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父母都在私信小編,說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很多醫院都是通過量表來分析的,這靠譜嗎?
其實,心理學上用的量表類似于我們在醫院里診斷疾病用的各種電子儀器,都是具有科學性的。
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心理學量表的意義。
在心理學上,一個合格的量表的編制有著嚴格的操作和具體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幾步:
第一步:
確定測量目的
PSYCHOMETRICS
測量的對象是誰?是情緒問題?還是人格特質?是抑郁?焦慮?還是氣質?性格?明確測量對象后,需要對概念進行科學定義,明確測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確定測量覆蓋的內容范圍,以及在每個內容點上的權重。
第二步:
編輯測量項目
PSYCHOMETRICS
收集與該測量有關的資料,選擇測量項目的形式,編寫測量的項目,這點非常重要。
第三步:
預測與項目分析
PSYCHOMETRICS
通過預測來估計項目的難度與區分度,以進一步篩選項目。在第二步時,我們可能會先大范圍地選擇測量的項目,但是有些項目可能相似,或區分度不高,難以真正的鑒別測試者的問題,所以,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做出甄別,進行篩選。
第四步:
合成測驗
PSYCHOMETRICS
選擇合適的項目,編排項目并編制副本。
第五步:
測量的標準化
PSYCHOMETRICS
包括實測內容,實測過程,測量評分和解釋測量分數的標準化。所謂的標準化,就是一套模板,標準的結果分析,這樣測試結果不會因為主試上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莎士比亞有個著名的言論,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所差異,所以為了達到測試效果,必須消除主觀判斷,以客觀的分析為準。
第六步:
鑒定測量
PSYCHOMETRICS
量表完成后,必須試驗,確定量表的效果,它是否能測出我們的目的,是否準確,而這在心理學上有兩個指標,分別是信度和效度。
正因為有信度和效度的監控,所以,問卷測評才能發展成為一種能快速甄別測試者問題的手段,所以,回應文中開始的疑問,科學的量表在統計學上必須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否則無法使用。
什么是信度?
信度是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數愈高,就表示該測驗的結果愈一致,愈穩定,愈可靠。
一個人心理問題的出現,并非是偶然為之,而是一定情況下的必然,“集腋成裘”,“量變引起質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么,信度就是指測量數據的可靠程度,強調采取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進行測量時,其結果相一致的程度。
舉例而言,對于“圖書館利用情況及滿意度調查問卷”的第一部分第1題,若對同一個人相隔3天,問同一個問題,若第一次回答,被調查者選擇A、第二次回答選擇C、第三次回答選擇D,則說明對于該問題調查結果的信度低,因為調查結果的差異較大。若三次都選擇相同的答案或者差異較小的答案,則在排除系統誤差的條件下,說明調查結果的信度較高。
什么是效度?
除了信度,還有一個指標,是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測量到的結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內容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察的內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
舉例來說,你明明想要空調制冷,結果它非要制熱,與你的目的有較大的距離,這就是有效性,表示一項研究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程度。
第七步:
編寫測量說明書
PSYCHOMETRICS
說明書應包括測量目的,功能,理論依據,測量內容和方法,評分方法,信度,效度等內容。
以上七步就是一個量表誕生的全過程,量表對于心理學的意義就如同各種醫療器械對于醫生的意義,醫生通過電子器械對病人的身體狀態有一定的了解;而心理咨詢師通過問卷測評對測試者的狀態有初步的判定,所以,不要小看一份量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