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益于機器視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機器人擁有了3D“眼睛”,得以感知三維世界,帶動各類服務機器人規模化商業落地。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近期發布的《2023機器視覺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去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量已經超過十萬臺,并在未來幾年以超過27%的復合增速增長;其中,服務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也不斷提速——十萬臺服務機器人里,超過70%的3D之眼,均來自中國深圳企業奧比中光。
在服務機器人產業爆發前期,3D傳感器的主要提供商是微軟、英特爾等國際巨頭。短短數年間,以奧比中光為代表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究竟如何在3D機器視覺這一高精尖領域,實現大規模國產化突圍?
服務機器人3D視覺國產替代率超70%
機器視覺是什么?簡而言之,它可以賦予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獲取外界信息、進行認知處理的能力。機器視覺系統內包含光學成像系統,通過3D“眼睛”實現信息輸入,并借助AI“大腦”處理輸出信息,從而替代人眼,完成生產制造中的識別、測量、定位以及檢測等工作。
服務機器人行業是機器視覺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藍皮書指出,從服務機器人 3D 視覺傳感器參與者來看,主要有奧比中光、英特爾、索尼、英飛凌、銀牛微電子等。其中,2022 年奧比中光在中國服務機器人領域的市占率超過 71.09%,位居行業第一。
2022 年中國公共服務機器人領域 3D 視覺傳感器競爭格局(單位:臺,%)來源:GGII
這一成績顯示了中國企業在3D視覺感知領域的關鍵趕超。
從產業鏈來看,服務機器人上游為零部件廠商,零部件包括芯片、傳感器、控制器、減速器及伺服電機等;中游則是機器人本體廠商,向下到系統集成商,包括控制/伺服系統、操作系統等;下游按照不同服務細分領域針對不同應用場景,例如個人、家用、物流、醫療、教育等領域。而奧比中光提供的3D視覺傳感器,就位于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高點。
據悉,奧比中光自成立以來就聚焦3D視覺感知底層芯片、算法的研發,并通過自主搭建的產線實現3D視覺傳感器的大規模量產,為機器人廠商提供單目結構光、雙目結構光、iToF、LiDAR在內的完整視覺感知產品方案。
目前,與奧比中光達成業務合作的機器人企業超過100家,包括普渡、高仙、擎朗、云跡、斯坦德等行業頭部,覆蓋智能工廠、倉儲物流、建筑自動化、智能巡檢、割草機、酒店配送、樓宇配送、商用清潔、ROS教育等眾多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
增速領跑全球,市場規模超千億
服務機器人作為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能為人類提供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功能。從中長期看,人口老齡化、用工成本上升、產業升級,都意味著服務機器人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根據 GGII 統計,2022 年中國公共服務機器人產量已經達到 10.24 萬臺,同比增長 30.61%;預計未來幾年復合增速超 27%,到 2026 年產量有望達到 27 萬臺。
2017-2026 年中國公共服務機器人產量及預測(單位:萬臺,%)來源:GGII
GGII指出,一臺服務機器人一般配備1-7臺傳感器,根據設計和場景的不同,選擇的傳感器類型和數量會有所差異。目前來看,更多服務機器人配備2-4臺傳感器,其中以3D視覺傳感器為主。GGII預計,未來幾年單臺服務機器人搭載的傳感器數量有望提升,傳感器需求的復合增速超30%,到2026年傳感器需求量有望接近80萬臺,其中3D視覺傳感器占比接近80%。
2017-2026 年中國公共服務機器人傳感器需求量及預測(單位:萬臺,%)來源:GGII
服務機器人未來是一個千億級的藍海大市場。億歐智庫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市場規模占全球比例超25%,同時在產業鏈、產業環境等方面都具備全球競爭優勢,未來有望成為全球服務機器人領域的領導者;到2025年,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1159.5億元。
據悉,奧比中光近期乘勢而上,加碼布局機器人市場。7月6日晚間,奧比中光(688322.SH)公告定增事宜,籌劃募資不超過15.05億元,用于機器人視覺產業技術中臺建設項目和3D視覺感知產業智能制造基地建設項目,全面布局機器人視覺關鍵核心技術,賦能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行業以及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