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寧愿溢價買華為,也不考慮性價比高還有現貨的小米?”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好問題,甚至說是對社會缺乏最基礎的認識!
在回答之前,大家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性價比到底是什么?是所有人都需要性價比嗎?”
下面我們分幾大塊去討論這個問題(可以點擊左側目錄快速查看)!
我是游戲行業從業人員之一,因為工作領域與數據有關,每天都接觸大量的數據信息,所以我們可以脫離硬件的實用價值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尤其先解答:“為什么有人寧愿溢價買華為,也不考慮性價比高還有現貨的小米?”
以“發燒”為精神圖騰的小米品牌,在2015年前后發布了首款小米note,定價2299元-3299元,意于沖擊高端市場!而華為在2014年發布了首款高端機型mate7,定價2999-3699元,實際價格上并沒有過大差異!但后來市場的發展、手機廠商的產品線完善,兩個品牌對旗下旗艦產品定位都有了調整:
小米:小米note市場預期不佳,已經從曾經作為沖擊高端產品定位2299元-3299元下調至969-2099的中低端定位!
華為:華為mate系列市場反饋較好,一路走高成為華為品牌下名副其實的旗艦產品,更是衍生出了如pro/pro+/RS保時捷/xs折疊屏等等,價格覆蓋4999-18999元!
那這里其實我也能發起提問:“七年前花3000塊錢買的小米note旗艦,現在怎么就變成千元檔的低端機了?”,這兩個邏輯不就是一樣的嗎?這能說明小米note就“良心”嗎?也不能!
其次,能問出這樣問題和迎合問題邏輯去回答的這類人群始終還沒明白“貴的東西是不是就代表是好東西”與“實用價值和附加價值的區別是什么”這兩個核心邏輯!
我看了很多回答基本上有這幾個論調:
1、被某國制裁導致成本上漲,錯?
2、因為華為用料更好,制造成本高,錯?
3、華為收的就是智商稅、愛國稅,錯?
簡單來說,華為的某些產品貴,僅僅是因為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群體與品牌整體向上所導致的,咱們可以嘗試分析一些其他幾家廠商的市場策略:
魅族:J.Wong早些年的思路是要打造一家“小而美”公司,也就是精準人群、精品旗艦、少銷量、高利潤,但后來李楠引入了阿里的投資與對賭,李楠與白永祥帶隊搞了一波機海戰術,銷量是上千去了,但是也為后續的結果埋下了伏筆!
藍綠廠:早些年依靠海量的小鮮肉廣告配合強大的線下渠道收割了一波又一波代言人idol的小迷妹們,俗稱“粉絲經濟“!
小米:從出生喊出的“為發燒而生的理念”,堅持線上銷售模式,在那個性能稀缺的年代,一部旗艦手機1999的價格,的確吸引了很大一波粉絲,但過于拉跨的用戶質量也成為了小米現階段的痛點!
在各大廠商意識到中低端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這些品牌又干了些什么事情?
2012年7月小米紅米研發第一款紅米1,2013年8月正式發布!
2013年12月華為成立“榮耀”子品牌,側重高性價比!
2013年12月歐珀成立“一加”子品牌,主打中高端旗艦!
2014年12月魅族成立“魅藍”子品牌,喊出的口號是“青年良品”!
2018年5月,歐珀成立“realme(真我)”品牌,主打線上性價比!
2019年2月,vivo成立IQOO,主打“生而強悍”的理念。
我們把這些廠商的時間列出來就能知道,其實他們的動作都是一致的,這些品牌均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ov比較特殊,oppo成立一加是定位高端),通過成立第二子品牌的形式,將主品牌從百元、千元級市場剝離,或者推出新品牌走高端市場,以達到主品牌走高端路線,子品牌走中低端性價比路線!而子品牌的主要面對人群則是那些消費能力相對一般的年輕人與老年人!比如早些年的華為榮耀,華為將以前干的一些“臟活累活”下放給了次級品牌榮耀去承擔,如華為暢享、麥芒等中低端產品在現階段基本銷聲匿跡,主要原因是榮耀扛起來了臟活累活!而華為歷年的操作都是把去年的旗艦配置下放在榮耀作為今年的主打旗艦去和其他品牌拼性價比!
大家再思考一下,其實現在主流的幾個品牌基本上都在用成立子品牌,下放臟活累活的手段去拔高主品牌的形象!那為什么其他國產品牌價格就沒華為這么“離譜”呢?你以為它們就是什么好東西?藍綠廠、小米哪個不是嘗試了N次沖擊高端?只不過他們都掛了而已!
這些年相信大家經常聽到“沖擊高端”這個詞,小米、oppo、vivo這些品牌哪個沒喊出過這句話?那為什么要沖擊高端?李楠的意思是一個高端的產品需要一個高端的品牌去支撐價格和毛利率,有了較高的利潤才有錢去做到獨立研發、獨立設計和生態獨占!
