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投保有兩種繳費方式,一種是躉繳,即一次性付清保費。另一種是期繳,期繳一般可以分為年繳和月繳。所謂年繳,即每年繳納一次保險費,直至保險金給付責任開始的前一年;月繳就是每個月按時繳納保費。
那么,究竟哪種繳費方式更劃算呢?其實適合自己最重要。先看下躉繳,一次性付清保費對于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客戶來說,是比較穩妥的方法。要知道,躉繳所付出的保費通常小于分期繳費的全部繳費總額,而且,能夠規避未來因不能按期持續繳費而導致保單失效的情況發生。
期繳則適合目前經濟實力不夠強,但有穩定收入,可以持續長時間支付保費的人群。“一方面,按年或是按月繳納保費時間跨度雖然較長,但每期所繳保費相對較少,能夠有效減輕投保人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選擇期繳,一旦在繳費期出險,保險公司也會立即賠付,而未繳納的保費會得到豁免。”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取期繳方式,附加險可隨同主險繳納期間同期購買,完善保障功能;如果采取躉繳方式,繳費行為一次性終止后,不能再購買新的附加險。其實,無論躉繳還是期繳,都要先顧保障后投資。比如,普通收入家庭購買保險時應該先滿足保障,再考慮投資,這就比較適合期繳。而對于保障已經全面的高收入家庭來說,可以考慮躉繳。
更重要的是,要選擇正規渠道投保,第一,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直接購買,包括保險公司自己的銷售人員、保險公司的官方網站和官方App以及保險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渠道等。第二,通過中介投保,這里一般包括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中介網站、還有銀保渠道以及微信、支付寶等代銷平臺。
同時,要仔細閱讀保險合同,看清免責條款和保障范圍,不盲目跟風沖動消費,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和經濟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和繳費方式,合理安排保險保障。此外,謹防銷售誤導,比如不少營銷人員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某保險產品 “全國瘋搶”、“限時限量”等用語搞饑餓營銷,以及發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復利滾存”,試圖混淆保險產品和其他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還有宣稱“得了病也能買”,實屬故意曲解政策或產品條款。
(經濟日報 記者:李晨陽 責編:胡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