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表外表里(ID:excel-ers),文 | 郭丹純 王睿,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授權轉載發布。
過去幾年,廠商們很難說服一個小伙子花上幾百塊,買上一個“智能音箱”。
原因在于隨處可見的“智障音箱”翻車案例。
2018年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上,雷軍原本想用小愛藍牙音箱展示AI語音技術,然而“小愛”不僅答非所問,還唱起“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場面一度尷尬。
當然,這不是小米的技術問題,實際上從蘋果的Siri到早期的智能音箱,都鬧過不少笑話。
比如,很多人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對Siri說:叫我明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它說:好的,以后我將稱呼你為“明天早上六點半起床”。
識別能力不夠強,功能應用有限以及災難性遺忘等,讓智能設備像一根筋的二愣子一樣,不僅沒成為貼心小棉襖,反而給使用者添堵無數。
不過,近兩年情況似乎有所改變。
隨著智能屏的推出以及產品價格的下沉,智能音箱突破“年輕人是智能設備受眾”的限制,通過聯接銀發經濟、兒童教育領域等圈層,逐漸在消費市場鋪開。
而“百箱大戰”的去山寨化結果,也讓智能音箱行業的品牌化路線變得更為明朗。
從2020Q4國內TOP3的智能音箱出貨和增長情況來看,小度和天貓精靈增長態勢良好。
而據IDC最新報告,目前小度、天貓精靈、小米小愛三家在國內的總市場份額已達到95%以上。
市場格局的穩固讓競爭不再聚焦于市場份額,站在新的賽段,三家智能音箱勝出者未來的空間想象力在哪,才是智能音箱行業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低價是“敲門磚”
雖然名字里有音箱,但就像汽車不是速度更快的馬,電燈不是功率更大的蠟燭一樣,智能音箱和傳統音箱也有著本質的不同。
作為語音交互方式的載體之一,互聯網行業給予智能音箱的期待,就是成為物聯網的入口,幫助各公司真正進入物聯網場景。
“物聯網入口”前景預期實在太誘人,為了迅速搶占這一賽道,國內外智能音箱不約而同選擇了低價策略。
亞馬遜首款Echo就定價199美元的低價,其后上市的新型產品,價格也一路走低,甚至最小版智能音箱Echo Dot活動售價最低降至$29。
低價策略促使EchoDot占據美國2017年線上智能音箱份額的第一位。
起步較晚的國內智能音箱廠商繼承這種策略,基礎產品普遍在百元左右。低價促銷推動下,2018年開始,國內智能音箱銷量迎來井噴式的增長。
既然是低價營銷,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這是個薄利甚至虧本買賣。
據ABIResearch數據,亞馬遜EchoDot產品部件成本(不含配送、運營等)約為31美元,以29美元的價格售賣,無疑“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而國內的低價策略往往還疊加價格戰。
小度智能音箱剛上市時,嘗鮮價僅89元(原價249元),小米也曾將小愛mini音箱(售價169元)價格向天貓精靈的價格(售價99元)逼平。而小米這款小愛音箱成本在150元左右,以99元的價格售賣,虧損達到1/3。
這樣的打法,雖然促進了智能音箱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但產品的業績表現并不那么性感。
由此,企業試圖從提高產品力上下功夫,跳出“價格戰”泥淖。
比如,2017年,亞馬遜推出第一款帶屏音箱;緊接著,小度也于2018年推出了國內首款帶屏智能音箱。
當然,智能音箱企業可能并不指著產品本身賺錢。共享、買菜等眾多賽道的經驗告訴我們,互聯網企業進入一個領域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硬件不賺錢,但能嫁接不同的“風景”
事實上,互聯網企業在乎的“山水之間”通常才是智能音箱的變現空間,只不過具體到企業層面,不同業務出身的互聯網企業在乎的風景有所不同。
“飛輪效應”,用低價換引流創收
“小度小度,打開小學二年級英語課程”。
購買了小度智能音箱會員的媽媽們,通過語音對話,就能在家帶著孩子免費上課。與之類似的購買服務,還有通過小度音箱購買音樂會員、視頻會員等。
