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馬丹鳳 編輯丨李瑩 排版丨馬丹鳳
來源丨地產資管網(ID:thefutureX)

IDC,一個極度渴求資本的重資產行業。盡管風很大,但資金、技術、策略幾乎每個環節都是壁壘。無數企業入局后彷徨直至死掉,僅有寥寥頭部企業站得住腳,但也尚在虧損中。
在這場血腥的資本游戲中,究竟誰能活?怎么活?
所幸,我們可以向外看。
作為全球最大的IBX數據中心和托管服務提供商,誕生于美國的Equinix如今擁有24億美元資產的互連力量,在5大洲擁有210個數據中心,連接了4000多家企業、云、數字內容和金融公司。它在上世紀90年代恰逢其時的誕生,在千禧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的掙扎生存,以及今天成長為全球IDC行業巨頭,背后的故事有趣又耐人尋味。
恰逢其時的誕生
1998年6月,Equinix剛剛成立。
如果你對這個時間沒有概念,可以聯想為:張朝陽的搜狐剛過百天,馬化騰的騰訊尚不足月,而當時我國全國也只有117萬網民。
但在一洋之隔的美國,互聯網泡沫已經在加速膨脹。網景公司在納斯達克的成功上市,開啟了美國90年代的互聯網熱潮。美國《1996年電信法案》的通過更使互聯網得到極大推廣。年輕的創業者們摩拳擦掌,爭搶著開啟財富和星辰大海的征程。當時有人估計,每過100天,美國的網絡交通總流量就會翻一番。
突然爆發的網絡流量,催生了互聯網對于物理存儲點的需求。一時間,服務器、主機、出口帶寬等設備與資源,集中放置與維護的需求激增,每家企業都在尋求網絡連接和托管服務。大大小小的互聯網數據中心從此拔地而起。
然而,彼時的數據中心多為電信運營商或互聯網企業自行搭建或租賃,數量可觀但規模不大,存在建設與維護成本高、難以隨業務發展而靈活擴展等問題。此外,當時的主流托管模式,要求客戶相互連接專有網絡。對一個網絡或單個運營商的依賴,限制了客戶對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內容提供商和組件服務提供商(CSP)的選擇,更限制了互聯網企業可以做出反應、改變甚至成長的空間。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時就職于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簡稱DEC)的兩位設施經理——Jay Adelson和Al Avery,決定創建一個大規模的第三方互聯網數據中心,可以為企業提供平等的訪問權、中立性和互聯性。
這就是Equinix的起源。
Jay Adelson和Al Avery帶著從DEC獲得的300萬美元,用來建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中立數據中心——被稱為帕洛阿爾托交易所(PAIX)的建筑。這個項目非常成功,但問題在于,DEC不知道如何利用PAIX的成功。“Digital不是一家數據中心公司。更糟糕的是,Compaq收購了Digital(以及PAIX)。在這種混亂之中,我們成立了Equinix。”Adelson說。(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Equinix購回PAIX,并將其改建為Equinix Internet Exchange平臺。)
事實上,回顧過去,正是兩位創始人打造一個“中立業務模式”的愿景,為Equinix提供了在眾多數據中心中脫穎而出的機會,并得到了巨頭的投資。
巨頭撐腰下迅猛發展
中立的業務模式與創始人的專業經驗,使Equinix迅速得到了微軟、思科這樣的科技巨頭的青睞,幾個科技巨頭都成為了Equinix 的早期投資者。
“我們于1998年6月22日成立了公司,當年9月就獲得了風險投資。當時,我們原本計劃在全球建立15個數據中心,作為公司發展的第一階段。但獲得的那筆錢,只能支付其中一個數據中心的一半。”Jay Adelson后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于是,我們又去找了思科的首席技術官和比爾·蓋茨,他們都同意投入大額資金。而這兩個人的投資,也直接促使Venturemark Capital(曾為Equinix提供4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提升了給我們的報價,并加入了C輪投資。最后,我們總共獲得了1200萬美元的資金,用于啟動弗吉尼亞州Ashburn數據中心。”
有了巨頭撐腰,Equinix迅速起步。1999年7月,第一個IBX™中心在弗吉尼亞州的阿什本市(Ashburn)勞登縣(Loudoun)建立。如今那里已經是美國東海岸連接最緊密的電信樞紐。
Equinix業務模型的有效性,開始吸引AOL和Worldcom等電信巨頭入局,由此公司建立起了一支全明星技術投資者團隊。“三周后,我們完成了一筆2.3億美元的高收益債務融資。一年內,我們就一共籌集了4億美元,用于在San Jose、New York和Chicago建立設施。”Jay Adelson說。
為了在世界各地建立更多數據中心,Equinix需要一個能夠涉足授權全球每個社區的總承包商。1999年11月,Equinix與曾承擔香港國際機場等項目的工程、建筑和開發的公司——Bechtel Corpo ration結成戰略聯盟,以12億美元的價格,達成預計4年內為Equinix在全球建立或擴展30多個設施的協議。
