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程序員是團隊中最強大的生產力,但往往被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浪費掉。因此作為一個團隊的技術的“頭”,必須要有明確清晰的認識,把主要的事務性工作剝離出來,并且放棄大量的管理“權力”,以提高團隊開發質量和效率為最主要的目標去安排自己的工作。
一般來說技術總監其實會被要求做事實上是2個職位的工作:主程、項目經理(技術化)
因此必須明確此兩個職位的工作任務分割,然后把項目經理的工作,安排給另外一個人做。當然其職稱可能同樣也得叫“技術總監”或“主程”,總之聽起來越牛X越好。而真正的主程(技術總監)則應該投身于盡量多的技術工作中,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則是開發———生產代碼和文檔。
主程的工作
一、開發
從來沒有一個資深的外科醫生會放下手術刀,而轉到手術室外面指手畫腳。一個資深的程序員也不應該離開代碼和文檔的編寫,而只是做做架構圖。作為對一個復雜系統的負責人,必須親手領導和參與建造,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去負擔起這個責任。因此需要至少使用60%的時間來參與開發的工作,并且建議從一開始上班就開始,雖然早上的效率很低,但是跟任何艱巨工作都一樣:萬事開頭難。
在你好不容易等待電腦慢吞吞的打開了所有的IDE、需求文檔、參考資料、工作計劃這堆要命的東西之后,你就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你會發現你不再需要在網上看微博和聊QQ來提振開始工作的激情,而會被某一個優化代碼的靈感而激勵,或者被一個復雜而有趣的問題所吸引,從而更快的能投入到開發中。堅持打開電腦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IDE軟件,是這一切最重要的一步。

開發的工作內容包括:
1. 提出非功能性需求
一般來說功能需求總是讓開發人員焦頭爛額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很多項目死在發布之后,卻是因為性能、產品質量、擴展性、二次開發效率等非功能性需求沒認真去解決而導致的。
主程作為經驗最豐富的成員,必須要利用自己曾經的經驗和教訓(在這里教訓往往比經驗重要),提出那些自己折騰自己的“非功能性需求”,來保障整個項目在發布后不會轟然倒塌。
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老板和客戶往往只會抱怨技術人員在玩弄把戲,騙取更多的資源或者杞人憂天。如何說服這些家伙也許不是主程的工作,但是主程必須要以高度的責任心把問題放到臺面上來。溝通的工作也許讓項目經理去做會更好,他們有一整套如何威逼利誘老板和客戶的戲法。
非功能性需求中,其中有三類:
- 性能需求
- 運維需求
- 開發效率
性能需求
最好的性能需求實際上所有沒有需求,因為性能優化往往錯的。特別是有一定經驗的開發人員,更容易產生“執念”。經驗不是特別豐富,而又熱愛學習的開發者,往往對很多網上的所謂文章、經驗沒有太多的識別能力,又缺乏動手實際測試的機會,所以道聽途說先入為主的觀念也是非常多的。這些觀念里面最多的就是關于性能的,先不論所謂優化性能的各種說法,就是推薦各種高性能框架、庫的文章也很多。這個時候,撥開紛繁的信息迷霧的人,就只能靠主程了。
運維需求
運維需求的目標是盡量自動化,這里除了最基本的批量啟動、停止、重載靜態數據(配置)外,還應該包括自動讀取本地IP地址,以及自動下載配置文件來啟動;等待所有用戶退出后才停止的“安全退出”;自動檢查進程停止后重啟等等功能。
但是運維的工具也要避免過度設計。很多人往往一想到搞運維工具,就想搞一個功能非常大而全,具備漂亮的WEB界面的大平臺。實際上真正救命的往往是一些自動化的小型工具,只有這些小工具和小功能都齊備了,耐心額漂亮界面的平臺系統真正有意義。所以這主要依賴于經驗,但也需要有想象力。
開發效率
開發效率的需求一般都在代碼結構上,而這是最容易產生爭吵的地方。實際上所謂的代碼結構,是對業務領域抽象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對業務領域的理解能力和經驗是第一位的。如何抽象好業務領域的模型,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但也不能完全靠自己想象。需要自己對業務領域做深入思考,同時也多學習了解其他項目的模型。

