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老天賦予它神奇的一面,它可以用來做萬病之藥,也可以做成萬病之毒,它可以社交,也可以獨享,它可以提升科學水平,也能讓傳統(tǒng)智慧生生不息。在用茶的路上,有人拿來解渴,有人拿來茶禪一味,這其實都歸為宇宙的那一點,即造物主的一念慈悲有了我們,這就是所謂的一茶一世界,而那一點,便是陰陽。
陰陽可以是點,也可以是面,我們科學的磁場論只是說明了陰陽的兩面,最終的結果,以是否能生生不息為宗旨,對于這個維度來說,生命不拘泥一種形式,可以是硅基生命,也可以是碳基生物,只是我們認為,因為有時間的參與,我們共同認識到了演化與過渡的一幕。
如果以原子彈這一幕來說,生命轉(zhuǎn)瞬即逝,何來時間呢?時間,只是給了我們空間活動范圍的選擇面而已。這就好比一泡茶,陸羽的演繹平淡無奇,鄉(xiāng)野村夫,常伯熊的演繹,華麗炫目,精致細膩,在茶的問題上,陸羽的茶,涓涓細流,平和緩釋,常伯熊的茶,香高味濃,爽口激蕩,最終,陸羽寫了《毀茶論》,因為這樣的茶,傷胃,傷身,六疾不瘳。常伯熊在晚年,勸人少喝茶,這里有很多問題,可以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窺見一二。
比如,《本草綱目》記載:“茶,苦,甘,微寒,無毒,陰中之陰,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 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nèi)傷,此茶之害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 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nèi)傷,此茶之害也。”這段話的內(nèi)容,與常伯熊晚年患上風氣病遙相輝映。
以上內(nèi)容可以說明了一些問題,飲茶不當,傷及五臟六腑,也就是說,茶有陰陽兩個方面,好的萬病之藥,差的萬病之毒,在這里要說明一些問題,孫思邈說的茶是咸,李時珍說的茶是苦,如果從成分或者味道來說,苦與咸已經(jīng)在效果上有了出入,因此要什么茶,就成了選擇,那么,它們究竟有什么效果,我們可以去參照醫(yī)書來說明,總之,鹽巴,咸,補充體力是鹽分,這可以作為聯(lián)想用,至于能不能真有用,我們需要通過實踐,來證明茶葉的神奇,來繼承榮西禪師說的萬病之藥,證實久服,有力,悅志的理論,符合藥食同源的依據(jù)。
那么,普洱茶與綠茶的區(qū)別是什么?之前曾寫過關于普洱茶生茶與綠茶的區(qū)別,并引申一個問題,我們是要慢發(fā)酵茶,還是要變質(zhì)的茶?這是我們的選擇,前者保質(zhì)期久,符合了陸羽的標準,后者的艷麗,符合了常伯熊的標準,從朱元璋罷造龍團后,可以預料的是,茶葉的香氣滋味更濃郁,這些茶的口感傳到了英國,今天,我們喝茶的習慣,沿用了常伯熊的標準,為什么常伯熊的標準是濃重的,陸羽的茶標準不是呢?
在《茶經(jīng)》中,嚼味嗅香非別也,今天喝茶的人,是不是都是要香氣滋味呢?而常伯熊的晚年患了風氣,叫人少喝茶,這不是與陸羽,孫思邈描述的,茶,久服,有力,悅志的價值觀不符呢?
今天人們喝的茶,繼承了香濃味重的標準,并且,從茶葉的周邊來看,也符合了常伯熊類似的風格,人們要的,也是這樣的名,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面子,而陸羽這樣精行儉德的直男,絲毫沒有優(yōu)勢,從普洱茶與綠茶的市場占有率也顯而易見,但是在效果面前,我們需要哪種茶?又認為哪種安全呢?從科學上,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喝茶也有劑量的限制,飲用過度,會傷及身體,其實,這里面的原因也簡單,常識告訴我們,保質(zhì)期短的食材,大多會有毒性,因為變質(zhì)快,對么?而那些保質(zhì)期久的食材,相對來說,理想的狀態(tài)下,毒性小或者沒有,會發(fā)酵,所以越陳越香與越陳越醇的茶,也就意味著理想的普洱茶與綠茶之間的區(qū)別,它們就像陸羽與常伯熊的茶道標準一樣,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