2000年8月,Equinix開啟IPO之旅,以12美元的股價,籌集資金超過2.7億美元。
而在這時,Equinix日后最大的競爭對手——Digital Realty Trust還尚未成立(2004年)。
以戰略合并“死里逃生”
如果非要說Equinix在當時的競爭對手,那么,Exodus應該算一個。
是Exodus最早定義了互聯網托管服務的標準,早在Equinix誕生時,Exodus就已上市。直到Equinix上市時,Exodus已市值10億美元。而誰都沒能想到,二者之間的競爭隨著2001年Exodus宣布破產戛然而止。突如其來的互聯網泡沫的破裂,使所有相關公司“非死即傷”,Equinix也不例外。
1995年-2001年期間,互聯網泡沫體現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股票市場中,科技與新興互聯網企業股價快速飆漲,使得投機主義增多。美夢破滅后,大多數互聯網企業被迫以幾美分的價格,出售其數據中心資產并退出該領域。Equinix在這場危機中也元氣大傷。
盡管上市前后籌集的巨額資金,為Equinix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公司依舊無法抗衡行業崩潰的大勢,股價一路下跌。再加上當時Equinix的許多主要客戶和合作伙伴,或破產或削減支出或關閉產品,使得Equinix盈利更加困難。2002年8月底,Equinix股價從上市時的12美元跌至31美分,負債2.63億美元,并收到了納斯達克可能停牌的通知。“公司目前沒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或其他融資來償還未償還的款項。”Equinix當時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中寫到。
為了償還債務以避免破產清算,Equinix一面與欠債190萬美元的國富銀行談判,一面說服債券持有人以債券換取公司的折價股票,并通過向貸方發行新股來稀釋現有股票的價值。但即便Equinix有股東和持債人的信任,也遠遠不夠。當時有專家估計,在Equinix能自己產生現金流之前,必須通過非公開發行再籌集5000萬美元左右才能度過危機。然而,當時的華爾街還在泡沫破碎的余悸中打顫,錢從哪兒來呢?
不得不說,運氣也很重要。Equinix機緣巧合遇到了新加坡技術電信媒體——Singapore Technologies Telemedia(簡稱 STT)。
2002年10月,Equinix宣布與STT達成戰略合并。Equinix將整合STT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子公司i-STT,以及當時為亞太地區提供中立互聯網交換數據中心服務和電子基礎設施服務的Pihana Pacific公司的資產。
合并后的公司仍以Equinix的名義運營,并保留Equinix高級管理團隊。作為協議的一部分,STT通過收購可轉換債券的方式為Equinix提供3000萬美元現金(這使其成為Equinix最大的股東),其中2300萬美元用于償還Equinix超過1.3億美元的債務。同年12月,合并完成,Equinix還清了85%的債務,財務情況有了實質性的好轉。
多年后回顧這次戰略合并,Equinix仍感慶幸。它不僅極大改善了Equinix的財務狀況,更使公司在全球6個國家擁有14個Internet Business Exchange™(IBX(R))中心,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英尺。巨大的規模使其能夠為客戶提供在全球兩個最重要市場中的,最全面、無縫的網絡交換和IT基礎架構服務。至此,Equinix終于成為最大的全球網絡中立互聯網交換服務公司。
“我們很幸運,當我們離破產只有一步之遙時,能夠以某種方式重組我們的債務。”Equinix的首席執行官Pete Ferris后來說,“但運氣不是偶然的,我們以業務創造了自己的運氣。”
Jay Adelson認為,能夠開啟戰略合并,主要歸功于Equinix業務模式上的優越。他說:“中立性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Equinix的救星。我們的業務模式和建設的基礎設施,是Equinix在低迷和崩潰中幸存下來的原因。”
可以說,Equinix這一步走得驚險,但也算因禍得福。互聯網泡沫破滅并未殺死它,恢復元氣后的Equinix變得更加強大,并且一路高歌猛進,全球擴張。
瘋狂的全球擴張
在全球擴張階段,并購在Equinix提升資產規模、市場份額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數據顯示,上市至今,Equinix已經投入了超過200億美元用于收并購核心IDC資產。下面分別以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分別舉例說明。
表:Equinix歷年收并購公司歷史
(數據截至2017年)


(圖片來源:國信證券)
1 美國
2010年,Equinix以6.83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互聯網交換和托管服務提供商——Switch and Data Facilities Company,Inc.
