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靈活就業人員,自己交社保劃算,還是找個掛靠單位?都說找掛靠單位交社保,退休后養老金待遇高,還能多領4項待遇,到底是謠言還是真的?”
靈活就業人員迎來了好消息,以后在就業地也可以自己繳費了,可是,好消息的背后,有人卻擔憂了起來,自己交社保不如掛靠單位,到底是真還是假?
2020年,疫情打亂了大家的工作與生活的節奏,受到影響,不少店關門的關門,企業裁員的裁員,更多的人涌入到“靈活就業人員”這個群體當中。
聽起來“靈活就業”是高大上的詞匯,然而,現實中更多的是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勞動者,有下崗職工,有打零工的,有臨時工的,金錢來之不易,社保怎么交更劃算呢?
下面【社保精算師】為你深度解析:
01、自己繳費與掛靠單位繳費,一樣嗎?
所謂找個掛靠單位繳納社保,就是自己掏錢偽裝成單位員工,然后以單位的名義統一去員工繳費,這類單位多是空殼公司,以賺取參保人員的手續費為盈利手段。
所謂自己繳費,就是自己以靈活就業人員的名義去繳納社保,只需要自己帶著錢,去戶口所在地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完全一樣!
雖然繳費方式不一樣,但實質上卻是同一類的養老保險,那就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
就拿上圖來說,假如按照社平工資的6%,也就是最低檔次繳費,同等年限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余額是完全一樣的。
可為啥網上還有有人信誓旦旦地說,不對,兩者不一樣,企業退休的能夠多領錢?下面接著來說兩者參保方式的不同點,為大家參保提供建議。
03、自己繳費不如掛靠單位,真的嗎
(1)參保意愿不同
首先,我們要知道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在1993年左右,建立了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而企業是屬于強制性繳費。
企業為員工承擔的養老保險費用是統籌賬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按照《社會保險法》相關規定,只要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就必須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
而靈活就業人員繳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則是以個人的名義參保,屬于自愿,想繳費就繳費,不想繳費就不繳費,有充分的自由,所以,從參保意愿上兩者不同。
(2)每月承擔的費用不同
即便是兩者都是按照60%檔次繳費,一個是靈活就業人員自己繳費,一個是單位繳費,個人承擔的費用也大不一樣,顯然,有工作單位的人壓力能小一些。
因為靈活就業人員每月繳費的比例是20%,其中8%進入個人賬戶,12%進入統籌賬戶,而在單位工作的話,只需要承擔個人繳費的8%,統籌賬戶的16%由單位承擔。
但是,如果沒有工作的人去找一家掛靠單位,承擔的費用就不一樣了,因為沒有實質的勞動關系,所以,無論是自己承擔的8%還是單位承擔的16%,全部得自個兒掏腰包。
(3)繳費險種不同,待遇也不同
靈活就業人員繳費只需要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一共繳費比例是26%左右,也就是5000元的繳費基數,只需要承擔1300元/月就可以了。
但如果找掛靠單位的話,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都得繳費,無論是單位承擔的還是個人承擔的,都得自己拿錢,算下來怎么也得36%。
同樣5000元的繳費基數,每個月自己得交1800元,再加上手續費(人家不是白白給繳費的),就得接近于2000元了,壓力更大了。
雖然看起來多繳納了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以為可以多享受3項待遇,然而,這些卻是以虛假勞動關系為前提領取的,一旦被認定為“騙保”,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網友說的第四項待遇是啥呢?這就要看當地的政策了,就拿大連市來說,掛靠單位交社保退休后多領1筆采暖費,但是,這也是每年都在交采暖基金的緣故。
掛靠單位每個月繳費多少錢呢?社平工資的1%,大概是七八十的樣子,隨著社平工資的提高而提高,在大連得繳滿25年,每個月可領取138.83元,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錢而已。
綜上所述,名義上掛靠單位繳納社保比自己參保多享受4項待遇,其實具備著較大的法律風險和對方跑路的風險,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僅僅是為了有份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建議自行繳納。
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也希望大家動動手點個贊再走,謝謝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