容平臺都在加碼泛知識和短劇內容——抖音推出了“萌知計劃”和“新番計劃”、快手推出了“快手新知播”和“星芒短劇”,B站和愛奇藝也各有投入。與此同時,圍繞泛知識和短劇內容的變現方式也在變得豐富,這都將反向促進「內容」的進一步增長。

-
「內容」發生改變,廣告主“帶資”入場
用戶愛看「內容」,「內容」就會集聚海量注意力,而有注意力的地方就有生意。
這是各個平臺加碼「內容」的另一個原因。「內容」不僅僅是能吸引用戶,它更是跟交易轉化直接關聯。平臺想靠「內容」實現更高的流量變現效率,廣告主想靠「內容」完成種草和拔草。這就意味著,當下的「內容」賽道,一大批預算正在入局。
根據易觀分析整理的數據,2023年,廣告主對于KOL合作、信息流視頻、內容植入、信息流圖文等內容廣告形式的投入顯著增強。在電商行業,內容和交易的協同已經被驗證。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董宇輝在抖音直播賣書,既是在傳播書的內容,同時也是在售賣,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了圖書市場的新通路。
品牌經營也有了新的可能性。以私域運營為例,許多品牌商家在積蓄私域流量池時,常會以折扣作為拉新轉化的核心手段,但折扣是一把雙刃劍,在給私域流量池蓄水的同時,也會提高私域用戶的價格敏感度。而基于「內容」,品牌可以用多元的內容策略來提高消費者的品牌認可度,從追求短期轉化,轉為靠內容開啟長效經營。
據「深響」了解,目前不同行業的品牌和商家都已認識到「內容」的新價值,正拿著真金白銀投入其中。識別出預算流向的人,早已開始采取行動。

-
多方入局「內容」賽道,突圍需要專業解法
目前,內容生產側、分發側的諸多主體都在加碼內容賽道。如果想更高效地擁抱「內容」浪潮,就必須找到在新階段中突圍的方式。
當前的內容生態無比熱鬧——IP版權方和運營方在為內容廣開通道,各類創作者和MCN在涌入,企業端也將內容視為核心競爭力之一。資訊平臺、音頻平臺、視頻平臺和社區/社交平臺、電商平臺,都在共同加速內容生態的泛化,強化自身的“內容+商業”閉環。此外,5G、AIGC、XR、OTT等技術和應用場景,也都在讓「內容」的邊界進一步延伸。
在如此熱鬧的生態中,只有具備更高階的能力,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所謂的“更高階的能力”,可以概括為三個關鍵詞:技術能力、商業化能力、內容資產經營能力。能否利用技術提高效率,是否能跑通“內容-商業”通路,能否高效沉淀和經營內容資產,直接關系到不同行業經營者、開發者的未來。
但這件事并不容易,不同行業不同品類都有自己的痛點和難處。當內容生態鏈路變得愈加復雜,構成變得多元,僅靠經營者、開發者自身,很難做好所有事情。找到一個能提供專業解法的服務者非常重要。
如何更好、更低成本、更高效地入局「內容」賽道,把握「內容」能量,已經成為各行業都在思考的事情。為了更好地理解行業現狀,我們決定把目光投向開發者,以及內容服務側的商業化服務平臺——穿山甲。

02
找專業解法,
高效入局掘金
站在開發者一側,我們可以觀察一個迫切想入局「內容」浪潮,但又不知如何發力更精準高效的切面。
具備內容生產能力的開發者,希望自身好內容被更多人看到。不具備的內容能力的,關心的是如何拿到「內容」賽道入場券。部分垂類在加碼「內容」、拓展變現空間時,則會有照顧用戶體驗的顧慮。他們所處的階段不同,痛點不同,但深度利用「內容」能量的意愿是相通的。
深度利用「內容」能量,需要一個兼備全鏈路能力和精細化優勢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局部的短期解法或者在淺層做“撮合”。
此情此景下,穿山甲試圖用全局視角看問題,為客戶帶來新解法。穿山甲擁有以興趣電商為代表的豐富預算資源、涉及媒體矩陣8億的DAU、超15萬合作App、以及算力云化等底層技術中臺能力,在日前的2023穿山甲ToTheNext內容峰會上,它展開闡釋了為不同行業開發者準備的全局經營方案。
一站式商業成長服務涵蓋了“立項選品、內容供給、增長營銷、用戶運營、變現增收”內容全流程。面向的是不同發展階段的開發者。穿山甲想用打破內容上下游壁壘的方式,解決好開發者當下的具體問題、未來的發展問題。
例如,對「內容」不夠熟悉的開發者,在選品立項時會一時難以抉擇。穿山甲會綜合商業化、用戶、行業發展指數等多重數據,為客戶提供參考;開發者缺「內容」,穿山甲可以結合巨量引擎的內容和技術優勢,把“內容+廣告”做一體化輸出,降低開發者的內容應用門檻,提升內容生產側的效率。據了解,穿山甲已經在短視頻、猜歌、短劇等多個內容品類向開發者輸出資源。
此外,覆蓋線上線下多場景的穿山甲,也能幫助開發者實現全域流量觸達。這里的“全域”并非簡單的渠道整合,穿山甲也同步實現了全域數據打通,用全域歸因能力讓增長變得更科學、可持續。而平臺已經驗證的內容輸出能力、積分能力、升級后的廣告SDK和Gromore廣告聚合產品,也都用來豐富開發者的產品運營場景,提升產品的LTV和變現效率。
這也是為什么說穿山甲是扎根當下的,也是面向未來的。因為有資源、技術和數據優勢,以及已經驗證的產品化能力,穿山甲能直接“對癥下藥”。同時,因為打破了壁壘,穿山甲也具備了“搭橋起基建”的能力,幫助生態內各方找到通往「內容」新階段的長期路徑,而不僅僅解決局部問題。
當然,不同行業還有各自的特點,這其中必然會有“個性化需求”。對此,穿山甲在提供一站式商業成長服務,也有精細化的解決方案:
-
針對具備內容生產能力的客戶(如版權方、IP方、頭部內容創作平臺),穿山甲OTT場景的大小屏營銷能力、打造產品矩陣的能力、以及豐富的廣告接入和變現能力,都能助力客戶的好內容被更多人看到,同時開辟新的增收路徑。
-
針對本身缺少內容源的客戶,穿山甲則將短視頻、直播、短劇等內容資源和廣告相結合,一并打包輸出給開發者。開發者可以在合作中打造“跨界產品”,也能在原有產品中植入穿山甲內容。從而創造更高的用戶黏性和變現效率。
-
針對閱讀、資訊、視頻音樂等細分賽道,穿山甲則專注于平衡廣告變現與用戶體驗,落地適合垂類客戶的“內容+廣告”方案,以及創造新的廣告收益來源,幫助客戶在已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增長。
全局和局部并存、通用和精細兼備,穿山甲是獨特的。它覆蓋了內容上下游,以及從內容生產到高效變現的全鏈路。一站式商業成長服務和精細化的解決方案,共同推動開發者穩健地抓住「內容」機遇,開啟原有模式里不存在的增長路徑。
一個賽道的良性增長,靠的一定是全面的提效和多方的共贏。這樣的局面不可能憑空產生。圍繞“協作”的價值,穿山甲試圖突破內容生態現有的藩籬,推動一個“多贏”的局面。對于開發者來說,在序幕剛拉開的時候找到專業解法,將為其高效入局掘金換來難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