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法律以專章規定了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騰訊公司社會研究中心于5月30日共同舉辦“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高峰論壇”,成立“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心首批專家委員名單和首批研究課題,共同推動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生態體系的建構與完善。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張凱,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出席論壇,達成共識:北京師范大學和騰訊公司攜手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的開放平臺,運用互聯網思維,面向業界和學界,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共同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貢獻力量。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張凱特別指出,北師大作為全國師范教育的排頭兵,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使命與擔當,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十年來,北師大青少年網絡素養課題組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網絡素養的研究,開創了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和實踐體系,開展了大量的學術科研和教育實踐創新工作,不斷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助力網絡強國和教育強國建設。
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提出,作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怎樣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是騰訊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命題。2017年,騰訊領行業之先,相繼推出了“成長守護平臺”、“健康系統”和“家長服務臺”。 目前,“守護平臺”已服務超過3000萬用戶,健康系統覆蓋了包括端游和手游在內98%的活躍用戶,針對疑似未成年用戶的人臉識別驗證已應用于騰訊旗下全部游戲產品。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國明教授擔任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專家委員會主任。首批專家成員包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兼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岳淼等十余位專家。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方增泉在論壇上發布了《未成年人網絡素養2020年度報告》。
朱永新副主席表達了他對中心和專家委員會成立的祝賀。他表示,今天與會者來自學界,業界和政府部門,大家在一起從多個維度探討如何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相互交流,增進理解,為《未保法》的實施群策群力,恰逢其時,非常必要。
(小標題一)多元共建網絡素養教育生態體系
喻國明教授提出,要積極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生態系統,完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高校、行業組織、企業等共同關注和推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新局面。首先要積極引領基礎教育一線中小學開展網絡素養課程教育;其次要加強基礎教育教師培訓;第三要發揮社會大課堂育人的作用。
程武先生也表示,騰訊將與北師大一起并肩,本著開放創新的精神,聚集全球最優秀的學術資源,打造全球科研高地,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全面提升,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018年,騰訊發起“數字原住民行動計劃”,希望聯合專業機構,與學校、家長和孩子們一起著力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助力孩子們與網絡一起成長。項目研發的網絡素養課程,已經在湖北、廣東、福建、江西、甘肅等多個學校落地,觸及上百萬個家庭。我們還通過公開課和親子夏令營的方式,鼓勵孩子和家長在網絡使用問題上坦誠溝通,平等交流。
(小標題二)網絡素養教育要給未成年人提供豐沛的精神世界
朱永新副主席在主旨發言中提到,他所發起的新教育實驗提倡讓教育回歸人,讓未成年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期望騰訊和其他互聯網企業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展示更多更好的創意。
程武先生同樣也提到,安全上網,健康上網是網絡素養的一部分。對今天的未成年人來說,互聯網不僅是娛樂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他們需要的,不再限于獲取信息,更需要彰顯自我和創意表達。我們需要共同探索怎樣利用互聯網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藝術素養,讓他們擁有更健康更豐沛的精神世界。
2021年4月,騰訊公益、閱文集團聯手央視財經共同發起《“益”起夜讀,晚安寶貝》活動,錄制夜讀故事,陪伴鄉村留守兒童溫暖入眠。活動全網曝光量超過6000萬,1027萬人參與閱讀,總計為留守兒童夜讀時長4.25億秒,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5月29日下午,騰訊聯合清華大學推出了 “青少年科學小會“,邀請八位頂級科學家與青少年面對面,探討火星探索、量子計算、新冠疫苗等科學知識。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教授對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價值觀塑造提出建議:要讓主旋律傳播更加年輕化,用貼近青少年、貼近時代的方式傳播主流價值觀;要讓文化自信浸潤青少年心靈,以青少年喜歡的方式來創新與傳播中國文化,創作優秀的中國文化網絡作品;要為少年兒童營造綠色、純凈的網絡空間,需要政府、學界、業界共同努力。
(小標題三)加強網絡素養體系研究,凝聚共識,全員育人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方增泉發布《未成年人網絡素養2020年度報告》。報告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分為上網注意力管理能力、網絡搜索利用能力、網絡信息分析評價能力、網絡印象管理能力、網絡安全素養、網絡道德素養等六個維度,構建Sea-ism網絡素養框架,在分析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現狀的基礎上,提出“賦權”、“賦能”、“賦義”是青少年網絡素養的核心理念,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方面提出對策建議,提倡多元主體共同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生態系統。
喻國明教授在論壇上發布了中心成立之后首批研究課題:“未成年人信息選擇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家校合育體系建構與創新實踐研究”“未成年人社交網絡關系建構與導向評估研究”“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提升機制與干預技術研究”“未成年人網絡文化傳播機制研究”“未成年人網絡行為年度報告研究”。他誠邀各界同仁共同組建研究隊伍,為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新生態做出積極貢獻。
朱永新副主席提出,我們不僅要從從成年人的、審視的、治理的角度研究青少年的網絡行為,也需要從青少年自己的、平視的、理解的角度研究他們的網絡使用習慣。只有不斷豐富對青少年網絡行為的了解,才有可能凝聚共識,找到真正有針對性的網絡素養提升途徑。
來自業界、學界、政府的十余位專家分別以“新課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時代意義”和“新生態—Z世代面向未來的青少年網絡素養新體系”展開兩場圓桌對話。在第一場圓桌對話中,六位專家分別從網絡素養教育課程構建、教育理念、教師網絡素養提升、未成年人互聯網行為特征、法律保護、留守兒童網絡素養等各個角度闡釋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時代意義。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副校長張龍介紹了芳草地國際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體系情況,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女士一直堅持“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學,關注人的發展,發表了對核心素養體系和網絡保護之間關系的看法,鄭素俠老師分享了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研究的成果。在第二場圓桌對話中,專家們分別談論了學界、社會組織、互聯網平臺、媒體智庫、政府部門在網絡素養教育新生態中發揮的作用,共同探討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新體系的建構,指出要協調各方力量合力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
喻國明教授最后總結,“大道不直”,網絡素養培養、教育、保護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生態,需要更多的智慧、技術的投入,各方面的協同。此次論壇形成了由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建、共同推動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生態的普遍共識,為落實和實踐《未成年人保護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