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 | 世昕,編輯 | 石燦,授權轉載發布。
最近一段時間,一個新的短視頻形式火了:視頻鑒定。鑒定視頻的內容并不是具體的人或事,而是短視頻內容本身,尤其是科普相關視頻。
針對目前已有的一個視頻,內容創作者會在全網搜集相關主題的熱門素材,剪輯在一起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達到知識科普的目的。比如“網絡熱門生物視頻鑒定”。
這并不只是一個視頻平臺的潮流,它有著全網火爆的態勢,尤其在科普領域,已經掀起了一股“鑒定”熱。在B站上,科技、藝術類視頻鑒定已經擁有眾多觀眾,而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軍事、養生、美食等內容都開始成為“鑒定”的目標。
這股“視頻鑒定”熱到底從何而起,又為何能掀起一陣科普內容的新風潮?
一切要從水猴子說起
“鑒定一下網絡熱門生物視頻。”
關注科普博主“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的用戶很熟悉這句話。他的“亮記生物鑒定”系列視頻非常受歡迎,在抖音上每一集都能獲得數十萬的點贊,B站上也可以達到幾百萬的播放。
視頻的模式很簡單,將網絡上近期熱門的幾條生物相關短視頻進行匯總,配以解說,中間插入一些相關知識的畫面,沒有什么多余的包裝。但各種冷門知識配上小亮幽默的解說,還是吸引了大批觀眾圍觀。“將冷門知識講得有趣”是無窮小亮最大的特點之一。
“無窮小亮”的本名叫張辰亮,是中國農大昆蟲學碩士,《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博物》雜志的副主編。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鼎鼎大名的微博“博物君”。
2011年,張辰亮開始接手科普雜志《博物》的官方微博“博物雜志”,粉絲只有2萬。從2013年開始,粉絲數一路攀升,現在已經達到近1300萬,屬生物科普界的“頂流”。張辰亮,也被全網親切的稱為博物君。
短視頻平臺的異軍突起改變了互聯網科普。相對于傳統的文字和紀錄片、長視頻,短視頻在科普領域似乎帶有天然的優勢,節奏快、內容具象、碎片化,為知識科普提供了新機會。
各種生物類知識視頻大量產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亂象。偽科普視頻層出不窮,大批缺乏專業知識的網民被迷惑其中,偽知識大行其道,“未解之謎”不減反增。
從幾年前開始,網絡上興起“水猴子”熱。
“水猴子”是傳說中的一種水怪,現實中并沒有其存在的確鑿證據,但各種都市傳說一直讓大批網友深信不疑,短視頻的興起則為“水猴子”熱更添了一把火。
水猴子甚至有自己的“獨立電影”
“無窮小亮”就是靠水猴子火起來的。
2019年末,博物君張辰亮注冊了抖音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短視頻之旅,但視頻的點贊量只有一萬左右的水平,科普內容主題類型也較為單一。
2020年4月17日的一條視頻改變了這個局面。
這一次,無窮小亮將“亮記生物鑒定”改為生物鑒定合集,在視頻里,他對多個視頻里的生物種類進行鑒定,對部分視頻提供的錯誤信息進行辟謠。這條視頻突然火了,抖音點贊量超過200萬。
此后“亮記生物鑒定合集“成為固定項目,在B站上,每一條“亮記鑒定”都能獲得上百萬的播放量。在視頻中,小亮不僅會嚴謹細致的進行生物鑒定,還會對各種“天方夜譚”的原視頻進行吐槽,興起了還會露面向鏡頭前的“無知網友”施以“重擊”,他自帶的獨特冷幽默更讓大批觀眾捧腹,彈幕上一片“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亮火到被做成表情包
水猴子讓小亮“封神”。幾十條視頻里,小亮樂此不疲地對各種千奇百怪的水猴子視頻進行分析與辟謠,這帶來了絕佳的喜劇效果。小亮也成了網友口中的“水猴子克星”,哪條視頻沒出現水猴子,粉絲們會“催稿”。
