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說出一些“大人話”,這種反差總是能博人一笑。但如果只是隨口的童言無忌還好,有的視頻博主,卻把這種反差當成了漲粉秘籍,不斷編出一些劇本讓孩子來擺拍。有的劇本內容甚至三觀不正,容易把孩子帶歪。

張口閉口“毒雞湯” 只為節目效果
“我的人生規劃是,讓我爸把我養到20歲,讓老公把我養到60歲,讓我兒子把我養到80歲,我啥也不用干!”短視頻平臺上,一個看起來也就是10歲左右的小女孩,對著鏡頭大談自己的人生目標,但這些話聽起來并不像是她這個年齡段能說得出口的。

短視頻平臺上,孩子開口就是“毒雞湯”
小女孩的這番話語,其實并非原創,網上早就有了類似的“毒雞湯”段子。點擊這個視頻的發布賬號,還能看到許多其他視頻,每一條都是這個小女孩當主角,她嘴里的網絡段子是一個接一個。另外一條視頻中,爸爸想讓小女孩幫忙倒杯水,遭到小女孩拒絕后,爸爸嘟囔了一句“養你有啥用啊?”可沒想到,這句話遭到了小女孩的連珠炮還擊:“你能把我從醫院抱出來,我也能把你從火葬場帶回來。你給我買大房子,我給你買小盒子。你給我上戶,我給你銷戶……”這樣的段子從小女孩的嘴里說出來,顯得十分不合適。評論區里,也有網友表達了不滿,“雖然是段子,但是孩子和大人這樣說話不太好”“段子歸段子,別把孩子三觀帶歪了”……

孩子說出的一些話三觀不正,網友對此評論
類似的擺拍,在網絡平臺上并不少見。又一則視頻中,爸爸表面上正在給女兒照相,但本該聚焦到女兒身上的鏡頭卻慢慢往旁邊的一個妙齡女子身上轉移。“爸爸我漂亮嗎?爸爸我美嗎?”面對女兒的詢問,爸爸的鏡頭卻依然停留在一旁的女子身上,嘴里還不停地回應“漂亮”“美”。從整個視頻的拍攝手法來看,這顯然是一個策劃好的段子,內容則有些低俗。孩子在其中,只是充當一名演員而已。
有的擺拍是孩子配合出演,還有的擺拍,鏡頭里的孩子年齡看著很小,為了達到搞笑的節目效果,只能任由父母擺布。一條爸爸帶娃的視頻里,看起來只有兩歲左右的小孩坐在餐椅上,面前放著幾根用簽子串起的肉串。這么小的孩子,家長一般都會把肉從簽子上剔下來再讓孩子吃,可鏡頭里的爸爸,竟然拿起肉串簽子塞到孩子嘴里,一邊讓孩子咬住肉,另一邊用手使勁推孩子的頭,想把肉從簽子上生拽下來,孩子的面孔已經扭曲,爸爸依然沒有停手。
擺拍漲粉速度快 有賬號已變現
很多擺拍的“親子搞笑”視頻,雖然表演痕跡很重,傳遞的也并非正能量,但因為孩子說的話能帶來很強的反差感,在漲粉引流上很有成效。那個大談人生規劃的小女孩,一年下來拍了100多條視頻,所屬賬號也積累了10萬多粉絲。但或許是體量仍不夠大,這個賬號雖然開通了接廣告渠道,可視頻里還沒有出現廣告痕跡,仍處于“變現準備期”。

有的以兒童擺拍為主要內容的賬號,已經接起了廣告,完成了流量變現
還有的賬號,已經到了流量變現的階段。一個同樣以父女互演段子為主題的短視頻賬號,粉絲居然已經達到了1000多萬。有的視頻剛點開看,還像是父女之間在閑聊天,可聊著聊著就引入了廣告。或是按摩椅,或是護眼儀,或是購物平臺的優惠活動,幾乎隔一兩個普通視頻就會有一個廣告視頻,內容完全是為廣告而量身定制。
這些能吸粉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說會道。有的孩子即使不那么會說,視頻博主也能用后期處理的辦法,營造出孩子在鏡頭前滔滔不絕的假象。某萌娃賬號,視頻的主角是一個僅有3歲的小姑娘,能看得出小孩說話還不怎么利索,但她可以把臺詞一句一句地說出來。“又給我媽買東西了唄”“咋沒事就買呢”“家里有礦啊!”孩子的三句話是分開說的,但后期一拼接,就好像她自己流利地說了一整句話,之后爸爸再根據女兒的話作出回應。這看似普通的父女對話,背后全都是剪輯的痕跡,但觀眾們并不關注這些,評論里大多都是夸贊“孩子真能說”“這小嘴叭叭的”。這個賬號已經積累了近70萬粉絲,也接到了不少廣告,而且每個廣告也都有孩子出演。
視頻背后有套路 劇本抓人眼球
這些兒童擺拍的視頻的更新頻率驚人,很多都是日更,內容還不帶重樣,都是怎么做出來的?記者搜索發現,網上專門有一批短視頻劇本寫手,以網店的形式接單,客戶需要什么樣的劇本,他們就寫什么。

