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募偏股基金火熱,賺錢效應大增。從凈值表現看,同樣主要投資于股市等資產的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大幅跑輸基金。一些投資者因此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能力產生懷疑。然而北青-北京頭條記者采訪的多位專業人士都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去年才剛成立,目前發行的權益類產品數量很少,成立時間也很短,有的還在建倉期,不能將其與已經成熟的公募基金簡單對比。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產品的運作較基金公司更為謹慎,也更適合銀行理財產品的目標客戶。
理財子公司只有三款權益類產品登記在案
根據2018年發布的資管新規,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于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權益類產品投資于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類產品投資于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準。
按照這樣的分類,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多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公募股票型基金是典型的權益類產品。
9月1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查閱中國理財網,只搜索到三款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權益類產品:光大理財陽光紅300紅利增強、光大理財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和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

兩款權益類產品成立時間短 沒跑贏業績基準
從最新凈值情況來看,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產品凈值最高,已超過2元。但該產品成立于2013年,目前續存期限已經達到7年,而工銀理財去年才成立,因此這只產品并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財子公司產品。
光大理財的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成立于今年5月26日,主要掛鉤中證800指數,其業績比較基準為中證800指數收益率×80%+中證全債指數收益率×15%+活期存款利率×5%。截至8月31日,其凈值為1.0327元,增長了3.27%。對比之下,同期中證800指數漲幅為26%左右。顯然,這款成立三個月的產品眼下的收益離業績基準還很遠。
光大理財另一款陽光紅300紅利增強8月31日凈值為1.0097,漲幅0.97%。該產品7月24日才剛剛成立,內部評級為四星級,屬于較高風險,適合進取型投資者。該產品主要投資于滬深300成分股,業績基準為上證紅利指數收益率×90%+中證國債指數收益率×10%。陽光紅300紅利增強成立一個多月,同期上證紅利指數上漲2.82%,該產品暫時離業績基準有一定距離。
理財子公司混合類產品數量多 部分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50%
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混合類產品,也有部分資金投資于股票等權益類資產,與混合型基金比較類似,它們表現如何?
9月1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理財網查詢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已經發行408款混合類產品,都成立于去年8月之后,累計凈值超過1.2元的產品有5只。
收益最高的工銀理財“月聚月盈”專項資金理財自2013年就開始運行,并非典型的理財子公司產品。剩余四只產品中凈值最高的是中銀理財——智富(封閉式)2019年11期。該產品起始于去年12月19日,中等風險,業績比較基準為年化收益率4.40%,但今年8月27日的凈值為1.3732,換算成年化收益率已超過55%。
排在其次的興業銀行興睿優選進取混合,成立于今年2月25日,8月27日累計凈值為1.2682元,半年收益率已接近27%,折合年化收益率也超過50%。其業績比較基準是“滬深300指數收益率×70%+人民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0%”。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為14.48%,央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5%,所以這款產品其實大幅跑贏了業績基準。
排在第三位的是中銀理財——智富(封閉式)2019年03期,成立于去年9月24日,業績比較基準為年化收益率4.60%,8月27日凈值為1.2542,年化收益率超過27%,是業績基準的6倍。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發現,大部分混合類產品的業績基準都不像基金那樣掛鉤股市指數,而是一個確定的年化收益率,多在4%-4.5%左右。
408款混合類產品中197款的凈值超過1.04,由于大部分成立日期都不超過一年,有的只有三個月,因此年化收益率肯定明顯超過4%,大概率跑贏了業績基準。當然,不少產品還處于封閉期,到期后能否保持這樣的收益,需要時間檢驗。

專家:現階段不能拿銀行權益類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簡單對比
今年A股表現不俗,公募基金近千只收益超過50%,9只產品先后翻倍,96%的基金取得正收益。即使8月市場出現較大幅度調整,偏股型基金也明顯出現回調,整體賺錢效應依然十分誘人。
此前,有報道將三款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權益類產品與今年火爆的公募基金相比較,認為它們表現平平,相去甚遠。
然而,多位專業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去年6月以后才開業,他們發行的權益類產品成立時間更短,即使投資方向與公募基金相同,現階段也不宜將兩者簡單對比。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指出,光大理財發行的兩只權益類產品成立時間較短,分別是1個月和3個月,產品處于建倉期,沒有完全追蹤指數,所以會導致產品凈值增幅相對緩慢,甚至低于業績基準。此外,理財產品的業績應該和建倉期的基金比較,不宜和老基金相比。
劉銀平還認為,目前理財子公司的純權益類產品數量有限,反映不了長期業績表現,如果是單純追蹤指數,和普通指數型基金差別不大。
“銀行理財子公司剛成立一年,無論是產品體系還是投研能力,各方面都還在完善之中。
所以理財子公司的權益類產品和公募基金,現在沒法一起比較。就好像讓一個3歲的小孩和一個30歲的大人一起跑步,怎么比?”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較弱 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產品很慎重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表示,理財子公司由母行牽頭組建,其在固收類資產領域具有一定的投資優勢,雖然理財子公司投資范圍相對寬泛,但當前其在權益類投資領域尚處于弱勢,另外理財子公司的客戶資源主要來自于母行,該部分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當前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產品的運作也較為穩健,收益表現相對一般。
董希淼也認為,評價理財產品,不能只看絕對收益,還要看其針對的客戶群體。銀行理財的客戶群體,在風險偏好上應該偏于穩健型的,即使這些客戶選擇投資權益類資產,也不愿意承受太高風險。因為今年股市漲的好,所以大家會覺得基金表現更優秀,但市場情況不好的時候,基金的凈值可能會大幅回撤,銀行理財產品的穩健就會顯出優勢。他個人很看好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未來發展。
普益標準此前發布的報告認為,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對于權益類產品的接受度仍然偏低。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的客群大都屬于中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對于產品的波動較為敏感,剛性兌付思維固化,較難接受產品投資收益損失,甚至本金受損的結果。有調研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中國城市家庭難以接受投資理財產品任何本金的虧損;大多數家庭只接受1年及以下的回報周期,這與銀行投資權益類資產易產生收益波動、所需投資周期較長等相悖,進而也制約銀行發行投資權益類資產。
理財子公司未來將提高權益類產品比例
目前,固收類產品依然是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的主流,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更多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或產品發行進入常態化,理財子公司混合類及權益類占比或進一步提升。
今年6月18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陸家嘴論壇上發言時就明確提到“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行力度。支持理財子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信托公司發行證券投資信托產品,保險機構發行組合類產品。”
“在投資者資產配置多元化背景下,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大布局權益市場是大勢所趨。”于康認為,后續隨著子公司人才補充到位以及投資能力的不斷提升,理財子公司將發行更多的權益類產品。
劉銀平預計,理財子公司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會逐漸提升,但是純權益類產品的比例不會太高,未來理財子公司會主打固收+產品,以固收類資產打底來穩定產品收益,再配置一定的權益類及其它類資產以博取較高的收益。
普益標準報告認為,無論是從投資者接受程度還是銀行自身的投資能力、意愿等來看,銀行理財布局權益市場任重道遠。從實際表現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售權益類產品整體較為謹慎,投資策略偏防守,仍以小范圍實驗為主,真正大范圍布局權益市場仍然不容樂觀。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出于投資者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需求以及銀行拓寬市場份額、追逐超額收益的動機,銀行理財投資權益市場仍是趨勢。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