“亮記生物鑒定”的另一大特征是與粉絲互動。小亮經常在抖音視頻評論區解答問題,并對下一期的內容進行取材,粉絲想知道什么,就“安排”什么。
“亮記生物鑒定”的水猴子時間
在科普區,掀起一股“亮學”熱
無窮小亮已經成為全網科普領域當之無愧的頂流,抖音粉絲已經接近1500萬,B站粉絲已經達到了311萬。復盤他的走紅過程,招牌內容“亮記生物鑒定”功不可沒。
這個系列的成功為科普領域提供了新參考,一股“視頻鑒賞”熱潮從生物學開始,向多個領域輻射擴散。醫療養生領域成為了先鋒,最早的試水者,應該是“六層樓先生”。
“六層樓先生”是健康科普博主,微博粉絲200萬。憑借著多年在女性健康領域的深耕,他被網友親切的稱為“老六”,專門解決“萬千少女的小問號”。
2020年8月27日,他在微博、B站等平臺推送了第一期“網絡熱門養生視頻鑒賞”,在視頻中,他將網絡上一些熱門養生視頻匯總,進行鑒賞評價。
從HPV疫苗到婦科病,六層樓對視頻中“醫生”的各種“科普”進行吐槽,對“造成乳腺疾病的原因是抑郁情緒”“女性不結婚會有身體問題”等等言論展開反駁,并在視頻最后直言:“愿意花時間視頻科普是好事兒,但如果失去了嚴謹和科學,那就不是科普,而是造謠。”
視頻的反響不錯。“穿上白大褂就能胡說八道了嗎?”“上首頁,這樣的辟謠太有必要了”評論區里各種支持,科普博主打擊偽科普,讓不少觀眾直呼“過癮”。在微博上,視頻更是得到了多位醫學大V的轉發。
除了視頻內容外,視頻的形式也備受關注。“網絡熱門視頻鑒定”的模式,熟悉的套路,讓不少人想起了“亮記生物鑒定”。評論里有人疑惑,“你就是無窮小六?”“我差點以為要進入水猴子時間”,六層樓則直接在微博評論里向無窮小亮致敬,間接承認了視頻創意靈感的來源。
在醫學領域,搞“亮式鑒定”的不止六層樓一個。B站UP主“小明的醫路日常”就是另一個嘗試者。他要鑒定網絡熱門疾病視頻。
視頻里,他針對網絡短視頻中的患者畫面,科普著疾病的名稱、病癥、形成原因及治療方法,同時對部分視頻的錯誤說法進行著駁斥。視頻第一期獲得了89萬的播放量,不少觀眾在評論區熱烈討論,甚至還有人“在線問診”。
在熱門評論里,一個發問引起了大家的同感:科普UP主怎么都開始“亮化”了?
B站搜索“網絡熱門視頻鑒定”,能夠看到各種內容。UP主“brid小鳥君”的《鳥君化學鑒定》,針對網絡中的“化學科普”進行辟謠,對營銷號開始“重拳出擊”;UP主“爆炸實驗室”則熱衷于揭秘網絡熱門視頻中的科學原理,針對各種有趣的現象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科普。
不僅在物理、化學、醫學這些科學領域,通過“亮式視頻”做科普內容逐漸滲透到軍事、文物、萌寵、美食、美妝等多個領域,各個專業的內容創作者們以此輸出著各種知識,反饋也相當不錯。
抖音上的各種視頻鑒定
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博主幾乎都對“無窮小亮”有著不同程度的模仿,從剪輯模式到文案內容,甚至連說話方式都有著“亮的痕跡”。
針對這種現象,網友們戲稱,全科普界開始了“亮化工程”。
“視頻鑒定”形式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夠受到如此歡迎?一方面,現如今互聯網上知識內容魚龍混雜,營銷號、偽科普橫行,為博取流量傳播虛假知識成為一種不能忽視的現象。科普成了造謠,大眾深受其害,需要高質量的內容進行“撥亂反正”,“視頻鑒定”“視頻打假”形式新穎,自然引起了注意。
另一方面,對于科普博主來說,相比獨立科普內容,針對網絡視頻進行分析或解讀,內容制作的效率更高,素材量大,不怕枯竭。而鑒定真假、吐槽偽知識這種“針鋒相對”的模式更貼合受眾的心理,更具話題點,科普內容也更有抓手。
“亮記鑒定”的視頻形式也是易于復制的,在剪輯制作上難度不大,相似的模式天然吸引著受眾,“視頻鑒定”形式自帶頂流熱度也更利于視頻傳播。簡單高效的產出加上立竿見影的效果,讓“視頻鑒定“這一形式廣受歡迎。
“視頻鑒定”爭議重重,科普內容去向何方?