一般來說,比較底層的技術模型,作為開發人員,都是非常熟悉的。比如UNIX系統把所有東西都抽象成文件。而大量的開源項目,作為通用的技術產品,對于比較技術層面的抽象,也都非常優秀。但是,作為業務邏輯開發人員,是絕對不應該被這些模型所困住的,因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去寫一個操作系統,或者某個開源框架,而是具體的某一個領域的問題。只有真正深入的去了解業務領域,才能很好的抽象業務領域的模型。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開發游戲的,就要深入的理解游戲產品的概念;如果你是開發電商產品的,就要對商業貿易有深入理解,否則是不配做這些產品的開發領導人的。我們有一些技術人員,并不愿意去深入業務領域做理解,而是希望把所有的業務問題,都抽象成他自己最拿手的某一種技術模型,這樣反而是會嚴重影響開發效率的。
比如說有的人,喜歡把所有的業務邏輯,都看成是一種“輸入數據結構”和“輸出數據結構”的處理管道,不管寫什么程序,都是同樣一套類似的代碼結構,就是“讀輸入-解包-處理-寫輸出”。盡管這樣一定可以完成所有的需求,但是其代碼結構并不能應對真正的需求變化,開發效率也一定是低的。真正的主程,就是應該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提出自己的抽象模型,從而帶動整個團隊,提高開發效率,同時也做好應對需求變化的準備。
2. 設計和修正軟件架構
軟件架構設計至關重要,而且工作繁重。不畫圖紙就敢開工的技術人員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笨蛋。對于團隊來說,架構在分工合作、避免風險、提高質量等多個方面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架構要避免成為空洞的文檔,最重要的一步是有人來掌控和實施。而主程主持設計和修正的架構,并且親手實施,讓團隊中的腹誹之徒完全無法避開,否則代碼將無法運行!所謂設計和修正架構,并不意味所有的文檔應該一個人寫,而是指這個架構的每個環節,都是經過主程決策同意的。當然最好這些文檔能盡量由他撰寫,對于“菜鳥”團隊來說,輸出這種文檔本身就意味著“權勢”,有助于主程建立個人威信——這種看起來有點骯臟的“政治”東西,在避免團隊內無止境的扯皮,以及穩定那些隨時準備跳槽的成員來說,都是相當實用的。

很多軟件架構只有運行時架構,沒有代碼架構,這是非常可惜的。誠然,我們要關注系統的運行效率,運行時架構(進程結構圖)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代碼架構是更加穩定的設計方案,因為在必定會發生的需求變更下,進程結構往往也會因此變化。代碼的結構是對需求的抽象和描述,這種描述是對業務需求的理解,業務需求小的變化非常多,而大的方向卻往往不會變化很頻繁,因此如果能基于這些大的方向來組織代碼,劃分模塊,那些繁復的小需求,僅僅是對系統局部的修改,而不會影響過多的其他部分;反之,如果我們沒有整體的視野去組織代碼和模塊,僅僅從一開始的細節需求去組織進程代碼,一定會因為需求變化而把整個系統改的亂七八糟。
所以,作為主程或技術總監,把控代碼結構,往往比把控進程結構更為重要。同樣的代碼可以組織到不同的進程內來啟動,如果進程結構不適應性能需求,還是可以優化的。但反過來就行不通了,一個混亂的代碼結構,不管你怎么去用進程結構調整,還是會問題百出。
3. 難點代碼(關鍵需求)的開發
主程必須寫代碼,寫那些大家都認為風險大的代碼。
有的系統對于性能要求很高,他就必須去完成容易出性能問題的部分。比如IO操作或者設計數據庫索引。有些系統的需求非常飄忽,他就要去想辦法完成框架代碼或者腳本引擎,以便眾多小弟可以跟著產品人員疲于奔命。這種工作內容會讓主程不必完全的讀過所有代碼,而能牢牢的“掌握”代碼,以免團隊成員甩耙子的時候能充當備胎。因為融入團隊的代碼開發,也是一個讓架構設計從日常工作中真正控制系統的工作。而且主程代碼通常會被別人接觸,能直接教育其他團隊成員,同時也能建立——威信。
在大公司中,由于團隊成員普遍素質比較高,所以都這部分的需求會比較少。但是還是有一些部分的代碼,應該親自操刀。如果不能對最核心的實現模塊下手,起碼也應該對客戶使用界面有一定的編碼經驗。
比如游戲開發中,某個比較復雜的業務邏輯腳本;在發行的產品或庫中,編寫針對用戶演示用的DEMO等等……。究其原因,是因為客戶是最重要的,而領導者起碼應該直接參與面對客戶的部分。店長不迎賓,廠長不進車間,事情是絕對做不好的。
而中小型公司里面,如果編碼工作還是放給別人做,到頭來還是給自己找麻煩。因為小型公司人力本來就緊張,而質量低下的代碼,造成的故障和BUG,會更加消耗不多的時間成本。自己做的越多,項目成功的幾率就會越大。

