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開篇第一章第一節便羅列了音響“發燒”的十大誤區,內容如下:
片面追求技術指標為誤區之一:只要器材的技術指標已達到高保真水平以上,就不要斤斤計較那小數點后若干位數字的大小、或一兩個db數,因為那樣做往往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小編以為:技術指標很重要,片面追求是為誤區。
唯重量論為誤區之二:常有這樣一種論調,說音響器材素質的好壞,只要看它的重量就能判斷,好像唯有重量才是器材優劣的標志。小編以為:素質好的音響往往重量大,素質差的音響往往重量也輕,造成一些人唯重量論,凡事不能太絕對。君不見,某些并非高素質的功率放大器,不是裝置了兩只形同巨無霸的環形變壓器嗎?
以價格論英雄為誤區之三:1、一些廠商出于商業目的,會在器材的外觀和其他附加功能上花費不少成本;2、當音響器材的性能達到一定水準后,它的性能價格比就會下降,也就是說投入即使增加一倍,可能在音質的改善上卻微乎其微。小編以為:應當貨比三家,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盡信書本為誤區之四:當下有關音響方面的報刊不下十余種,但在大量廣告及部分文章中免不了出現一些過度夸大甚至子虛烏有的介紹,往往會造成一些誤解,小編以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定要依據科學的理論和實踐,對于一些廣告和文章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人云亦云為誤區之五:小編以為此誤區和盡信書本誤區相似,一個盡信書本,一個盡信別人,都是基礎不實、實踐不深,對于其他人的觀點,沒有自己應有的判斷力。
效果至上為誤區之六:這里的效果是指“爆棚”效果,也就是偏重低音效果,小編以前以為低音炮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實在太“澎湃”了,那震撼人心的重低音確實“爆棚”,小編現在家里還有一套“回音壁+低音炮”的組合,效果也尚可,但和小編那套HIFI書架箱相比,聽音樂還是更喜歡HIFI音響一些。
口味至上為誤區之七:刻意追求某種聲音效果,過度突出低音、特別甜或暖的音色等,與效果至上誤區相似,HIFI是高保真音響,過度突出某一方面的音色,就偏離了高保真的初衷,對于音響器材而言,它的頻率響應不僅要寬闊,還要平坦、均衡,而且聲染色少,這才會達到真正的高保真。
器材至上為誤區之八:要得到好聲音重現,除了器材、軟件及音像擺位外,還有房間的聲學處理等,缺一不可。小編在前期的《天道》音響淺析中,有網友就指出了,劇中丁元英的音響雖然好,但是房間并沒有做聲學處理,沒能更好地發揮器材的潛力。小編以為這是高階的“發燒友”應該去追求的,如奇虎360的周鴻祎先生就曾展示過他的私人影院和音響室。
迷信古董器材為誤區之九:對于歷史上的名機,有些人達到盲目迷信的境地。我們跳出HIFI圈,到手機圈來看一看,因為手機的迭代速度比音響的迭代速度快多了,曾經的一代名機“iphone 4S”到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用呢?相信技術永遠在進步,雖然可能中間偶爾退步一下下,當總體都是在前進的。
迷信“補品零件”為誤區之十:這是diy及磨機愛好者中間普遍流傳的觀點。關于“補品零件”,頭條老虎180老師也講過一期視頻,觀點和本書作者一致,都認為迷信“補品零件”是誤區。買的音響器材,已經定型了。若自以為換個零件,電阻電容線材什么的,就能使音質提高,那是自我感覺良好。若真有這么回事兒,廠家用你換的零件能使音質提高,廠家早就換了,產品又上一個檔次賣更高的價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