2016年,Equinix以36億美元從Verizon手中收購15個市場中的29個數據中心。這筆收購于2017年5月完成,正式將Equinix在北美的業務擴展到弗吉尼亞州的休斯敦和庫爾珀市,并將公司首次帶入哥倫比亞的波哥大。
2018年,Equinix收購了達拉斯Infomart大樓,該大樓共運營4個數據中心。
2 歐洲
2007年,Equinix以20億美元收購數據中心運營商——IXEurope,以及其在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和英國的設施,高調進入歐洲市場。2010年,Equinix第50個全球數據中心在倫敦開幕,該收購計劃正式收尾。
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Equinix以35億美元收購英國托管服務提供商——Telecity Group。這項收購使Equinix在歐洲的數據中心容量增加了一倍以上,Equinix一躍成為該地區最大的零售托管服務提供商。Equinix還同時阻止了Telecity與Interxion的合并計劃,以避免在該地區創造出強大的競爭對手。
2017年,Equinix以總現金2.15億歐元(約2.59 億美元)的全現金交易收購了位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5個數據中心,以及一支在混合云架構、云采用和遷移策略方面擁有深厚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團隊。
3 亞太地區
2012年,Equinix將其業務擴展到中東和東南亞,宣布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進入阿聯酋迪拜和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市場。彼時的Equinix總裁埃里克·施瓦茨(Eric Schwartz)表示:“中東是重要商業樞紐,客戶對整個區域數據中心服務的需求正在增加。”
同年,Equinix與總部位于香港的數據中心提供商——Asia-Tone完成了2.305億美元的全現金交易,在香港、上海、新加坡市場增加了6個數據中心和1個災難恢復中心。
2015年12月,該公司以2.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日本數據中心提供商——Bit-isle,該交易使東京的Equinix數據中心數量增加到10個,大阪的數量增加到2個,使其成為日本第4大數據中心提供商。目前,它在日本的最大競爭對手是NTT Communications和KDDI Corp.。
2018年,Equinix以10.35億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數據中心公司——Metronode。Metronode擁有10個數據中心設施,為Equinix增加了8萬平方米業務面積。至此,Equinix在澳大利亞共擁有15個IBX數據中心,擴大了公司在悉尼和墨爾本的業務,并在珀斯、堪培拉、阿德萊德和布里斯班設有辦事處。
4 拉丁美洲
2014年,Equinix斥資2.25億美元完成了對巴西SA的ALOG數據中心的收購,這次收購擴大了Equinix在拉丁美洲的業務。
逐年攀升的營業額和總資產
“擴張主要源于市場對云、移動、物聯網的需求。” Equinix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史密斯(Steve Smith)曾如此對媒體解釋Equinix的一系列大額交易行為。
市場需求驅動下,Equinix的市值和營收逐年攀升,這是其全球擴張的堅實基礎。根據其財報,過去5年,Equinix營業額達分別為27.3億美元、36.1億美元、43.7億美元、55.62億美元;凈收入分別為187.77百萬美元、114.41百萬美元、232.98百萬美元、366.36百萬美元、507.45百萬美元。

Equinix 2006-2020營業額變化(單位:十億美元)
(圖片來源:macrotrends)

Equinix 2006-2020總資產變化(單位:十億美元)
(圖片來源:macrotrends)
睿和智庫注意到,盡管全球擴張勢頭不減,Equinix也面臨現金流缺乏、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財務成本高昂等問題,但也在積極尋求應對。
