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馬太效應的加持下,變得越來越大,很多人越掙扎,卻發現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但是不改變,這個社會卻不會對你客氣。
年終總結終于做完了,大環境的影響還是客觀存在的,2019年的銷售業績并不好看,但全面分析了各個細分數據之后,一個現象讓我陷入沉思:
去年的銷售冠軍,今年依然高歌猛進,在公司總體銷售下滑的情況下,依然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繼續榮膺年度銷售冠軍。
而去年銷售倒數的三位同事,除了一位因為業績太差離職之外,其他兩位依然墊底,而且業績下滑30%以上,按照公司業績規定,他們面臨的無疑是離職或者被裁。
為什么同樣的銷售環境,銷售人員卻表現迥異?而且差距越拉越大?
是不是表現差的員工不努力?
是不是他們能力有問題?
亦或是他們本身的運氣不好?
難道優秀的會一直優秀,表現差的會越來越差?
對比近幾年的銷售數據,我看到的現實是:那些表現優秀的,除了偶爾的波動之外,總體數據一直是穩步增長;相對于他們,那些排名靠后的銷售人員,表現卻一直很不如人意。
劉潤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表達過一個觀點: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把一部分行業從正太分布變成冪律分布,什么意思呢?
正太分布就是極其優秀的公司特別少,而非常差的也很少,大部分企業處于中間狀態。均勻分布在各行各業。
而互聯網讓一部分行業變成了冪律分布,贏家通吃,其他企業基本上都出處于艱難的生存階段。

一句話總結:
那些優秀的將更加優秀,而失敗者將難有容身之地。
不僅企業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同樣出現了冪律分布的形態;
比如,同樣是網紅直播行業,帶貨的業績卻千差萬別。
2019年雙11,位于直播帶貨最前沿的頭部網紅,“流量高峰”李佳琦和薇婭均吸引了千萬級用戶在線觀看,帶貨金額均近億元。
然而,當你以為風口上的每個直播應該收入都不錯的時候,你卻發現,并不是每一個努力直播的主播,都能像李佳琦和薇婭一樣站在聚光燈下。
在這場不僅僅拼體力,更拼腦力的“帶貨”PK中,兩極分化極為嚴重。底薪+提成的收入結構使得帶貨數量變得異常重要,各平臺的流量大部分傾向于少量的“頭部”帶貨主播,大部分帶貨主播無人問津。
據統計,在辛苦工作的背后,76.6%的“帶貨經濟”從業者最高月收入低于萬元。
冪律分布的趨勢造成的結果不僅僅是兩級分化,更重要的是將讓整體的競爭形態更趨極端化,這也造成了“劇場效應”的加劇。
劇場效應的大意是,一群人在劇場看戲,一旦有人不守規矩站了起來,又沒人制止,焦慮的氛圍讓每個人都不得不站起來看戲,以致最后,出現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戲的怪誕現象。
在劇場效應的驅動下,競爭的激烈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在教育行業;
香港有一則紀錄片,《沒有起跑線》,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你永遠不知道現在的家長可以有多拼?比如二胎媽媽Irene, 長子現在一歲半,她說自己最后悔的是當時生孩子的時候,不想做“魔鬼媽媽”,什么都沒準備,導致現在孩子什么都不會。
于是吸取了頭胎的教訓,第二胎她的理論是:讓孩子贏在子宮。
因為在與其他媽媽的交流中,Irene得知,現在贏在子宮里都不算什么了。
香港的名校喜歡接收一月出生的孩子,父母還要算好受孕時間。香港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兩歲零八個月,一至四月出生的孩子,因為年齡相對更大,行為能力更強,老師少操心,容易出成績,更容易被學校青睞。
選擇孩子的出生月份,是年齡基礎上的擇優“掐尖兒”。
看完才知道:“不是我不喜歡,就可以不做的。無論我喜不喜歡,孩子是否喜歡,現在的情況就是,晚一步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要以為只有中國才會如此,其實很多歐美國家也同樣瘋狂;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作者薇妮斯蒂·馬丁是一位人類學博士,找到了一個紐約本地的相對富裕的老公,算是嫁得好,躍遷到了的頂層。
她在里面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的頂層精英生活做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在上東區的富人階層,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過著悠閑的生活。
她發現精英階層中的女性,雖然衣食無憂,卻也整日忙個不停,忙孩子的教育,忙社交,忙慈善...每天健身,為了保持身材,為了保持美貌,她們生完孩子就瘋狂健身,而且毫無怨言。至于男人們當然更不容易;
所有的一切源于社會階層依然在流動之中,下層可以成為中上層,上層也可能淪為中下層。既然站在了社會的頂層,擁有了大量的資源,看到了大好的風光,自然更不愿意離開頂層。也正因為如此,她們自律、勤奮。早早為孩子規劃了一切。一切都要是最好的。
對他們來說:必須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有人總結的很好,這個社會,不怕別人優秀,就怕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但現實卻非常符合墨菲定律:你越擔心的事總是朝著你最擔心的方向發展;這其實不是偶然,而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從而使“馬太效應”變得越來越明顯。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人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了所有的,也要奪去。"這是《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句名言。
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反映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它是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什么“馬太效應”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明顯呢?
這與互聯網的時代特征有很大的關系。
1、互聯網被成為改變世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
對于個人來說,人們的學習、交流與協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于每個人來說,我們獲取信息的效率和途徑也都煥然一新,隨之而來的,就是信息的不對稱被打破,這就意味著,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競爭格局已經被顛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企業,沒有互聯網之前,都是通過招聘會或者廣告的方式來招聘員工,那么,接收到信息的應聘者必然有限,這就導致人才的基數必然較小。
而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一個企業不僅僅能獲取本地所需人才的各類信息,更重要的是,原本局限于一地的人才選拔,迅速就可以放大到全國甚至更廣泛的地區。
這就意味著,每個崗位的競爭,將呈幾何倍數甚至于指數增長。
在競爭的壓力之下,學習成為應對競爭壓力的主要途徑,而同樣是由于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的學習方式也呈現典型的互聯網化,無論是在線閱讀、在線培訓還是在線交流等,都迅速的超越傳統的線下模式。
但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的本身的特質又決定了,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免費或者付費獲得頂尖的教育資源,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學習本身的起跑線也被互聯網所打破,一個全國名師和一個普通老師,本身的素質和課程質量就有本質的差距,這直接導致學習者本身的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來自于學習者自身的競爭,也來自于師資力量的競爭。
頭條的寫作訓練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起跑線本身的PK。接受專業的指導和不接受指導,結果就是千差萬別。
2、路徑依賴的對立效果。

