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平臺的起來,一定會伴隨著一批陪跑者,所謂陪跑者,就是總有那么一批人,看好這個平臺,然后在某個階段切入,玩了幾個月之后,又黯然退場。當然,在行業內部,我們對這類人,不叫陪跑者,叫炮灰。
視頻號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炮灰史。
在這個生態里,炮灰是一波波的,他們最大的貢獻是用自己短暫的熱情,給視頻號做科普,快的一兩個月,慢的會堅持半年,然后把宣傳和科普視頻號的接力棒交給下一波炮灰。回顧過去一年半視頻號的發展史,一共大概有五波炮灰。

第一波炮灰:古典科技媒體人
時間:2020年2月到5月
這一波炮灰是最先拿到視頻號內測的,甚至有人是通過關系拿到的,他們大多數是公眾號時代的科技媒體人,那時候的視頻號還非常雛形,用現在的話說,產品還是垃圾的狀態下,這波人就非常看好視頻號。因為這波人是做互聯網觀察的,他們篤定,張小龍會再造一個神話,以微信的能力和社交分發模式,肯定會成為一個超級新生態。

但是,那時候的視頻號,還沒有引入運營團隊,分發能力也很一般。而剛好這群科技媒體人大叔,以中年男性為主,此前沒怎么做過短視頻,所以玩起視頻號來雖然很開心,但那個畫面真的不肯入目,而那種說教式的內容,機器即使分發了,用戶也不太喜歡。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很多不玩視頻號的人吐槽,說是“油膩大叔,不要出來丟人現眼”之類的話。
當然,被吐槽,這群大叔其實是無所謂的,他們真正關注的,是能不能有穩定的流量和賺錢。而視頻號在一開始的時候,壓根沒有賺錢價值,流量呢?也是跌跌撞撞,加上本身內容不好的問題,越往后走越尷尬。所以這一波炮灰,在熱鬧了大概兩三個月之后,開始緩慢更新,到了2020年5月份左右,基本停更,至此,第一波炮灰塵埃落定。
第二波炮灰:土老板和創始人
時間:2020年4月到9月
在第一波炮灰即將退去的時候,第二波炮灰在2020年4月份開始起來,他們以關注互聯網、個人IP板塊的土老板和互聯網公司創始人為主,這波人做視頻號,主要是受到第一波炮灰的影響。因為他們平時有事沒事就會看第一波人寫的文章,所以受到了他們的影響,一邊重復著第一波炮灰對視頻號的觀點,一邊開始了視頻號之旅。

當然,促使這波炮灰做視頻號的,還有一種幻覺。當他們發出第一條內容的時候,由于是在一個新物種上做內容,非常的新鮮,點贊和播放量都很大,而且他們的員工看到都幫忙傳播,加上那個時候視頻號特別缺內容,一般剛開始做都有不錯的曝光推薦。所以這波炮灰產生了大量的幻覺,以為只要在坐著老板椅,對著手機鏡頭憶苦思甜,說說教,就能成為名震天下的短視頻博主。
所以在這段時間,你看到各種各樣的土老板或者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在視頻號生態里聊人生,談成長,說過去,我不知道有沒有把用戶感動了,但他們自己,是一定感動了。這波炮灰從來沒有玩過短視頻,甚至沒有做過自媒體,他們覺得抖音太LOW,快手太下沉,不符合自己的格調。所以在視頻號,他們覺得自己如魚得水,而且還有員工點贊、客戶評論以及老同學發來羨慕的祝賀。
可是,做短視頻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對著手機口吐泡沫就完事的,做短視頻是一個系統,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是要持續專業的內容。很快,過去幾十年那點小積累小故事就所剩無多,他們本身沒有太多選題的能力,也缺乏內容長期制作的經驗,所以大概在2020年9月底的時候,就玩不下去了,因為流量越來越尷尬,玩家越來越多,新的牛人也一個接著一個,他們終于發現,自己還是做老板合適,做網紅,太難了。
至此,第二波炮灰,消散。
第三波炮灰:知識付費幻想者
時間:2020年6月到2021年2月
第三波炮灰,批量出現的時間是在6月份左右,這個群體,以教授、學者、海外華人等中產或者知識分子為主。這波人很早就聽說這是一個網紅的時代,也在某個領域特別的懂,有的甚至是大學教授,比如教管理的,講文學的或者跳舞唱歌的。這波炮灰最大的特點是,人很可愛,有知識,年齡偏大,愛玩。缺點是,對新媒體啥也不了解。