“全員亮化”的局面正在形成,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第一個問題很尖銳,科普界的“亮式鑒定”到底是“致敬”還是“抄襲”?
在六層樓“網絡熱門養生視頻鑒定”第一期的評論區里,針對此問題的討論就已開始。雖然六層樓已經明確是一種“致敬”,但還是引來了部分網友的質疑:“這真的不是對無窮小亮的抄襲嗎?”有人認為,一期視頻的致敬可以理解,但做出單獨一個系列讓人無法理解,“模仿也要有度”。
“亮化工程”開始后,這個問題再一次引發熱議。部分“亮化”科普博主不僅在視頻形式上與小亮如出一轍,甚至在語氣、語速和一些固定內容上都進行了模仿,除了科普的內容不一樣,其他內容都開始無限“亮化”。
比如藝術視頻鑒定UP主“站不起來的蒙蒙”曾在視頻中模仿小亮的口頭禪及“打鏡頭”,評論區有人毫不留情,“這樣一直模仿小亮是沒有出路的”“希望UP主有自己的風格”。
這樣的質疑在每個“視頻鑒定”視頻下都會出現。在不少網友的眼中,一次玩梗很有趣,每次都模仿則是一種對原創者的不尊重。“一個博主想要走的長遠,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別人”。
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視頻形式并不存在原創的問題,它更像是一套模板,科普重要的是知識和內容,使用吸引人的視頻形式無可厚非。
另一個問題則更難解決。“視頻鑒定”基本分為兩種內容,一是揭秘,二是辟謠。揭秘類型的視頻鑒定往往關注熱門短視頻的內容現象,進行解讀與科普,相對來說更加客觀平和。辟謠則沒有這么簡單,爭議經常出現。
六層樓在“養生視頻鑒定”中就表現出了一種“小心翼翼”。
視頻開頭標明“鑒賞和評價不針對視頻里的任何人,只針對其言論”,他還會對視頻中科普的“醫生”進行打碼。
他發文表示,自己在網友投稿希望鑒定的養生視頻中發現,部分醫生是認識的同行,甚至還有自己曾經的老師。而這些專業醫生的科普內容確實存在錯誤和瑕疵,堅持“視頻鑒定”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冒犯,“陷入了兩難之中”。除了冒犯,負面的評價也很可能會換來一封“律師函”。
爭議還有另一個重點:“視頻鑒定”者的水平問題也難以保證。
比如“爆炸實驗室”的科學視頻鑒定里,就曾有人從專業角度對其科普內容表示質疑。無窮小亮的“亮記視頻鑒定”為何權威?不僅在于多年領域深耕的口碑,還在于小亮的嚴謹:針對自己了解的領域,他會拿出專業書籍進行論證;而對不了解的領域,他也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選擇咨詢相關專家。專業背景的背書,是其科普令人信服的重要原因。
現如今不少科普博主的水平難以界定,業余愛好者、民間科學家并不在少數。“視頻鑒定”潮流中許多博主并沒有詳細的論證過程,只是簡單的解釋, 難以令人信服。誰都有做“鑒定”的資格嗎?辟謠、打假者一定更專業嗎?對于非專業領域的大眾來說,撲朔迷離,難以分辨。
不專業的“視頻鑒定”,也是一種“偽科普”。
雖然面臨著諸多困境,但大視野來看,“視頻鑒定”的火熱也為知識科普領域帶來了新氣象。只要你的內容不夠專業,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被“鑒定”的素材,從另一個角度督促著知識內容生產者提高專業水平和內容質量。
內容“鑒寶”并不簡單,但這樣的“鑒定”閉環,其實是知識科普領域的一種互相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