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女子的發式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發展和演變,式樣萬千。但時至今日,許多當年名揚四方的發式早已衰微,甚至消失殆盡。只有部分地區女子的發式因地域、習俗、信仰等原因得以流傳下來。
而隨著短視頻的發展,內容創作門檻降低,也幫助人們更方便地記錄和傳播這些瀕臨失傳的發髻技藝。比如,在抖音上,就有很多網友自發地用短視頻記錄了湄洲“帆船頭”的盤扎過程。
帆船頭又稱媽祖髻,相傳是媽祖設計的。先是把頭發分出三路,盤一個圓圓的發髻,然后用長長的紅頭繩固定,一根銀釵橫向穿過,左右鬢發也松松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一排小發卡固定出船帆造型,最后綴上一圈大紅絹花,俏麗而活潑。
據介紹,媽祖髻的每一個細節,都對應著船的不同部分:發髻是帆,發卡是槳,頭頂的盤發是舵,束發的頭繩是纜,兩邊的銀釵是錨。而這一切造型設計,無不寓含著一帆風順、平安歸來的美好愿景。
千百年來,媽祖精神得到了世人的頌揚,不僅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還在小說、戲曲、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也為世世代代心靈手巧的湄洲女提供了無盡的靈感,這種強烈的媽祖情結不僅表現在一件件服裝中,而且被寄托于一絲絲頭發間,形成了獨特的媽祖文化。
媽祖髻是湄洲女特有的發式。它不但表達出湄洲人對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深刻地體現出湄洲人對媽祖信仰的無限尊奉。
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也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文化遺產。而媽祖髻的梳理,就是信俗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
以前,在湄洲島上,只有老一輩的人“身穿媽祖裝,頭梳媽祖髻”。如今,通過抖音的傳播,媽祖髻已成了新時尚,越來越多湄洲年輕人也梳起了媽祖頭,還成了一道靚麗的信俗風景線,還吸引了不少網友前去打卡。
“媽祖信俗”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份珍貴遺產,其中不僅有發髻技藝之美,還有熱愛和平、助人為樂的博愛信念。這份美好,值得記錄和傳承。
抖音是屬于老百姓展現自我的平臺,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美、最真實、最吸引人的一面呈現出來。據統計,在抖音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視頻獲得1065億次播放量、31億點贊量。幾乎每一種非遺都在抖音被記錄下了自己的美好。
今年上半年,抖音推出了“非遺合伙人”計劃,通過加強流量扶持、提高變現能力、打造非遺開放平臺及開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遺傳播,培養挖掘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好奇心,幫助發掘非遺的文化和市場價值。抖音總裁張楠曾說,每一種非遺都應該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