有意思的是,華為被制裁后,其他國產品牌并不能吃下華為所騰出來的高端市場空間,李楠:“高端的產品背后,是高端品牌”,如果用李楠的思路去解釋為什么華為現在這么貴,大概就是現在國產手機市場,只有華為一家品牌能支撐得起它的價格,也只有華為一家品牌能撐得起“高端品牌”這個詞!
用數據分幾大塊去回答這個問題:
模塊一:手機的價格能側面證明一個人的整體質量嗎?
在游戲行業的用戶數據分析中,玩家使用什么手機品牌與型號是能夠側面證明該玩家的整體質量!如我所在項目組的仙俠游戲產品在2020年初上線幾大硬核應用商店時的首月數據(數據已脫敏,并對相關數據名詞進行了翻譯,以便不了解數據含義的各位觀看/理解):
從上圖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1、三星、魅族、小米和努比亞渠道的玩家基數較低,數據的參考意義下降,但并不表示數據完全不能參考!
2、刨去三星后剩余的國產品牌中,用戶質量排名:華為>OPPO>VIVO>魅族>小米>努比亞,華為的用戶質量最高,其次是藍綠廠,剩下的就是魅族、小米與努比亞!
3、每個手機品牌都有自己的“調性”與“用戶畫像”,如魅族,魅族官方時刻強調“小而美”,第三方用戶畫像調研魅族的用戶畫像“一直堅持初心,更具宅屬性,喜歡二次元、追求小清新。魅族的用戶,可能是宅卻清新脫俗的宅男宅女。”,這與魅族官方“調性”基本一致,所以我們能從數據上看出,各大廠商的付費率數據都是13%+左右,只有魅族是7.76%,刨除各類客觀內容,融合畫像數據更多能佐證魅族渠道的用戶是一群“清新脫俗賊挑剔的小年輕”!
4、三星雖然在國內已經被邊緣化,但是購買三星的人群質量仍然是Androi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卓陣容中最高的那一批!
5、華為是國產品牌中用戶質量最高的一群人,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付費率差異不大的情況下,華為新付費用戶人均付費要比OPPO高75.7元,比VIVO高88.61元,比魅族高131.69元,比小米高274.55元,比努比亞高313.2元!那為什么華為就能比小米高274.55元,比努比亞高313.2元呢?
6、藍綠廠的數據也能看出點有趣的內容,如藍綠廠用戶女性用戶占比更大,仙俠酷炫的場景、建模,外觀等內容更加能吸引到該類用戶的喜好,所以用戶量極大!
7、是所有的游戲在這些渠道下都是這個數據模型嗎?不是!和我一直強調的一樣,不同品牌不同調性吸引的用戶是完全不同的,如上面的數據是一款仙俠游戲的數據,如果是一款二次元游戲產品,可能華為的整體數據會有下劃,而魅族的數據會上升!除了用戶本身的質量以外,用戶的興趣愛好也是影響數據的指標之一!
8、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小米,小米沖擊幾次高端失敗是有原因的,因為小米從開始的宣傳的高性價比“發燒”,吸引到的用戶基本上都是學生、剛出社會的小白領為主,這群人收入與消費能力較為薄弱!在小米品牌調性沒有太大改變之前,大部分小米的原生用戶群體完全沒辦法支撐得起高昂的購機費用!
正如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發言稱:“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最后在廣大網友的爆破下王嵋致歉下課!但是事實是,王嵋只是說出了實話而已!
其次,我們更可以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去讓大家理解我的思路!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包括人類需求的五級模型,通常被描繪成金字塔內的等級。從層次結構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別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
我們可以把“手機”等各類商品帶入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以產品分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而設定,消費者收入越高,所能達到的層次也越高。下面拿手機舉個例子: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在網絡上看到諸如:“為什么XX品牌價格便宜性價比高,還會有人選擇高價購買華為”等問題,均是低需求層次人群對高需求層次人群的不了解/不理解而產生的認知偏差!
小結:那些說購買xx品牌手機都是智商稅、愛國稅的都可以歇歇了,人家真的比你有錢,起碼在虛擬產品上要比你舍得花錢,不同品牌之間的用戶其實能粗略的理解為是兩個完全不同人群!
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性價比到底是什么?是所有人都需要性價比嗎?”
我的回答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所謂的性價比”,撕蔥就是個典型,而那些遠遠達不到他這個水平的某些人群,也不首要考慮所謂的性價比!
模塊二:買蘋果的都是些什么人?買華為的又是些什么人?藍綠廠呢?小米呢?
