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年金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獨有的福利待遇,并不屬于商業或者是社會保險,而是一種補充制度。2014年10月份企業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就能按照規定領取一筆價值不等的職業年金。
這筆錢繳費時,個人和所在單位共同承擔一定的工資總額比例,在我國的絕大多數城市,個人繳費比例,為自己工資的4%,與養老保險一樣,所在單位會直接扣除;單位按年繳納該單位工作總額的8%。
領取時一般是按月與退休工資一起發放到賬,此時的計算公式也很簡單,用個人賬戶余額比上計發月數即可;那些出國定居的已退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可以一次性領到手,而后個人愿意的話,我們可以用這筆錢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這樣做的好處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個人能夠享受商業養老保險的一系列待遇;若工作人員在職期間不幸離世,職業年金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進行繼承。一般是由直系親屬直接繼承,如果有變化的話,參保人退休后的職業年金就會發給指定人。
說到這里很多符合領取條件的人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自己未來可領取的職業年金,跟單位人是一樣的嗎?具體能領取多少年?接下來我就這些問題作出解答:

第一,職業年金的領取金額為多少?
這里我們來說按月領取的方式,事實上不同年齡段退休的人,養老金的計發月數也不盡相同,按照規定女職工的退休時間為50周歲;女干部由于是腦力勞動者,因此要往后延長,具體的時間為5年,也就是55周歲退休;男性的體力普遍較好,因此到了60歲才能退休安享晚年。一般退休時間越晚貢獻越多,也就是說工作時間越長計發月數越低,如此參保人可領取的職業年金越多。
按照當前的規定來看,以上3類人的計發月數分別為195個月、170個月、139個月,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么晚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可領取的職業年金普遍較高。但這也是不一定的,因為參保人的個人賬戶余額不盡相同,這一數字與繳費基數、繳費年限、退休年齡、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呈正比關系。由此可見,職業年金的領取額度并不統一,我們可以代入計算一下。
目前已知職業年金每年調整的時間集中在7月份,就當前的情況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家每年到手的職業年金,呈現逐漸增長趨勢。這也告訴我們一點,那就是在非必要的情況下,盡量不要一次性領取完企業年金。
第二,職業年金具體能領取多少年?
職業年金與養老金不同,前者領完為止,后者則是終身發放。至于能領多少年,與個人計發月數有著分不開的關系,就拿普遍的計發月數有139個月、170個月、195個月來說,能領取的年限分別為11年零7個月、14年零2個月、16年零3個月。這里我們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實際發放過程中,職業年金的領取時間一般比計發月數要略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