4. 救火和殺蟲
這個工作其實和代碼開發是一致的,如果沒有平日的開發,通常緊急問題的解決也是比較難處理的。但是這個也有一個調試技巧的要求,比如要求會使用各種診斷工具。這些工具一般的開發人員可能會比較少使用。找問題的過程本身也可以提高團隊其他人的技術水平。
二、培訓
培訓的工作應該占用30%左右的工作時間。培訓是穩定團隊人員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提高團隊開發效率最有效的手段。工具、過程、制度、獎懲,這些都代替不了程序員一行行的去寫代碼,最直接的方法是讓他們做的更快更好,這些需要經驗和知識的積累。
1. 代碼審查
關于代碼審查,有太多的論述。但是代碼審查還是一種“強迫”推行某種風格或者技巧的手段,這是最真實的“控制”系統的手段。也是推廣知識和經驗最直接的手段。一個人寫的代碼通常應對的問題不會特別“廣泛”,因此只要審查其中一部分代碼,就能給大部分別的代碼帶來好處。
代碼審查的實施,應該有一定的基礎。需要代碼作者進行問題描述、代碼結構的講解。而且也需要作者自己來挑選重點代碼段。主程序員應該指出自己關心的重點代碼應該符合什么特征。
2. 技術方案評審
什么事情應該寫一個技術方案,然后進行評審,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一般認為開發時間在2周以上的單項工作應該先做個方案。往往技術方案是系統架構的完善和補充,或者是挑戰。所以主程的參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注意不需要去做的太瑣碎,而是要提煉出“關鍵”的需求和“關鍵”的解決方案進行評審,而這些“關鍵”往往不是功能,而是質量上的需求,如這個系統的擴展性,是否能方便后續開發等等。也有可能在這些會議上會發生爭吵,但是決策人是主程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君子和而不同,每個程序員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代碼必須能按方案運行起來,主程必須經常申明這點。
技術方案在差距較大的團隊中評審,一般來說可以視為一種培訓;而在水平相當的團隊中評審,可能會變成各自想法的爭執。不同的項目經歷,絕對會造成意見的大分歧。其實這就是所謂“非功能需求”沒有被明確出來造成的。這個時候主程就應該履行自己的義務,去提煉爭論中的“非功能需求”,然后做出決斷。

3. 學習與講座
如果團隊碰到問題,沒有新的方法和技術去解決,是不會提高開發效率的。就好像你用牛來耕地,不管用什么管理方法,都不會趕上機械化的速度。而主程承擔著不斷突破自己的技術上限,介紹和推動團隊使用更新的技術來解決問題的責任。抱殘守缺,思想僵化,最后會被團隊成員所拋棄,而且也會讓團隊的效能落后于業界,最后直接影響產品的生死。每年學一門新語言,這個說法可能有點激進,但是這也是作為程序員應該有的激情。
三、管理
管理等于權勢?管理等于溝通?管理等于文山會海?多年專業訓練出來的技術人員如何去做管理?
管理的目標是提高績效,如果和這個目標無關,而只是和“管理者”這個頭銜有關的事情,最好丟給別人去做,包括那個頭銜。管理主要手段是創新:想出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一個專業秘書能比主程做的好一百倍。技術工作的創新,最主要還是在技術工作里面,而不是跳出來說:做這個,做那個。
管理的事情如果超過10%的工作時間,等于說你更像一個項目經理而非主程。
1. 績效評定
以專業的意見來衡量別人的工作,這個負擔是無人能夠承擔的。這個工作往往是利益分配的一種手段。類似獎懲手段。這種管理方法已經不是新事物了。但是實際上技術人員對于績效往往持一定保留和曖昧的態度,因為這種事情難以很清晰的界定出來。需要判斷而非量度,才是績效的真正手段。如果一定要打分,一共兩項足夠了:進度、質量,5分制即可。更重要的事情是,告訴每個人主程的看法,告訴別人,怎樣做才是更好。或者告訴團隊,怎樣做才更有利于我們成功(發財、上市、贏得老板和客戶……)——把目標清晰告訴團隊,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是績效評定最重要的目標。

