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知道理財的重要性,卻對保險知之甚少。
其實保險比理財要難理解得多。
理財可以歸為是主動進攻型,本金付出之后可以每天每時地看到收益回報,這會讓人產生一種財富不斷增加的幸福感。
而保險屬于被動防御型,它像個消費品,每年都要按固定時間把錢存到保障賬戶,拿回家的是一張可能會被使用也可能不會被使用的保單。我們對這張保單是敬畏的,因為打從心底我們還是不希望真的用到它。
理財和保險,造成了人們不同的消費感受。但深入了解后會發現理財和保險背后的實質,會發現家庭中更需要優先配備的是保險。
理財,為家庭資產總量上錦上添花;保險,為家庭成員生命風險和生活質量提供保障,猶如雪中送炭。
或許有人會說,理財做得好,會有很多錢,可以選擇最好的治療條件。
這話也沒錯,但這里面的不確定性太高了。誰能保證自己的理財一定能掙錢呢?誰又能保證當風險和意外降臨時,剛好可以拿出來一大筆錢來治療?
畢竟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風險和意外會在哪一天到來。
保險最重要的本質就是提供保障,而不是掙錢。所以不能以一種理財的心態去計算保險的價值,當意外和不幸發生時,無論家庭條件是好還是壞,都可以在保險這個部分獲得應有的回報和幫助。
而且,保障這件事是從保單生效的那天就開始的,一直持續到保單保障的最后一天。我們無法預測不幸哪一天到來,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未來都覆蓋到。
重疾一旦發生,醫療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社保也只是在這一部分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旦涉及到不可報銷的部分,還是需要商業保險做為補充),除此之外更大的開支在看病的護理上,收入損失上,治療后的漫長康復期開支等等。這期間如果家庭還背負著長期的貸款壓力,生一場大病對所有人的摧殘是巨大的。
保險就是把錢存到保障賬戶,為未來可能出現的重大危機買單。而且保險存的錢是加杠桿的,越年輕買,繳費周期越長,杠桿就越大,就可以用盡可能少的錢去擁有盡可能大的保障。
保險是很復雜的,即使有專業的人介紹一時間也很難全部吸收,不免會有人說“保險是騙人的”,但是騙人的永遠不是保險而是保險的從業人員,他們可能對保險責任進行了夸大或虛構,但是隨著保險行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銀保監會對保險行業的監管,對保險從業人員的管理力度也不斷加強,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也有了大幅度提升。當然,更理智的行為是培養自己對保險的認識,了解自己每個階段對保險的需求,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
畢竟,我們堅持不斷學習,不就是希望在這個充滿風險和機遇的世界里,盡可能多的避開風險,又能抓住盡可能多的機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