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家鄉”曾被用來形容小鎮青年: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就業機會更多的大城市工作。而現在,隨著數字平臺的服務下沉,就業機會也在逆回流到縣城、鄉村。
5月9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發布了一項與螞蟻集團研究院的聯合研究,基于7萬份支付寶用戶響應的隨機調研樣本,他們首次發現,縣城、鄉村數字化從業者比例超過了一二線城市;農村勞動力成數字平臺就業主體,比例超6成。
近兩年來,隨著數字平臺的服務越來越下沉到縣城、鄉鎮,城里人能享受到的數字生活,也紛紛復制到了縣城:掃碼支付、外賣點餐、共享單車、社區團購……相對應的,在縣城的數字化從業者也越來越多。這些新機會給小鎮青年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在家門口就能把小日子過好,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去不再是近乎唯一的選項。
勞科院的研究證實了這種可能性。從調查樣本分布看,數字化從業者在縣城以下至鄉村的分布比例為38.2%,而在在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35.7%)以及其他地級市(26.1%)的比例;從地區分布看,中西部從業者比例超過30%,為實現中西部地區1億勞動者就地就近就業目標作出了貢獻。
而數字平臺創造的新職業中,80%以上的就業機會在三線以下城市及鄉村。如為螞蟻森林用戶在內蒙古、甘肅等荒漠地區種下真樹的種植員和護林員,全是當地牧民和農民;云客服、人工智能訓練師,平均年齡28歲,7成以上是生活在中部地區縣城的女性。
越來越多的農村戶籍人口,通過數字平臺實現了轉移就業,占比超過6成。從職業分類來看,除外賣騎手、美容美發、搬家貨車司機、住宿餐飲服務員等技能門檻較低的職業之外,在自媒體寫手、網店店主、網絡主播、小店規劃師等有一定技術門檻的新職業中,來自農村的從業者也占據了不低的比例。
毛蜜蜜就是從北上廣“撤退”的一位小鎮青年。“了解網絡、有電腦”這種在北京屬于就業地板的條件,卻讓他在老家,山西臨汾市洪洞縣靠給支付寶做云客服,一個月有七八千塊,最高時有一萬多的收入,這一收入遠高于當地的平均薪資。26歲前就買了房,在老家洪洞縣,毛蜜蜜實現了。
勞科院的研究發現,數字化就業在促進區域就業機會和收入差距縮小上,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應。從收入的整體水平來看,華東地區的從業者收入最高,月均8000元以上的占比達到34.3%,但從其他區域收入水平比較來看,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比例,除西北地區略低外,其他地區分布相對均衡。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介紹,我國2億靈活就業者中,約7800萬人是依托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容量大,部分崗位門檻不高,能夠助力重點群體實現就業增收,也能為城鄉勞動者帶來新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