路徑依賴,是指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均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發展下去,并鎖定在該路徑上,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
對于優秀的人才來說,在其個人學業或者職業發展過程中,本身已經在某個時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成功路徑”,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個人的成功激發了其自信,進而更有動力迎接更多的挑戰,形成一個正循環的螺旋式上升。
而對于普通人以及落后者來說,正是由于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突破點,從而導致無論能力還是成就本身的停滯不前,甚至于基于強大的競爭壓力,尋求“鴕鳥心態”的逃避,而正由于在競爭對比中,難以找到一種有效的成功路線,進而導致自信心會嚴重受挫;
在沒有自信的支撐下,靠毅力去堅持,畢竟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原因就是形成不了一個正向的循環。最終只會依賴于逃避心理來尋求自身的心理慰藉。
3、思維方式的差異。
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中,提到了兩種對個人成長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思維方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疇,意味著變得越來越具備競爭力。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于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做事,他們習慣于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最好。但對于不擅長的往往會有回避心理。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于不斷嘗試新鮮事物,來不斷通過時間強化自己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認為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對自己都是一個有益于未來的磨練。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呈現信息和知識的爆發式的增長,同時也對我們的能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迭代的加速必然要求我們能力的持續提升,而隨著學習工具、學習途徑的廣泛化,對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打開了多扇門,提供個更多元化的機會。
對于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由于囿于自身的認知范疇,學習意愿和能力都無法跟上時代。
緩進就意味著原地踏步,而不進就意味著可能被淘汰。

熊貓直播的倒閉時,技術部經理李非的經歷引起了網上熱議。
在記者采訪熊貓直播被裁員工李非的時候,他說到:我想過39歲找工作會辛苦,沒想到會這么殘酷。
而他的經歷說明了很多問題:
李非不得不承認,互聯網的魅力在于變化,殘忍也在于變化。他入行時,不需要學技術,不需要寫代碼,工作十年后發現,很多公司招聘要求上,他的崗位必須要技術化測試;
“我們那個年代,不管學的什么,進公司都是一張白紙,什么都是從頭開始學,強化能力需要報班,走的是野路子。
現在的大學知識系統化,不少學校出了軟件測試專業,應屆生出來的技術就比我強。”
你不具備成長型思維,不進行高強度的知識結構的更新,你也就慢慢失去了職場競爭力。
4、環境的因素。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對個人的成長也必然產生重要的影響。
香港富豪——田北辰,在體驗了兩天清潔工生活、嘗盡底層心酸后,一語中的:“這個社會在極嚴厲的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窮人和富豪的差距在哪?能力不足還是資源不公?
體驗之前,他一直認為:“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但錄完這個視頻后,他就頭也不回的離開窮人身份,并且承認:“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在體驗中,他除了工作,就像吃飯睡覺,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做其他事情,在這種環境下,幾乎沒有生存之外其他的自由。
當你無力改變環境的時候,你對自己的未來也就失去了掌控力。
在這個兩級分化越來越明顯的年代,作為處于冪律分布中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難道沒有任何機會了嗎?
如果你放棄了自己,為什么還希望世界給予你更多的機遇?
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擺脫馬太效應對自己的負面加持,我們需要的就是找到合適的方法,竭盡全力擺脫馬太效應的旋渦。