這一波炮灰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海外,他們分布在加拿大、澳洲、美國、歐洲,當然也有不少在國內,他們是不跳廣場舞的,但他們的老年生活非常豐富,有了視頻號之后,就變得更加豐富了。個個都出來,講的內容都非常垂直,也非常專業。流量呢?也還行,這個階段,優質的視頻號內容會被人工推薦,所以一開始,他們中大多數的內容都被推薦了,所以非常開心,很多人在完了一兩個月之后,就成為了黃V,一下子有一種成為大V的感覺。
但是,這一波炮灰,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就是產生的內容都是中規中矩,很多都是教科書里面講的那種,缺乏新媒體的情緒和網感,而這波人因為之前也沒有做過短視頻,也不懂得系統運作IP。所以采用的方式是口播,因此畫面上,突破的難度也非常大,只能說,非常穩定。畢竟,對這波人來說,他們其實不差錢的,所以比較有耐心,一直可以堅持,不亦樂乎。
但是,如果一直沒有得到商業的反饋,盡管不差錢,但也會喪失繼續做的熱情。到了2020年年底,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發現自己一直是不溫不火的狀態,本來也不太懂新媒體,也不知道怎么變現。看到別人開始變現,自己內心產生了不少想法,所以也想嘗試變現,要做知識付費。當他們真正開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知識付費,有各種各樣的套路的,以自己的狀況,根本就玩不轉,所以在玩了半年之后,這一波炮灰意識到,視頻號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只能減少更新或者停更了。到了年年年初,更大的一波潮水涌來之后,他們也就慢慢隱匿了,只留下幾個為數不多的突破者。
第四波炮灰:草根搬運號團隊
時間:2020年8月到2021年4月
這一波炮灰,其實是有不少人賺了點小錢退出的。但得是運營高手中的高手,大多數是一分錢沒有賺的。他們很多人是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入局,通過搬運的形式來做號,模式也很簡單,就是搶注大量優質的視頻號名字,然后從抖音或者其他平臺下載、運營或者稍微剪輯,然后發出來,在去年下半年,流量其實是非常不錯的,很多人做了不少大號。

這一波炮灰的內容,分為三派,第一派是正能量新聞和雞湯派,微博上有什么感動人的新聞事件,尤其是正能量,可以催人淚下的那種,他們會第一時間搬運過來,只要畫質OK,機器會分發得很好。第二派屬于大佬觀點派,董明珠講了啥,雷軍講了啥,馬云講了啥這種,抖音很多,扒過來。第三種則是生活小技巧,比如健身怎么樣最容易燃脂,鐵鍋則怎么洗容易干凈等等,這種看完好像要收藏的內容,在某個時期,搬一條火一條,因此也有不少生活技能類的號做了幾十萬粉絲。
不用怎么花費腦子,按照其他平臺火爆的內容直接搬運即可,看起來很簡單,但問題也很嚴重。就是機器的算法是一波波更新的,可能突然就沒了流量。事實也是這樣,今年以來,很多草根號博主發現,自己的內容突然沒啥流量,懵逼了。這個時候,就非常尷尬,你做任何動作似乎都沒用,那前面的努力,就浪費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提前把號賣掉,比如我認識一個,賣了20多個號,每個號賣三五萬,套現了好幾十萬,然后去做別的了。剩下的不少草根搬運團隊,則面臨很尷尬的狀態,繼續做吧流量不穩定,而且不好賺錢。所以一些熬不下去的草根團隊,在今年三四月的時候,大規模撤退,做別的事情去了。
第五波炮灰:抖音“大咖”天團
時間:2021年3月到8月
這一波炮灰,是典型的圈紅、擼流量之王、運營高手、套路大師,他們之前看不起視頻號,主要在抖音和快手活躍,形成一個穩固的圈子,相互站臺。每個人各占一個江湖流派,本身沒有什么內容能力,但總結水平可以,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臉皮厚,一看就是老司機,在很多圈里吃得開。他們一上來就是專家,所以目的也很簡單,割韭菜的。

他們是奔著直播來的,因為視頻號內容,他們實在玩不轉,但直播簡單啊,拿起手機對著鏡頭就開講,講的內容都是剛剛或者前一天看別人的文章寫得觀點,然后通過自己牛逼的口才,內化成獨特觀點,輸送給那些追隨者。這是基本支撐,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他們開始把抖音的各種套路搬過來,打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所謂案例。
這波人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耐心,歸根到底是對自己也沒有信心。所以他們來割一波,就很快會消失,就算不消失,也會遇到不少麻煩,比如他們的直播經常會因為過度營銷被關小黑屋,他們的內容過度重復被吐槽,他們之前靠砸錢砸出來的虛幻感覺,無法維持,再繼續砸錢會虧本。所以他們折騰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慢慢消失了。甚至開始在別的平臺,唱衰視頻號,他們不會承認自己是炮灰,但在視頻號大生態面前,他們依然是一個匆匆的過客,甚至是塵埃。
此刻,他們正在大撤退,很多“大咖”,已經開始在朋友圈里、在微博上,表達了做不下去,準備搞別的的觀點,我們預測,他們在8月底的時候,會消退得差不多。
那么問題來了,還有第六波、第七波炮灰嗎?答案肯定是有,因為一個生態,有大量的炮灰存在,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以這么說,會有90%的博主,成為視頻號的炮灰。
只有大概10%的博主,成長成大炮。
所以縱觀整個視頻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炮灰的迭代史,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波波的炮灰,像大浪淘沙一樣,最終也會淘出來一批批優質的博主。你是誰,你將往何處去?是炮灰,還是大炮?這其實是取決于你的內容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