2015年,Equinix轉換為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以盤活資金。此舉頗被業內人士贊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轉換為房地產投資信托,除了能提高投資者的興趣外,也能為Equinix 降低稅收。
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
睿和智庫注意到,近年來Equinix主營業務分為4部分:主機托管業務、互聯服務(網間結算)、基礎設施管理、租金。主機托管服務包括機柜租賃、電力資源使用許可等;互聯服務包括提供交叉連接、交換機端口等服務;基礎設施管理主要為客戶優化其基礎網絡架構和資源;租金主要來源是租戶和分包商。
2019年,Equinix 全球主機托管業務收入占比76%;互聯服務(網間結算)收入占比18%;基礎設施管理收入占比%。

(圖片來源:東吳證券)
事實上,隨著全球 IT 產業復蘇、云計算快速發展,數據流量的爆炸式增長以及業務峰值時間帶來的更高的IT載荷需求,顯著增加了數據中心的運維復雜度和難度,而IT系統本身重要性的提升,更使得數據中心的故障成本較以往大幅攀升。種種因素,都使進入IDC行業的技術壁壘越來越高,但這恰恰是早期就進入行業打拼的Equinix的強項。
睿和智庫注意到,在全球托管市場上,Equinix 已居于絕對的領先地位。這主要歸功于其優于市場平均水平的技術能力。以其穩定性極強的電力系統運營為例,美國TIA-942標準中最高等級Tier4需達到99.995%運行時間,而Equinix正常運行為99.999%。除核心區域外均為Tier4級別,其他所有Equinix IBX數據中心均配備完整的UPS電源、 備用系統及N+1或者更多冗余。網絡布局廣泛延時性不超過10毫秒即可到達絕大多數全球市場。
正是因此,Equinix吸引了大量客戶,上架率居高不下,為其創收打下了堅實基礎,從而增加毛利率。
2018年數據中心托管市場份額排名

(圖片來源:東吳證券)
不過,Equinix 似乎并不滿足于此。從其近幾年的一系列動作來看,Equinix正在努力擺脫“純粹托管”的形象。
一方面,Equinix有意識地側重其互連服務。2015年,Equinix對1000多位高級IT決策者進行調查,發現要想在數字經濟中取得成功,企業必須采用全球范圍內互聯互通的IT體系結構。基于此,Equinix提出了“互連架構”(the Interconnection Oriented Architecture™ (IOA™))發展策略,幫助企業將基本的IT架構從孤立的、集中式的轉變為互連的、分布式的。當然,這是基于Equinix的互連平臺(Equinix Interconnection Platform™)已經具備了關鍵環節要素的情況下,全球布局、密集的云和SaaS生態系統,以及集成數據和邊緣分析的能力,是Equinix能夠做成這一切的基礎。
盡管目前Equinix的營收仍以托管服務為主,但2018年第三季度,其互連收入增長已超過托管收入增長0.7%。近兩年,Equinix的互連服務收入也一直保持良好增長趨勢。
另一方面,Equinix持續在云服務、混合云(混合了本地,私有云和公共云服務,并在所有平臺之間進行編排)等方面發力。
2015年,Equinix收購了云服務公司Nimbo,后者可幫助企業從傳統IT過渡到現代基礎架構。借助Nimbo的專業云服務功能,Equinix不僅可以提供連接云提供商的平臺,還可以幫助客戶確定哪種提供商以及哪種架構最為適合。
2020年1月,Equinix以3.35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初創公司Packet的收購。Packet的專有技術能夠滿足在不使用虛擬化或多租戶的條件下,實現物理服務器和網絡的自動化。Equinix正計劃在Platform Equinix創建企業級裸機產品,使客戶能夠在幾分鐘內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部署混合云解決方案。
有專家認為,混合云將在可見的未來成為主流的部署模式。而Equinix在混合云模式上的提前部署將為其占得先機。
睿和公開課第21講
分享主題:
- 物管怎么做,資管才滿意?
- 物業上市,香港好?還是A股好?
- 上市后,業績難題如何破?
- 物管信息化是價值提升的未來
分享嘉賓:
閆 浩 高馳迅杰能源產業集團合伙人
吳國卿 鴻坤物業總經理
蔡 敏 北京京東方物業發展有限總司總經理
韓德偉 合福資本投資總監
涂 強 中信資本控股副總裁
時間:
8月12日 (星期三) 20:00-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