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資訊】9月5日消息,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崛起,歐洲汽車制造巨頭正面臨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的挑戰。
多年來,歐洲以制造高品質內燃機汽車而享有盛譽,占據著全球汽車領域的主導地位。然而,隨著電動汽車需求的迅速增長,以及中國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電池,這一競爭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據ITBEAR科技資訊了解,法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法雷奧的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夫·佩里拉(Christophe Périllat)表示,中國已成為該公司的主要市場,因為電動汽車領域的“進入壁壘”已經被打破。這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不僅在國內嶄露頭角,還具備了出口全球市場的潛力。
這一趨勢對大眾、雷諾、寶馬等歐洲汽車巨頭構成了實質性威脅,因為它們計劃在沒有政府補貼支持的情況下增加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銷售數量。
在慕尼黑舉行的IAA移動大會上,雷諾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增加對新技術、電池廠和超級工廠的投資,并期望通過其新的純電動汽車部門"安培"(Ampere)在新興市場中競爭。
德梅奧補充說:“我們寄予厚望于安培,希望每一次迭代都能降低40%的成本,這需要大量的技術研發和制造投資。盡管中國的競爭對手已經領先一步,市場環境也不同,但我們已經準備好參與這場競爭。”
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Oliver Blume)也承認中國汽車公司的競爭力。他表示,該公司已制定新的中國戰略,專注于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技術開發。同時,大眾還創建了汽車軟件公司Cariad,并與中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小鵬、合資伙伴上汽集團以及自動駕駛公司Horizon Robotics展開合作。
布魯姆說:“競爭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中國是我們的重要市場之一,我們將繼續大力投資。大眾已經計劃了龐大的成本計劃,看到了擴大電動汽車生產、同時將電池生產成本降低50%的巨大機會。”
中國一直在過去十年內迅速建設電池工廠,并不斷增加產能。然而,歐洲仍然需要迎頭趕上,因為電池工廠很大程度上依賴電力成本,而歐洲的電價相對較高。
歐洲汽車制造商也積極采取行動。例如,大眾集團旗下的斯柯達首席執行官克勞斯·澤爾默(Klaus Zellmer)表示,他們正計劃在加拿大建立超級工廠,以提高電動汽車產能,但他也承認歐洲在這方面還有改進的空間。
總之,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正在迅速演變,中國企業的崛起正在推動歐洲汽車制造商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和競爭優勢,以在這個新興市場中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