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原創(chuàng) 懂車大爆炸] 拆車節(jié)目已經(jīng)做了五季了,從網(wǎng)友的反饋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對于那些銷量排行前幾名的車型非常感興趣。為了滿足大家的訴求,我們今天弄來了兩臺“神車”,朗逸和卡羅拉。看看這個級別的兩位銷量王者,從拆解的層面上來看,到底是怎樣的表現(xiàn)。這次我們在車型的選擇上,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兩款車的實際成交價要盡可能的接近。第二個原則就是選車系中相對熱銷的車型。經(jīng)過調(diào)研,我們最終選擇了卡羅拉1.2T的最低配車型以及朗逸1.5L的高配。雖然兩款車的官方價差別不小,但實際成交價基本在11萬左右,配置水平也基本相當,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

豐田虎頭蛇尾,大眾我行我素

卡羅拉發(fā)動機蓋

朗逸發(fā)動機蓋
第一個部分,我們還是按照慣例來看一下兩臺車在基礎防護層面的表現(xiàn)。打開引擎蓋,我們發(fā)現(xiàn)最低配的卡羅拉是沒有隔音棉的,而邊上的朗逸是有的。兩款車機蓋支撐方式都是手動挺桿,這個價位的常規(guī)操作,不贅述了。

進入主題,摘下兩款車的前保險杠之后,我們能看到,兩款車都有用于行人保護的緩沖泡沫,并且在下方也都有防止行人卷入的鋼梁。摘下緩沖泡沫之后,我們就能看到兩款車明顯的不同了,我們分開來說。

朗逸的前防撞梁是常見的單層沖壓鋼板,結構形式跟之前我們拆過的捷達VS7非常相似。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朗逸的前防撞梁與捷達VS7的基本一致,厚度2毫米左右,寬度1100毫米左右。經(jīng)過核算,朗逸的前防撞梁的車身覆蓋率為60.9%。

卡羅拉的前防撞梁從視覺觀感上來看,就要比朗逸厚實很多。卡羅拉的前防撞梁采用鋁合金型材加工而成,這種鋁合金型材的防撞梁已經(jīng)是民用車防撞梁中一種成本相對很高的解決方案了,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卡羅拉還是很厚道的。另外,卡羅拉前防撞梁的寬度也比較寬,核算出的車身覆蓋率67.4%,這在我們拆解過的車型中已經(jīng)算是非常高的了。總之,從前防撞梁來看,卡羅拉的表現(xiàn)要比朗逸好不少,可以給好評。

來到尾部,結論就有變化了。朗逸的后防撞梁依然保持了大眾一貫的水平,厚度、寬度以及整個制造工藝的視覺觀感都不錯。但有一個細節(jié),安裝吸能盒的螺栓,兩側都變成了三顆。可能是大眾變聰明了。之前老被吐槽左側少顆螺栓,這下好了,不僅又可以少用一顆,同時還不會被噴。
卡羅拉的后防撞梁明顯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材質(zhì)變成了普通的鋼材,工藝變成單層沖壓,厚度也只有1.27毫米,關鍵是從視覺觀感上來看,卡羅拉的尾部防撞梁看起來有些糙,完全沒有前部看起來精致。從尾部防護性能上來看,卡羅拉的表現(xiàn)也確實一般。

卡羅拉尾部碰撞成績

尾部防撞梁主要是用來應對低速碰撞,從中保研給出的低速追尾碰撞成績來看,卡羅拉在滿分30分的項目中,只得到了14分。朗逸雖然還沒有在中保研進行測試,但尾部結構相仿的帕薩特在這個項目中得到了26分。所以,很顯然,卡羅拉在車尾防護方面,是有比較明顯的應試減配行為的。

朗逸車門

卡羅拉車門
車門的部分,兩款車車門內(nèi)部都有防撞梁或者加強筋,并且兩款車布置形式都非常有品牌特性。大眾采用的類似W型的沖壓鋼條,豐田用圓管型的防撞梁,有不少網(wǎng)友吐槽這類防撞梁安全性不高,但是從實際卡羅拉的側碰成績來看,安全性并沒有什么問題。
兩車車門均無隔音棉,底盤隔音主要靠回收棉
在拆解車門的時候,我們就發(fā)現(xiàn),兩款車的車門內(nèi)部都是沒有隔音棉的,但是門板內(nèi)部有止振板。車內(nèi)地板的隔音氈兩車都有,材質(zhì)都是回收棉。至于回收棉是否環(huán)保,我們分別取樣,找到專業(yè)權威機構進行測試,大家記得關注第三期的節(jié)目。

