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不過近年來,針對碳水化合物的爭論愈來愈多,包括低碳飲食、生酮飲食(極低碳攝取)等,都在挑戰著過去我們對碳水化合物的認知,以下將深入介紹碳水化合物,讓民眾在面對五花八門的飲食方式時,不再看得一頭霧水。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通常又稱作糖類,顧名思義,就是含有碳(Carbon)和氫和氧原子(H2O,水)的化合物,是人體三大營養素的其中之一,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人體能量,多數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讓人體吸收。若根據分子的組成,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個種類:
- 單糖(Monosaccharides):單糖是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單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都要分解至單糖型態,才能被小腸吸收。單糖包括: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
- 雙糖(Disaccharides):兩個單糖組成的分子就稱為多糖,包括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
- 多糖(Polysaccharides):由兩個單糖以上的分子組成,就稱為多糖,淀粉(Starch)和纖維(Fiber)都屬于多糖。

若是根據飲食上的分類,則可分為以下三種:
糖(Sugar):糖類有甜味,由單糖或雙糖構成,包含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蔗糖。
淀粉: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經過消化系統,最終會被分解為葡萄糖。
纖維:人體無法消化纖維,但無法被分解、加上能吸水的特性,反倒能幫助我們排便;而可溶性纖維,則能夠刺激腸道好菌生長,作為它們的食物。
精制碳水化合物:空有熱量、缺乏營養的「壞」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兩大類,包括:
精致淀粉:白飯、面食、白面包、蛋糕。糖類:含糖飲料、果汁。
一般認為這類的碳水化合物,較無營養價值,因為經過加工處理,流失了許多天然的纖維。許多研究也都發現,攝取精制碳水化合物,與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高度相關,因為攝取這類食物,會被身體快速吸收,造成血糖值先急遽上升,然后快速下降,使人們產生饑餓感,并渴望更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產生惡性循環。
芝麻餅
非精制碳水化合物:可以理解成「好」的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豆類植物(Legumes)、薯仔或全谷類等,都屬于非精制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通常都是相對健康的,擁有纖維和其他營養素,且不會造成血糖的劇烈變化,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蔬果、全谷類等高纖維碳水化合物,能夠提升整體新陳代謝,并降低罹患許多疾病的風險。
建立正確觀念不用怕碳水化合物
雖然許多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主因,但在肥胖成為流行病之前,人們其實并沒有因為攝取碳水化合物,造成特定健康問題,因此,除非特殊狀況,一般仍然都將碳水化合物,視為重要的營養來源。
一般情況下,建議成人一天通過碳水化合物攝取的熱量,應占整日熱量的45%~65%,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因為添加了糖,會增加熱量的超標。如果非要添加糖,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
此外,建議應多攝取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全谷類或豆類等食物,盡量不要攝取過多的精致淀粉,盡可能的做到“粗細”糧的搭配,才能更全面的攝取營養素和所需熱量,繼而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