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提綱:
第一章:千禧之間,PC巨星的升起與落寞
第二章:移動互聯網布局姍姍來遲,云時代初探
第三章:擁抱開源,“移動為先,云為先”時代開啟
第四章:以史為鑒,“大象”的“三步”重要轉身
第五章:微軟云生態“世界級計算網絡,全方位終端匯集”
第六章:投資建議
報告摘要:
PC時代:壟斷帝國的誕生。比爾蓋茨任微軟CEO, windows和office形成壟斷格局。
- 移動互聯網時代:錯失的10年,傲慢與偏見,成功者陷阱。2000年1月,比爾蓋茨卸任微軟CEO,由斯蒂夫鮑爾默接任CEO。 微軟忽視手機,靠獨占軟件office、Azure云、Dynamic、Skype強推各種版本的Windows。
移動互聯網布局姍姍來遲,云時代初探。
- 2008-2011年:云計算初探,四大支柱初像形成。Azure首次推出時,被稱為“Windows Azure”。提供服務(PaaS)層,幫助開發者更容易地構建應用程序。之后,微軟 又擴大了其Azure服務,包括最初使亞馬遜備受歡迎的基礎架構服務。
- 2012年-2014年:納德拉臨危受命,確立“云為先”戰略。迎接開源浪潮與IaaS轉型。
擁抱開源,“移動為先,云為先”時代開啟。
- 2014年-2016年:投身大數據、數據分析與物聯網浪潮。2010發布,2014為分水嶺,砍掉手機等非核心業務,將傳統產品與office與azure云全面結合,以新帶舊重新喚醒微軟活力。
- 背靠微軟,Azure優勢突出。MicrosoftAzure的安全中心有助于預防、檢測和響應威脅,同時增加Azure資源的可見性和安全可控性。它提供Azure訂閱之間的集成安全監 視和策略管理,幫助檢測可能被忽略的威脅,且適用于廣泛的安全解決方案生態系統。
- 2016年-2018年:全力投資容器與Kubernetes。微服務架構最基本的就是通過容器化,而且最好用容器編排引擎幫助我們管理資源。從虛擬機到容器,整個云計算市場發生了一 次重大變革。現在流行的容器編排引擎主要是三種,Apache Mesos、Docker Swarm、Kubernetes。Azure容器是把這三種都集中了起來。
- 2018年-2020年:邊緣和AIoT成為Azure新能源。2017 年7 月,微軟裁員3000 名員工,削減其他部門開支,并 加強微軟云計算部門(Azure)。中小型客戶中,亞馬遜的AWS的“公有云”已占據了主導地位, 微軟采取了差異化競爭的策略針對ToB端大型企業的需求,推 出了“混合云”和“智能云”解決方案,包括公有云Azure、 混合云Azure Stack、物聯網Azure IoT Edge和Azure Sphere。
- 微軟客戶基數助力To B優勢明顯,To G發力打敗AWS獲JEDI大訂單。Windows為微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企業用戶可以輕易找到與Windows匹配的Azure服務,儲存,備份也更加快捷高效。Windows 服務器、 Office、SQL Server、Sharepoint、Active Directory、. Net和其他工具等都重新用在云上。
- Azure成為AWS最強競爭者,進軍中國影響力不斷擴大。除了快速實現對Windows容器的支持之外,微軟還參與到不少其他創新項目當中,努力擴大著自己的技術影響力。微軟陸續在中國推出了超過60項云服務,擁有1000多家解決方案合作伙伴,超過11萬家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客戶在使用在華運營的Azure云服務。
以史為鑒,“大象”的“三步”重要轉身。
- 第一步:合作共贏、開放共生為大勢所趨
- 第二步:小步快跑、加速迭代助力星火燎原
- 第三步:文化變革、組織再造,迎接根本轉變
微軟云生態“世界級計算網絡,全方位終端匯集”。
- 微軟云生態:世界計算網絡。提供云服務并不是微軟的最終目標,因為到2030年,全球終端設備的數量將達到500億,2025年的數據產生量將達到175ZB。 以此推斷,如此龐大的終端和數據量讓云成為了鏈接世界數據的網絡,而這種鏈接將會把每一個終端變成一個計算節點,這些節點將編織成一個全球的計算網絡。
從PC巨星到云計算龍頭,我們從微軟與Azure的十年蛻變中探尋云計算 龍頭企業的成功法則:
- 1、堅持“移動為先、云為先”的戰略,把握移動通信互聯網浪潮,基 于開源優勢,擁抱大數據、AI以及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將傳統產品與 office與azure云全面結合,以新帶舊重新喚醒微軟活力。
- 2、基于世界級計算網絡、全方位終端匯集,打造賦能全行業的微軟云 生態。
- 3、重視文化變革與組織再造,更好把握市場需求與機遇。我們認為,隨著流量以及5G創新應用的不斷落地,云計算作為移動互聯網 時代生態構建的重要基石,將極大受益5G紅利。 建議關注云計算、光模塊、IDC以及服務器等環節的績優個股。
報告節選:







































(報告觀點屬于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東吳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