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在官網上發布了《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關于華為35歲被“清理”等消息,曾一度引發了對于年齡焦慮的探討。
員工的年齡構成,也是沖上熱搜,引發網友關注。
Vol.1
報告中,華為的19.5萬員工為全球30多億人口提供服務。
在這19.5萬名員工中,30-50歲占比70%,30歲以下占比28%,50歲以上為2%。
學歷構成方面,本科占比41%,碩士占比46%,博士及以上占4%,其他學歷占比9%。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網站
看到這組數據,網友自然是有話要講的:
“這個員工構成挺正常的”
“這文字游戲玩的,占比70%,那40歲占比多少?是不是30至34.9歲占比69%?”
“30到50不是很正常嗎?有經驗有技術不行嗎?30以上就不能活嗎?”
“華為喊狼性至少舍得給錢”
35歲到底是不是職業壽命的上限,再度被熱討。
其實35歲會變成職業壽命上限,是由于求職者與企業之間存在的能力與待遇之間的不匹配。
求職者在職場沉浮多年,人到中年,生活成本與要求相比剛畢業的大學生肯定要有所提高。
待遇要求變高,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匹配。
如果你白天上班摸魚,晚上回去沉迷王者吃雞,無論你從事什么行業大概率都會失業。
將要或已經到35歲的人,又該如何成功破局呢?
答案不是唯一,但變成更優秀的自己卻是最重要一條。
變成不可替代型人才,才能夠成功打破魔咒。
大浪淘沙,只有金子才會創造永恒的價值。能把上升期延長的,一定是實力,只有使你在職場具備了核心競爭力,哪怕從之前的公司離職了,也會順利找到新的工作。
圖片來源網絡
IT行業,只要你不虛度光陰,時間會給你豐厚的回報,建立足夠的門檻,才能讓你在這個賽道上長久保持下去。
10年的老程序員每天學習積累的經驗,都會成為你職場競爭力的加持。
在互聯網技術更迭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對于一個程序員來講,真正的致命打擊是停止學習。
保持知識的快速更新,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正視自己,接納自己,重新做好職業規劃,確定自己以后要干什么,然后朝著這個目標繼續奮斗。
換句話說,想干好程序員,不但要努力工作還要好好鉆研技術、多掌握別人不懂的核心技術。
技術崗不是青春飯,技術才是硬道理。
誰的技術更硬,誰才能走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