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資訊】7月21日消息,小米集團近日發布了2023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顯示截至最后一個交易日,小米股票浮虧達59.16%,而同期恒生科技指數跌幅為52.78%。這一數據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小米宣布進軍造車領域后,投資者對于小米汽車業務的前景持謹慎態度。
小米官宣進軍造車領域后,盡管進行了多次關于小米汽車的進展報道,但資本市場一直對其持冷淡態度。造車被雷軍視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然而,目前小米造車業務缺乏估值錨點,難以在資本市場上樹立起足夠的投資者信心。盡管部分觀點認為,小米股價已經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其造車前景的預期,但眾多券商研報中,很少有機構愿意對小米汽車業務進行具體估值。
據ITBEAR科技資訊了解,小米造車業務對外公布的細節相對較少,作為小米的全資子公司,小米汽車也沒有進行對外的融資,這使得市場難以準確評估其價值。加之近期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投資已趨于理性,小米汽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曾在2019年的個人年度演講中表達了對資本市場不認可的疑問。盡管當時小米的營收和市場份額仍在增長,股價卻跌至較高點的三分之一,與發行價相比幾近腰斬。不過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小米股價開始上漲,一度達到高點。但進軍造車后,小米的股價并未如雷軍所愿得到明顯提升,反而持續下滑。
小米汽車業務的估值問題也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在眾多券商的研報中,對小米汽車的估值依舊以手機與IoT業務為主,并未將造車業務充分納入整體估值。目前,很少有券商對小米汽車給出明確的估值,大部分采取謹慎態度。特斯拉等公司的高市盈率并不適合作為小米汽車的估值參照物,而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因尚未實現全年盈利,估值方法也難以套用。
截止目前,小米官宣造車已經兩年多,但小米汽車業務的前景仍然存在不確定性。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加劇,小米汽車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對于投資者來說,短期內小米汽車未能為小米集團的股價帶來明顯提升,這使得市場對小米造車業務的預期相對保守。小米汽車能否成為小米生態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其未來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仍需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