這種在智能音箱內置各種應用生態,挖掘更多消費可能的創收途徑,類似的也有與天貓精靈“對話”來下單商品等。
而這些創收“套路”,在行業“老大哥”亞馬遜那里,早已熟稔于心。
亞馬遜在營收變現上,歷來以“飛輪效應”著稱。
所謂的飛輪效應(如下圖所示),即通過低價產品,吸引大量用戶購買,增強平臺的點擊量,從而吸引更多支付傭金的第三方賣家入駐亞馬遜。
這種效應不僅能夠使平臺在固定成本(從配送中心及運行網站)不變的情況下,獲得更多收益,而且還能進一步為特定產品提供降價空間。
亞馬遜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和智能音箱Echo都屬于這類特定產品。
據《亞馬遜效應》一書描述:擁有Echo音箱的購買者比亞馬遜其他一般購物者的支出高出了66%。
回到國內企業,小米立下的“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Flag,讓其手機和AIoT產品的硬件收益也偏向于低利。但龐大的硬件產品逐漸滲透到用戶生活中后,“米粉”的價值也在其“互聯網服務”業務的高毛利中有所體現。
備注:智能音箱作為AIoT重要入口,作用不言而喻。
同樣地,搜索業態的公司進入智能音箱賽道的初衷也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延展其商業前景。
據百度2017Q1電話會議:DuerOS(百度AI操作系統)扮演著用戶體驗平臺和新入口的雙重角色。
而用戶使用語音和圖像搜索,即是在表述自己的意圖,平臺了解用戶的喜好,可以匹配與之相關的營銷項目。
比如,2017年,谷歌初步嘗試在GoogleHome音箱上為電影《美女與野獸》進行推廣;百度智能音箱也通過冠名AI答題、幫助企業打通線上線下語音交互等營銷合作,進行商業創收。
總體來說,這種通過自家硬件產品而創造“飛輪效應”的方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贏得了更多收益。同時,除了業務基因帶來的個體企業創收,智能音箱還有著一個行業共同期許的商業前景。
激勵開發者入駐,建立生態比賣硬件“香”
讓智能音箱不只是“賣硬件”,是賽道玩家們的共同選擇。
對于智能音箱玩家來說,各家開發的智能語音系統,是其核心資產。而對于花了大價錢開發系統的企業來說,肯定不愿意讓其只成為一個“工具”。
亞馬遜在Echo推出初期,就發掘出其智能語音系統Alexa平臺擴展的巨大潛力,之后便成立了Alexa基金,鼓勵開發者為Alexa增加更多的語音功能。
說來你可能不信,但數據顯示,亞馬遜的語音助手Alexa平臺,其開放技能數已經翻了600倍——從2015年底的135項技能,增長至2019年5月Echo Show5發布時,擁有超8萬項技能。
也就是說,Alexa平臺目前已有8萬個產品APP可供用戶選用下載,滿足不同人群和場景的需求。
甚至,Alexa已經飛出Echo音箱,被開發者接入更多第三方設備上。
開放策略之下,亞馬遜依靠開發者做出了類似于智能音箱的“安卓系統”,而系統內的“應用超市”便是其變現法寶。
比如,Alexa技能商店商業化渠道分為技能內購買和付費技能兩種,其類似于在APP內購買付費附加項目和需先購買再安裝的APP。與蘋果應用商店收費一樣,亞馬遜從Alexa技能產生的收入中抽取30%的傭金。
國內智能音箱廠商當然也不會錯過這一塊的蛋糕,百度、阿里、小米等都在競相推出自己的開發平臺。
不過,目前該領域尚處發展初期,關鍵是要先吸引開發者入駐,做出生態。
搜索各家的平臺官網可以發現,京東、阿里、百度等都在其開放平臺主業中推出激勵計劃,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加入到平臺生態建設之中。
2020Q4財報顯示,百度小度助手開放平臺已擁有4.7萬開發者。而伴隨著開發者數量的提升,其平臺擁有的技能數不斷增加。
備注:其他平臺沒有相關的數據披露,暫時無法匯總。
而平臺的盤子做起來了,人氣才能“滾滾而來”,開發者也能有更高的收入天花板。開發者與用戶良性增長的前提下,平臺可以拿到更多的抽成,才能建立完整的創收生態。
破圈即空間,更多用戶是變現根本
雖然智能音箱聽起來很“宅男”,但老人和孩子,似乎對智能音箱更感興趣。
有用戶反映,在其五分鐘教會老人使用智能音箱后,把每天通過手機觀察父母在上面做了什么當樂趣。
這種強互動性的轉變,來自智能音箱硬件產品本身的迭代——從“便宜走量”的無屏產品走向“價高質優”有屏時代。
如下圖,2019年1月-2020年5月,帶屏音箱的市場份額從2.4%提升到了21.4%,逐漸成為消費主流。其中,百度帶屏智能音箱的市占率超過一半,接近阿里和小米市占率總和的兩倍。