“沒想法,沒創意,沒內容?我有!”某網購平臺上,一家名叫“代寫原創劇本工作室”的網店,月銷量達到了300多。網店中,無論是短視頻劇本,還是舞臺劇、微電影、脫口秀的劇本或文案,店家都能代寫。
記者詢問客服,自己想開一個短視頻賬號,內容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拍搞笑段子,能不能幫忙寫劇本?對方則回問了孩子的年齡,性別,大人誰參與出鏡,隨后開出了1條1分鐘劇本100元的價格,如果覺得劇本效果好,長期合作還能優惠。 “我們都是定制的原創劇本,不會跟別家創意撞車。”
記者又咨詢了另外幾家網店,發現1分鐘長度的劇本的售價都在100元左右1條。其中一家編劇,在得知記者之前沒有運作過短視頻賬號,正準備新創一個號拍視頻時,還幫忙算起了賬,勸告記者不要上來就買劇本。“不是不給你寫啊,但是短視頻嘛,每天更新才能吸粉,你剛開始起步,每天買一個比較燒錢,所以推薦你先模仿別人拍一下,也讓孩子找找拍視頻的感覺。”
除了單獨的網店,記者還在網上找到了專門買賣短視頻劇本的平臺,上面售賣的劇本也有很多是家庭親子主題,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記者看到,這里有不少劇本都是用“小孩講大道理”“小孩調解大人矛盾”作為視頻的賣點,和之前那些擺拍劇本的套路如出一轍。其中一個劇本,編劇先炮制了一場婆婆和兒媳之間的矛盾,在雙方爭執不下之時,孫女閃亮登場,狠狠回擊奶奶,達到讓觀眾解氣的效果,編劇還特意在劇本特色一欄寫道“情節跌宕,母女倆的反應符合觀眾期許”。

視頻平臺缺監管 導致惡意改編
這些通過劇本演出來的擺拍視頻,到底有沒有規定加以約束?記者看到,在中央網信辦發布的關于開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中,其中一項工作重點,就是整治網絡環境中的“不良內容問題”。不良內容包括,發布校園主題劇情演繹類視頻,以偏激方式丑化學校形象,鼓噪師生矛盾,美化頂撞老師等行為;渲染家長“壓迫”“壓榨”孩子,惡意編造虛假家庭矛盾等內容;誘導吸煙、飲酒、文身、曠課等不良行為;通過虛假擺拍鼓吹“霸凌風”“家暴妝”等畸形審美,傳播以強凌弱、以暴制暴等不良內容。
在記者看到的兒童擺拍視頻中,有些雖然披著搞笑的外衣,但內容上卻是編造家庭矛盾吸引眼球。比如一個視頻,開篇爸爸就問女兒“你媽要跟我離婚,你以后跟誰過?”小女孩則當起了情感調解師,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最終把父母勸了回去。但離婚這件事,根本就是賬號杜撰出來的情節。
不僅是網信辦的規定,短視頻平臺本身,也有對于未成年人出鏡的相關規定。在一家短視頻平臺的社區公約中,有一條明確寫道,“不能讓未成年人從事與其心智不符的,有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表演或行為”。視頻里那些孩子,能說出大量遠超該年齡認知的話語,有些話語甚至有三觀不正的嫌疑,顯然已經違背了這條公約,但平臺并未對其進行監管。
缺乏監管的后果,就是有些流量大的擺拍視頻,還會被其他自媒體賬號掐頭去尾截取,再加上虛假的日期和地點,視頻搖身一變成了“新聞視頻”,仿佛這個不是演出來的段子,而是發生在生活當中的真事。處理過的視頻被轉發于其他視頻平臺之上,因為孩子的言語過于出格,還遭到了網友的言語攻擊,造成的影響十分惡劣。
原標題:讓孩子說“大人話”成賺錢秘籍,拿孩子當演員的擺拍該停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