*以下用戶畫像均是引用網絡現成數據(MobData研究院18年Q3的數據,但是依舊存在一定的參考意義)
這個模塊存在的意義是能更好的加深各位看官對“品牌用戶畫像”的認知,結合模塊一能更好的理解為什么某些人會花高價購買你認為不值的產品!
這份主流畫像基本能夠解答大家平時的一個疑問:“為什么這個人看起來也沒什么錢,但是卻要買蘋果手機?”
1759年,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為了什么呢?所有這些貪婪和欲望,所有這些對財富、權力和名聲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難道是為了滿足自然的需求?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贊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
富有的人忘情于財富,是因為財富能夠自然而然地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窮人則完全相反,他們以貧窮為恥。他們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類天性中最強烈的欲望將必然難以得到滿足。
從基礎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比較有趣的數據,坊間流傳的所謂“用藍綠的都是廠妹”其實不無道理,但是更精準的描述應該是“藍綠廠女大部分是家庭主婦”!
華為、小米用戶更貼切的畫像應該是:“一個已婚有車有房的中年油膩男”會更貼切,而蘋果用戶的用戶畫像則又印證了之前所下的結論!
手機用戶的換機流向中也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數據,原使用中低端價位手機的用戶很難突破3000元檔次,而原3000元以上手機用戶則有較強的上下兼容能力,這也證明用戶質量帶來的兼容區間問題顯著!
在調性差異較大的品牌里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華為的用戶流向華為、vivo和oppo,而小米則是小米、華為和vivo,為什么小米有這么多的用戶流向華為,而華為很少用戶流向小米!其實這個問題之前就已經說明了!
其次,MobData研究院的這份報告也已經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華為的目標用戶群體有40%+的月收入在10k-20k之間!
而10k-20k收入的人群是廣州總人口的前7%,是深圳的總人口的前11.2%!但是有趣的是,華為和小米的用戶群體在20k以上收入的人群均是11%+,也就是兩個品牌的人群主要是在數量最龐大的中低層有著巨大的差異!
汽車圈有句話說:“得A級車市場者得天下”,但是放在手機行業未必適用!
模塊三:貴的東西是不是就代表是好的東西,好在哪里?
- 第一:“貴的東西是不是就代表是好的東西”適用于通常情況。
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便宜沒好貨”,通俗的意思即指,越貴質量越好。
事實上,每一種商品就其本身的實用價值來講,都有屬于自己的價值區間。假設價格等于價值,那么在一定區間內,價格越高意味著用了更好的原材料,制作過程更精密,產品功能更多,更先進,投入更高的勞動價值等,這個時候,價格高確實意味著產品更好。
- 第二,“貴的東西是不是就代表是好的東西”不適用于所有情況。
當商品以價格體現出的實用價值達到上限(制作成本達到最高)的時候,再想提高價格,就必須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反過來說就是,當價格遠超于同類產品的時候,不是它的質量更好了,而是附加價值高了。
所謂附加價值就是指附加在產品原有價值上的新價值,通常需要靠營銷手段來實現。
簡單一點理解就是,你高價購買的東西,除了本身的實用價值以外,你還得到了更好的售后服務,或者是購買感受,或者是便利性等額外價值。
比如奢侈品,3萬塊錢甚至是30萬塊錢的包,它的價格遠遠超過了包自身的實用價值,并不是質量更好了,不是你可以使用10年、20年不變樣,它只是會帶給你社會地位、榮耀、品牌、服務等無法用金錢衡量的附加價值。
再比如,機場里的肯德基比商業街上的肯德基食物單價更高,是因為機場里的肯德基更好吃或者更干凈嗎?不是,是因為它的附加價值。它所處的地段增加了它的成本,從客人角度來說,是給了客戶便利性的附加價值。
所以,當同樣的商品,價格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比拼的不是質量的好壞,不能簡單的說東西更好了,它只是附加價值更高而已。
也就是說,4000塊錢的小米旗艦和8000塊錢的華為旗艦在“實用價值”上其實差異并不大,但是在“附加價值”這一項上小米和華為就有天差地別的區別!
- 第三,是不是要買最貴的東西,取決于自己的需求。
此時此刻的你,需要的是實用價值還是其他價值?
假如是實用價值,買合理價格內的商品就可以了。假如,你需要滿足某些心理需求,或者外在的附加價值,那就去尋找適合你的商品。
舉例來說,假如你月入3000,普通階層,缺什么商品的時候,按照需要的實用價值來買就可以了。
假如你需要給老板送禮,那需要送的可能不是實用價值,而是附加價值,就需要挑選價格昂貴,大家都知道的高端商品。
通過上面三點去反觀提出該質疑的人群,我們基本上可以判定出一個模糊畫像:“收入不高,死盯著各家旗艦產品,卻忽略了自身條件所對應的價值定義”
綜上所述,“越貴的東西就越好”不是絕對的,需要視情況而定。有句話講:“不買最貴的,也不買最便宜的,就買中間的。”也許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才是理性的消費。
模塊四:各家手機廠商產品線豐富,為什么就只盯著旗艦產品不放,心態是怎樣的?