有屏智能音箱一方面提高了智能音箱的收入質量,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收入途徑。
以小愛、天貓精靈、小度的智能屏產品為例,不僅產品本身定價更高(普遍在600元上下),而且大屏顯示可以承載更多的內容與服務——繪本、視頻以及互聯網服務——這些服務很多是需要開通會員或者付費的。
由此,智能音箱搖身一變智能屏,變現模式上繼廣告、第三方技能分成又多了會員制收入。
不過,硬件上的想象空間畢竟有限。使用場景的局限,也限制了智能屏的潛力發揮。
目前,智能音箱使用場景占比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客廳、臥室、書房,辦公室和車內的使用占比都相對較低,其他特殊場景更不用說。
基于此,尋找新突破空間成為智能音箱廠商的新重點:
1、已有的產品向特定人群強化,使其具有“尖刀效應”,撕開特定用戶的需求。
2、在場景上破圈,從聚焦家庭場景向其他場景延伸。
用戶破圈
據觀察者網數據,截止至2019年,我國0~14歲階段以及65歲以上人口約有4.8億人,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龐大的特定年齡群體基數孕育了兩種特別的市場:銀發經濟以及兒童教育需求。
拿銀發經濟來說,隨著老齡化的進一步深化,互聯網銀發經濟的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但追求年輕化的互聯網思維,往往忽略這一群體的需求。
比如如今流行的線上醫療問診,實際上將部分操作手機和電腦困難的老齡群體排除在外。
而借助智能屏,老人僅需通過語音、視頻就能掃清溝通障礙,效果顯著。
抓住特定需求定位,各智能音箱廠商動作一致地相繼布局。
去年疫情期間,小度針對老齡人操作困難的簡化界面操作、提供專屬客服等“長輩模式”功能,并在今年3月再度推出主打兒童教育的智能學習平板,覆蓋中小學全科教材;天貓精靈則強調面向兒童教育的擴充,與人教出版社、好未來在線教材等進行內容合作。
場景破圈
在用戶群體破圈之外,各廠商也步調一致地進行著場景“破圈”的初步嘗試,挖掘“智慧+”的新型商業模式。與各大酒店的合作就是其邁出的第一步。
目前,萬豪、喜來登、全季、溫德姆等大型品牌酒店都有智能音箱的身影。
也有廠商涉足智能社區等其他場景。碧桂園就曾與小度達成合作,制定社區版智能屏,提供業主專屬物業服務與管理。倘若能成功破圈到“每戶一臺”,能分享的將是萬億級房地產市場的“一杯羹”。
當然,在場景不斷破圈的過程之中,也必須伴隨著符合場景的硬件轉變。
為了讓用戶可以在家庭場景以外的地方也能使用Alexa,亞馬遜曾發布了內置Alexa的智能真無線耳機EchoBuds;國內廠商除了發布可穿戴智能設備如耳機、手表等,還有智能車載支架,延伸至車載場景。
而場景破圈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獲得用戶不同場景之下的行為數據——海量數據喂養的語音助手才更“懂”用戶。
同時,這些產品滲透到用戶生活場景后,也能構成廠商生態的一環。
比如,用戶能夠喚醒Echo Buds里的Alexa語音購物;小度智能中控面板,能與全屋設備實現智能互聯;小米手環也能充當AIoT的入口,通過喚醒小愛同學遙控智能家居。
可以說,盡管載體形態變化各異,但在人群、場景、形態三層破圈的邏輯之下,未來智能語音助手能在任何場景,以任何形式充當任何人的入口。
“下一個時代的萬物入口”這樣的終極愿景,猶如百度之于搜索引擎,微信之于移動社交。
沒有一個互聯網大廠能不心動,但打法或有不同。
目前來看,頭部玩家路徑略有不同:阿里“內收”,百度“外揚”——阿里在2020年4月宣布將天貓精靈與阿里云IoT資源整合,而百度選擇將智能音箱所在的“小度科技”品牌獨立融資,或將分拆上市。
目前,國內智能音箱市場“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基本定型,但因為業內人工智能等技術水平尚處于早期成長階段,行業也面臨著自己和自己賽跑的情況。
不過,隨著AI、5G、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穩健發展,行業“破局”的節奏可能加速。而相對來說,在技術優勢上擁有更大話語權的企業,更有可能在未來競速中,以技術迭代和先發優勢不斷拉大身位,發掘新的商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