朗逸車內(nèi)地板

卡羅拉車內(nèi)地板
取下隔音氈之后,我們能看到,就噴涂工藝而言,朗逸在這些看不見的部位噴涂工藝依然不錯,比卡羅拉要強。兩款車底盤有貼有止振板,但是就數(shù)量以及密度來看,卡羅拉是要更勝一籌的。

朗逸線束展示

車內(nèi)線束保護方面,朗逸跟之前我們拆解過的兩臺大眾系車型基本一樣,采用膠帶纏繞的方式,膠帶的致密性比較一般,看著有幾分隨意。比較讓人意外的是卡羅拉的車內(nèi)線束也是用的膠帶包裹,基本沒有采用波紋管,之前我們拆解的威馳以及CR-V這種日系車,基本都是波紋管完整包裹,相比于膠帶包裹,波紋管的防潮防水性能會更好一些。
底盤設計合理,平整度夠高


底盤平整度,兩款車基本沒有什么槽點,確實夠平,而且兩款車的底盤護板覆蓋率也是相當高的,基本做到了全面的防護。只是,卡羅拉除了護板之外,基本沒有做PVC噴涂做二重防護,在這方面,朗逸做的更好一些。
排氣與油箱的位置也布置的足夠合理,整段排氣基本都在縱梁下沿以上,在遇到拖底的情況時,基本不會傷到排氣,這一點也反映出國際大廠在造車這方面的經(jīng)驗。
毀三觀!扭力梁懸架簧下質(zhì)量居然比獨立懸架輕這么多?

底盤結構方面,兩款車的前懸架都是麥弗遜結構,但下擺臂的工藝略有不同。朗逸采用單層沖壓的下擺臂,卡羅拉采用的兩層焊接式,為了減重,做了不少減重孔。

卡羅拉后懸架
后懸架,兩車采用了不同的懸架形式。卡羅拉采用了E型多連桿結構,朗逸則堅持扭力梁懸架。其實,卡羅拉在國內(nèi)的前幾代車型,也都是扭力梁,這次換裝多連桿可能也是為了順應國內(nèi)消費者的喜好做出的改變。

朗逸后懸架
從固有認知出發(fā),多連桿懸架的簧下質(zhì)量應當是遠低于扭力梁的,畢竟一根扭力梁總成的質(zhì)量基本都要超過20公斤,而一根下擺臂或者一根支撐臂也就是一兩公斤。但是在我們仔細核算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采用后獨立懸架的車型,基本都有一個非常厚重的軸承座,卡羅拉單個后軸承座就接近10公斤。而且,這種不與車架或者副車架直接相連的部件,在計算簧下質(zhì)量的時候是不能打五折的。而扭力梁因為跟車架相連,所以在計入總質(zhì)量時是可以打五折的。第二點,我們發(fā)現(xiàn)扭力梁懸架由于其結構特性,很多部件是可以省掉的。比如說后輪軸承座,軸承可以直接裝在扭力梁上,不需要因為布置軸承而額外增加質(zhì)量。另外,像防傾桿這種部件,扭力梁也不需要,所以最終我們計算出的朗逸的簧下質(zhì)量是要比卡羅拉輕的。


總結
拆到這,我們先來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朗逸、卡羅拉這兩輛來自于全球前兩大車企的產(chǎn)品,受售價所限,在成本控制方面可謂是各懷鬼胎。大眾就屬于那種不管你碰撞測試怎么要求,我就不給你做結構優(yōu)化,甚至懸架還在用扭力梁,明擺著就是一副愛買不買,你不買總有人買的態(tài)度。再看豐田,雖然卡羅拉碰撞測試成績不錯,車身前部結構也進行了優(yōu)化,但尾部防護看起來還不如經(jīng)常被大家吐槽的朗逸。
雖然兩款車都有不同程度的簡配,但說句公道話,這兩臺車畢竟來自全球最大的兩家車企,它們的造車經(jīng)驗是真的豐富,兩輛車的底盤平整度,零部件布置的合理性,都很難讓人挑出什么毛病,甚至你看它們在用料沒有那么厚道的情況下,做出的效果也還不錯,這些確實是很多車企難以達到的水平。

下期節(jié)目,我們就把發(fā)動機抬下來,來帶大家看看白車身,看看卡羅拉兩側小重疊率偏置碰撞結構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再看看朗逸有沒有在大眾祖?zhèn)鞯哪切┸嚿砉に嚪矫嬗兴s水。另外兩輛車的動力總成先進程度到底怎么樣,這些問題我們都會在下期討論,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記得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