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替代市場一直是一塊特殊市場:一方面它代表國家自研自主意志,具有光環屬性;另一方面,它又跟炒地、資本運作和學術腐敗等丑聞緊密聯系。
科技領域在過去,出現過一批逢迎領導偏好,在特殊時期鉆空子編撰騙局的案例比:去年的“紅芯瀏覽器”以及過去的“漢芯事件”,都是極為突出的典型。而在中興華為事件之后,國產替代再次成為一大關鍵市場。我們應該以史為鑒,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
日前,華為鯤鵬920臺式機(華為與百信聯合)進軍機關市場的新聞見諸網絡自媒體,熟悉的沸騰情緒再次出現,讓人不得不警惕自主市場動向。

眾所周知,華為的的鯤鵬系列處理器是基于ARM的。早前在服務器市場,犯下戰略性失誤的華為,選擇了ARM、拿了核高基的錢,最后面對生態凋零、性能孱弱的弊端,只能靠體制輸血。曾經在這個領域的領頭羊角色如高通、AMD、博通等企業選擇放棄,已經說明了很大的問題。
ARM在“實體清單”事件淡化后對華為示好,其核心原因在于ARM生態凋零,需要華為這個角色繼續沖擊前景黯淡的服務器市場,售賣更多芯片。如今華為各線業務面臨增長點問題,強化“自主可控”宣傳點去迎合國產替代市場心理需求:一方面是為了收益,一方面則有“交差”意涵,畢竟已經拿了國家的錢了。

華為基于ARM的服務器,其技術、生態和市場前景都不占據優勢,被詬病許久,被稱為體制特殊需求下的特殊產品。如今要以臺式機形式,主打系統(麒麟)與芯片自主再進軍機關辦公市場,這不得不說是一種不幸。
因為追求自主心情急切,然后用半吊子自主的落后解決方案來滿足這種急切,這無疑是在鼓勵半吊子解決方案,在否定完全自主那些企業。如龍芯這種自力更生的企業,本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
華為在自媒體領域已然是話題流量霸主,自媒體遭遇華為不論事實便無來由沸騰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過去在消費者領域夸麒麟夸海思我們就忍了,在關乎自主自研前途的國產替代市場也無腦鼓吹的話,真的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
遭遇華為便沸騰,應該收斂一下,至少在國產替代市場這塊,需要一些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