KPI是一個爭論非常多的話題,技術人員的KPI的爭議更多。
關于KPI,有幾個觀點是必須明確的:
- 難以量化的東西,就不要強行量化;
- KPI應該以任務是否有去做完為標志,而不是做到的效果為標志;
- 分解和設計KPI是一個非常需要承擔風險的工作,基本上等于提出實際的工作方案。
以上三點,是互為結合的。技術工作的質量很難量化,或者指導性不強,還不如以工作的數量為標準,指導性反而更強。
那么要怎么設置這些工作任務的數量呢?
應該去設計一些能“保證質量”的工作任務,作為必須要完成的工作數量。那么,問題就更進一步了,要設置些什么樣的工作,才能作為指標?這就需要技術總監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去要求下屬完成,而不是把需求簡單的分切后丟給下屬去自行了斷。
舉個例子,有一個部門的業務邏輯開發任務很重,由于需求多變化快,代碼質量難以監督,所以各種性能和邏輯故障都層出不窮。如果你只是設置了BUG的數量和需求完成數量作為指標,靠這種KPI是難以推動真正的改進的。反過來,如果你對需求實現模塊,設置了必須要完成的單元測試任務指標,設置了運行質量監控系統的開發指標。如果部門完成了這些事情,項目的質量和進度自然就會有提高。——但是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奏效,這就是作為技術總監必須自己承擔的決策風險。
2. 需求評定
最讓技術人員頭疼的可能就是和客戶談判。這個事情實際上不應該讓技術人員來傷心,有項目經理就可以了。而需求評定更多的是可行性的討論。主程如果參加每個需求評定,他要三頭六臂也搞不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具體開發的團隊人員參加,而主程在開會前給與自己的意見,或者會后聽取參與者的總結。——這是了解別人做什么事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無需陷入太深,因為還有代碼評審和項目經理的幫忙。
3. 跨部門溝通
實在沒必要參加,能躲就躲,這是扯皮的天堂。讓項目經理去吧,他們的專業技巧能讓這些事情更加有效。只要回來后讓項目經理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事情就可以了。
4. 進度審核和任務分派
又是一個很有“權勢”的工作,實際上團隊成員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決定誰應該做什么事情并非需要很多時間去想的事情。所以大可以把方向性的意見告訴項目經理,讓他去做。很多優秀的開發者玩ExcelPROJECT之類的水平還不如只有一年工作經驗的秘書,別折騰自己了。
5. 面試
如果真想幫忙,準備一份有區分度的筆試題目吧。不靠譜的人太多,老板可不是花錢請你和他們聊天的。讓項目經理去聊,不用擔心他們技術不強,再不夠,也會比大多數面試者要牛X。他們搞不定的人,就是應該雇傭的家伙。畢業生招聘怎么辦?只要看看他們課外活動是不是有搞些專業的事情就可以了,上進心比別的東西都重要,HR會比主程看的更準,相信我。
6. 各種會議
飯無好飯,會無好會,超過6個人的會議應該堅決抵制。如果你有一個程序等著你去寫,你一定無比痛恨這些會議,順應你的內心吧!上帝保佑你。
最后說說項目經理的工作
項目經理就像下水道的清潔工,所有那些主程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他們都彎下腰去認真的把玩,實在是太偉大了。既然如此,為何不讓他們擁有更好一點的頭銜呢?如果沒有他們去處理這些工作,任何一個主程都會被逼瘋掉,或者他們自己變成了項目經理,讓團隊損失了最強力的一臺代碼發動機。

在一些公司,有專門的項目經理的崗位,這無疑是幸福的,但也是不幸的。因為項目經理本身是一種既需要專業性,也需要通用技能的崗位。項目經理由于專業定義不清晰,導致了大量的誤解,這就是不幸的原因。有的團隊會說我們不需要項目經理,又有的團隊會認為項目經理無比重要,這兩種觀點的爭論一直沒有平息過。因此比較實際的做法是,不要輕易的去評價“是否需要項目經理”,而是努力把工作細分,專業化,然后再看應該安排誰去做。不同的項目和不同的團隊,也許項目經理的工作都是不同的。
根據經驗,項目經理大概的工作內容方向包含以下這些:
一、進度
- 指定工作計劃
- 進度檢查和進度延遲的預警
- 工作總結和統計
二、資源
- 整合提供各種資源,如找DBA,IT,運維人員,硬件,SVN權限,測試環境,福利,周末的活動……
- 面試:人員是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嗎?
- 資源談判:往往是和老板談判,讓別人明白現在的真實情況。又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是總需要人做。
三、溝通
- 需求評審:和需求方討價還價,項目經理真是命苦啊……
- 組織會議或者用其他方式通知信息給所有人:小喇叭、大喇叭、全服廣播、世界頻道……
總結
對于一個小型公司,職權,頭銜,收益,往往會更加敏感。但是這些都不是讓項目失敗的理由。一顆叫程序員的種子說:長大了我就是叫管理者的樹。這個錯誤的觀念只會讓這個種子永遠無法發芽。軟件開發是類似外科醫生的行業,而不是血汗工廠,所以不需要手持皮鞭的經理,而需要仁心仁術的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