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拼多多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低端產品叢生的層面?或許你可以很“驕傲”地說你從沒有使用過拼多多,但你不可能沒有收到過來自“相親相愛一家人”群聊里的“幫我 砍 一刀”的鏈接。

拼多多的破土而出,要從2015年說起。當時正值電商行業相互搏殺的尾聲,阿里系與京東系二分天下,幾乎已成定局,寡頭壟斷的趨勢逐漸明顯,如果說誰想要在這個節骨眼進場,無異于虎口奪食。
可此時有個杭州小伙,手拿威斯康辛大學的計算機碩士,背靠谷歌公司的工作經歷,腳踩創立過游戲公司以及電商運營公司的背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做電商平臺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創立了拼多多。

當時的阿里和京東在電商市場呼風喚雨,占據著整個電商市場的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額。那么拼多多是如何從兩位大佬的手下,搶到屬于自己的蛋糕的?
就靠著2個字——簡陋。
當年的阿里和京東,同樣飽受著低端產品帶來的負面困擾,一心想要實現正規軍化,于是決心切斷下沉市場的份額以及商戶。比如馬云痛下決心,大刀一揮,砍掉了40萬銷售低端產品的阿里商家。
拼多多黃崢正抓準了這一時機,他把那些被淘寶、京東淘汰的商戶照單全收,并把客戶群體集中在了三線以下的城市。
在今天,我們14億國人中,
坐過飛機的不超過2億人,
受過高等教育的不超過1個億;
從家庭月均收入來看,
43%的家庭在1000元以下,
69%在2000元以下,
84%在3000元以下,
而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高達95%。
人們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但在收入和消費這件事上,是富有限制了大佬們的想象力。所以人們說:拼多多的火爆背后,是被忽略的低收入群體。
對于一些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來說,他們在選擇商品時更注重性價比。比如一件不過百元的T恤,遠比印了個名牌的同款T恤更有吸引力。
黃崢曾說:
所謂消費升級,不是為了讓上海人過上巴黎人的日子,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房紙用,有好水果吃。
電商平臺以流量為王,拼多多作為一個后起之秀能夠分得一杯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黃崢很懂得審時度勢,他緊緊抱住了一雙大腿,就是騰 訊。生活在一個小縣城的人的智能手機里,或許沒有淘寶、京東等App,但一定會有微信,這無疑為拼多多的宣傳提供極大的便利條件。
那么,馬化騰看上了拼多多的什么呢?
- 第一,以拼購和社交電商起家的拼多多,同樣自帶社交屬性。“幫我砍一下”的鏈接,病 毒式地通過騰訊平臺傳播,可以提高折騰 訊產品的活躍度,帶動其他產品的營 銷,好處不言而喻。
- 第二,拼多多初期裂變式高速的增長潛力無限,騰訊自然不會錯過這樣好的一個投資機會,結果拼多多不到三年就在美國做到上市,這也驗證了騰訊的想法。
- 第三,作為面向五環外用戶的購物平臺,如果拿下拼多多,騰訊的電商版圖將會得到極大擴張,對于騰訊來說,拼多多將和京東一起形成騰訊在電商領域的雙保險。
除了黃崢以極敏銳的眼光抓準了入場的機會,并且抱住了騰 訊的大腿,拼多多的迅速崛起,還有第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營 銷模式,就是有人從中獲利,也有人不勝其煩的砍價鏈 接。那么從病 毒式“砍價”的鏈 接中,拼多多獲得了什么?
比如你是個家庭煮婦,你在拼多多上買了幾個衣服架,或者想在某旗艦店中中選擇一款品質較有保障的電飯煲,那么你大概率會把砍價鏈接發給你的朋友、你的同事,所以家居類商品,經由你的手,推向了有更大可能性對這類商品所需求的群體。
這一模式,讓拼多多擁有了極低的獲客成本,也讓拼多多做到了馬云曾提出的C2B模式,也就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讓商家生產、上架商品。拼多多就是這樣,通過將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中,根據規模進行反向定制。
2019年,拼多多年活躍買家超過了5億,平臺成交金額突破萬億大關。要知道取得這樣的成績,
阿里用了14年,
京東用了20年,
而拼多多只用了5年。
你是否也曾“看不起”它的低端定位,但后來卻也沒忍住在平臺上真的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呢?歡迎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