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所有計算機內的文件都是以二進制方式存儲的,包括媒體文件,如果不經過任何壓縮,媒體,尤其是視頻文件的容量通常會很大,分辨率越高則越明顯,一部4K電影在未經壓縮的情況下容量遠遠超過100GB。

大容量媒體文件非常消耗存儲資源,對其進行壓縮是很有必要的,通用壓縮格式(如zip)未對媒體類文件進行針對性優化,且無損壓縮方案壓縮比太低,于是專用的媒體壓縮標準應運而生,這種專用壓縮方案被稱為編碼,相對應的,實時解壓縮并播放就是解碼了。
從早期的MPEG-1/2到最新的H.266,每一代編碼標準在壓縮效率上都有明顯提升,目前最主流的H.264壓縮一部1080P電影后的容量通常在10GB左右,而最新的H.266可以在同畫質下將容量壓縮到原來的1/3!盡管所有這些編碼標準都是有損的,即在編碼過程中會丟失原始畫面的部分信息,但用戶實際在觀看視頻時,損失的細節其實很難察覺,換來的卻是大幅度的碼率(音視頻每秒的數據容量或傳輸量)下降。

無損和有損格式的對比,幾乎看不出區別。
當然這并不是沒有額外的代價的,通常越新的編碼標準算法也越復雜,這意味著在解碼時需要消耗更多的計算性能。
解碼在運算設備(比如電腦、手機、平板等)內分為兩種途徑:軟件解碼和硬件解碼,簡稱軟解和硬解。所謂軟解,就是通過執行相應的解碼代碼文件(通常以動態鏈接庫形式提供)來解碼影音文件;硬解就是將解碼的代碼直接寫入芯片(通常是GPU)內部成為硬件電路的一部分,在執行解碼時直接調用這部分電路來進行解碼。
明白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兩者的區別了:
軟解因為是以代碼文件形式存在,因此可以很方便地隨時更新以支持最新的編碼格式。
硬解則由于在芯片內部設計了專用解碼電路,所以支持的編碼格式在芯片設計完成后就確定了,無法更改。但是由于繞過了漫長的代碼讀取,解釋,轉換執行等過程,其解碼效率遠高于軟解(通常效率差異在10倍以上)。
這導致的一種常見現象就是,很多高性能電腦在某些編碼格式上的解碼性能反而不如性能差得多的機頂盒或手機,其原因正在于當視頻播放器軟件播放某個影音文件時,前者的硬件電路恰好不支持該文件的編碼格式從而只能采取軟解方案而后者則集成了適配的解碼電路。
通常,由于手機和機頂盒這類迷你設備更強調多媒體性能,因此盡管其芯片在絕對性能上遠不如PC,但往往在解碼能力上領先于后者。
例如NVIDIA的桌面GPU產品GTX 970,其硬件電路不支持H.265編碼格式,因此在解碼該格式的影音文件時,只能通過軟解方式進行(主要消耗CPU資源)。盡管970本身性能很強,但也幫不上什么忙。而同時代的移動芯片則基本都已經支持H.265編碼格式。

所以在購買主要用于音視頻播放的多媒體設備時,尤其需要關注其解碼支持標準,這往往比性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