勞動節閑得慌,手動整理了一份現在主流廠商的在高中低端的產品布局和天梯圖,難免有遺漏或錯誤,大家可以湊合著看!(紅米、榮耀、真我、一加、黑鯊這類屬于各大品牌下的子品牌,有著更明確市場目標,不在主品牌序列下,估不作統計!)
產品定位:
看表格可能你對數字不敏感,不如直接看天梯圖更實際!
這里其實有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就是為什么各大廠商在中端機上都區分了主打線上和主打線下的機型,為什么?歸根結底還是線上與線下消費者對一件商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年輕人為什么喜歡在網上買衣服?刨去便捷性因素,年輕人在網上買衣服更多的是看重款式、價格,質量并不是第一位!而線下實體店購買衣服的消費者會將品牌、質量放在首位!兩類消費者的消費側重是完全不一樣的!
用手機來比喻就是,線上消費的主力軍是年輕人,對手機參數有研究,所以廠商會將這類消費者所關注的相關參數進行無限放大,比如CPU型號、內存大小、屏幕素質等等進行堆料宣傳,但是在另一些參數上可能就不是那么好看,比如最近很火爆的紅米K50,USB還是2.0(其他相同銷售策略的品牌機型也一樣是這樣的路子)!而線下的消費群體普遍是對硬件參數不敏感的消費者,他們關心的更多的是產品品牌知名度、外觀設計如何,所以如早期的OV線下策略,華為的nova、小米的civi這類手機均是主打外觀設計和拍照!
產品定位天梯圖:
從上面兩張圖看,大家能很容易了解到各家產品的主攻市場區間段在哪個區間!如:
蘋果:5000-10000 華為:4000-8000, OV小米:4000以下
從價格層面上來說,華為和其他三家國產品牌在產品定位上就是天差地別,每個品牌的定價上都能看出點有意思的數據就是,華為的旗艦定價在4000+起(蘋果5000起),其實是為了吸納那些勉強能夠得上蘋果,但預算又不是特別充足的用戶,華為旗艦的初始定價策略更像“廉價”蘋果的意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華為在主品牌序列下,3700-4200這個區間內是沒有產品覆蓋的,而這個價位的手機普遍定位為次旗艦,再看OV小米三家廠商的定價,小米數字旗艦、mix旗艦與OV的旗艦和次旗艦的售價均在3700-4200這個區間重疊!當我們把產品定價區間梳理出來后就能知道,在產品價格體系上,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買5000+的產品,首要考慮蘋果,買4000+產品首要考慮華為,買3500+產品考慮小米,買2000+產品考慮OV!
那這樣一看下來,根據你的預算去選擇對應的產品,假設你有預算:
如果你預算4000:華為P系列、OPPO find X、vivo x系列、小米數字系列和mix系列,都是各大廠商的拳頭產品!
如你預算3000內:華為主品牌的產品基本不用考慮,oppo Reno/pro+、vivo S系列、小米的數字簡配版都是實用價值極高的拳頭產品!或者可以考慮各大廠商子品牌旗艦(一般都是下放了主品牌上一年的旗艦配置),如榮耀、紅米之類的,可選擇真的多得數不過來!
如預算2000左右,OV這么多產品在這個價格區間內,難道就不香嗎?為什么偏偏就得考慮nova?
所以,我實在不太明白“現在的華為為什么那么貴?”,因為華為和藍綠廠、小米等廠商在整個產品線上是高度重合的!每個品牌都在向上,每個品牌下的產品也在調整,為什么有人覺得華為貴,更深層次的真相僅僅是華為在品牌向上這件事情上要走得比藍綠廠、小米等廠商更成功而已!其實大家的動作都是一致的,主品牌主攻高端,次級品牌如榮耀、紅米等主要收割3000元以下市場承擔主品牌下方的臟活累活!
更多的消費者其實手機市場未能理解到這些,如果用車來打比喻的話,3萬-15萬必買國產車、日德系20-28萬必買合資中級轎車,30萬以上必上BBA一樣,貌似這個觀念在國內汽車市場已經成為“鐵律”一樣清晰!
所以我們消費的時候要搞清楚自身需要的到底是“附加價值”還是“實用價值”,當你手握3000塊的時候喊“怎么華為mate、P系列怎么那么貴”、“怎么oppo find X那么貴”、“怎么vivo X那么貴”的時候,本身就是沒搞清楚自身到底需要什么,當人滿足了生存需求后,則會為附加價值買單,名車、名表、名牌包,貴一點的手機這不太正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