1、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定位自己。
大部分的人都是天資平平的人,我們對于自己的認識程度,其實少的可憐,在銷售領域,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最了解你的其實是你的競爭對手,而不是你自己。
想要認清自己,不是關注你會些什么,而是你精通什么!
互聯網時代已經大幅度的變成無差別的競爭,你所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有你類似級別的,更有哪些優秀甚至是頂尖級別的高手,這這種情況下,唯有突出自己的長板,你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一席之地。
這個社會不缺的是普通人,但缺乏的是真正的專家, 日本著名管理專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專業主義》中談到:
面對21世紀以全球化為特征的生存環境,各行各業,所有組織和企業都將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過渡期,而在即將到來的挑戰面前,我們已經無從退縮。要想在21世紀的社會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你所能做的就是成為這樣的專業人才和專家。
所以,你所具備的通用能力,已經緊緊是參加競爭的資格證而已,最重要的,你的個人發展過程中,核心的就是”T型能力”結構中,哪一豎的深度。
所以,我們的定位,首先是突出自己的優勢,將自己定位為未來的專家型人才,你才可能無懼競爭。

如果你真的沒有,那就給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的有效時間,培養自己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很多人并不缺少改變的勇氣,而是缺乏改變的方法。
2、認清時代的趨勢,聚點突破,以點帶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這個時代最現實的一面,你可以怨天尤人,但卻無法阻止時代本身的步伐。
想要變成強者,在各方面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你所需要的是認清現實,面對困難,承認差距,
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突破自己的瓶頸,通過聚焦,以成功開啟自己的正向循環,這個過程無疑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執導《哪吒之魔童降世》并創下多個國內票房紀錄導演餃子,在這部片在大賣之前,也曾有過時間磨一劍的堅持死磕,曾經對動畫的熱愛卻應付不了現實的骨感,曾經為了創作,辭職在家啃老三年半,就靠的是母親1000元的退休工資。
在他看來:“如果我們真的愛一個東西、愛一個行業,而且自己判斷有這個贏面可能,那就一定要堅持下去。”
實際上,餃子自身的聚焦突破,來自于三年零八個月做出的《打,打個大西瓜》,就靠著這部精心制作的獲獎片子,才替導演餃子敲開了更多機會的大門。
與此類似,著名華人導演,華人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獲得者(臥虎藏龍)李安,也曾經遭遇同樣的經歷,失業后在家賦閑六年,家庭開支全靠妻子林惠嘉。
如果沒有對自身準確的定位,沒有為了突破自我堅持下來的決心,而被迫去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被生活捆綁,我們也許就看不到他一系列的精彩影片。
自《臥虎藏龍》開始,李安導演才開啟了自己一點帶面的精彩導演生涯;
1999年,因執導《臥虎藏龍》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6年,憑借《斷背山》獲得第78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同年獲評《時代周刊》“影響世界的一百人”;
2009年,入選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的“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
2013年,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顛獎”杰出導演獎;
2018年1獲得美國導演工會(DGA)終身成就獎
而李安真正成功的起點,就是那部被英國《衛報》評選“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的《臥虎藏龍》。
很多人無法成功,更多的是源于想法太多,而行動太少,沒有有效的從一點一滴的成功積累,就難以形成自身瓶頸的突破。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而小的成功才是成功的墊腳石,只有成功,你才能獲得激情和經驗,并復制下一次的成功,從而為自己帶來持續的升級。

當然,成功離不開的是你自己的信念和堅持,以及強大的抗挫折能力和自制力,你需要的是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和機會,把每一次的機會當成突破自我的最后時機。
3、想要改變,從改變自身的環境開始,抓住一切能讓你學習并提升自我的時間。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盡人皆知,但是在現實中我們類似的行為卻屢屢上演;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你正春風得意馬蹄疾,處于深度的舒適區的時候,你應該想想3年后、5年后、10年后自己的處境,你會發現,現在的你,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時的舒適感,同時需要的是對未來的規劃和脫離舒適區的信念。
改變自身的環境,不僅僅是改變周圍的有形環境,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內在的心理環境。
即便身處底層和困境,你唯一能堅持的就是自己的信念,而提升自我,堅持學習是唯一讓你突破階層的最有效方式。
如果針對因為生存而沒有時間,那么你需要的是竭盡全力的用自己僅有的資源獲取自己成長的時間,有些時候,尋求幫助,使我們無力時的一種必要的手段,而類似“啃老”這種方式,只要目的是為了自身有效的提升,也未嘗不可。
在李佳琦大火的時候,記者采訪李佳琦,李佳琦說:我覺得我火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每天做一件事情,就是三年的時間,每天都是晚上沒有任何的私生活,不斷的學習和打磨。
機會總是會給有準備的人,讓人絕望的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有了機會,你卻沒有能力抓住。
任何一個成功,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除了順應趨勢,還有高度的專注和長久的堅持,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普通人也可以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