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伏將持續到8月9日,是一個“加長版”中伏。中伏時節,高溫悶熱,且雷陣雨最多,易挾濕。暑濕之氣乘虛而入,最易使人心氣虧耗,而炎熱讓人出汗多,消耗大,容易出現疲勞、消化功能減退的情況。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會引發苦夏、中暑等病。
關注三類疾病
在中伏末,會進入立秋。此時,是四氣和十二時辰養生的關鍵點,也是由養陽進入養陰的轉折點,有承上啟下的妙用。天地氣機開始交替,如果能把握好中伏的20天,對一整年的健康有益。在中伏,首先要避病。
避“心”病。6月開始,心腦血管疾病進入高發期,并且會一直持續到8月中旬。據統計,氣溫每升高1℃,急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會增加約17.3%。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此時要堅持合理用藥,避免過勞,戒驕戒躁,起居規律,不要過量運動,注意防暑。
避“暑”病。伏天高溫,長時間在戶外很容易造成中暑,重者還有可能發展成為熱射病,熱射病死亡率高達60%,老年人與體弱者盡量不要在伏天氣溫最高時外出。
避“寒”病。中伏期間遇雷雨,容易濕氣侵體,使得脾胃功能虛,令人渾身乏力,再加上長期吹空調吃冷飲,造成濕寒交加,導致關節風濕、提前老化,肌肉僵硬,甚至還有可能因空調直吹造成面癱等。所以,在飲食上要注意排寒祛濕,也可以在此時進行艾灸、督脈灸、貼“三伏貼”等幫助生發陽氣,去除病機。
養生保健有五宜
三伏天雖然易引發疾病,但也是調養身心的好時節。此時節,養生保健有五宜。
宜吃雞。在杭州,有“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的說法。暑濕襲來,人的體能消耗較多,汗多易虛,精力損耗大,因此容易讓人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倦怠無力、口氣重、口干舌燥等,故這段日子須適當補充營養,吃雞是不錯的選擇。古醫書曾有記載,公雞性溫,味甘,具有補虛溫中止血、補肺的作用,母雞性平,味甘、酸、咸,有補益五臟、添髓補精、益力氣、助陽氣、療勞傷等作用。
宜吃羊。提到羊肉,或許會有不少人覺得在冬天吃才有滋補作用,但其實在一年中最熱、人體營養消耗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中伏,吃羊肉也是有保健養生作用的。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三伏天吃羊肉的習俗,民間也有“吃伏羊享健康”之說。但伏天并不是人人都適合食用羊肉,如果是陽氣旺盛內熱重、陰虛內熱、濕熱體質,以及患感冒的人不宜食用羊肉,否則易助熱傷陰,動火動血,加重病情。
宜補陽。伏天炎熱,人體為了散熱,皮膚毛孔多處于開啟狀態,所以體內陽氣并不太盛。中醫認為有些疾病是由于外感風寒、濕暑燥火等邪氣所致,此時補陽可以去除冬季內伏寒邪,達到其他季節治療所達不到的雙重功效,也就是常說的“冬病夏治”。如果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虛寒腹瀉、關節痛、骨質增生、關節炎、風濕引起的各種頸肩腰腿痛,小兒易感、女子產后怕寒等都可進行冬病夏治。同時,中伏雷雨多,為保證療效,貼敷時盡量注意避雨。
宜補水。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要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還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都是較好的選擇,也可以根據體質配一些藥茶飲用。還可以使用如檸檬、烏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蘿、芒果、獼猴桃等酸味食物,幫助生津斂汗,增強食欲。
宜緩動。夏季本來就容易出汗,如果鍛煉,更容易汗如雨下,甚至有人希望借助高強度運動達到運動健身或減肥的效果,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雖然健身值得提倡,但運動過度則會損傷身體機能。中伏時,應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度鍛煉,如練太極拳,鼓舞陽氣的生發、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