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為了賺錢而創業,希望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這是錯誤的。大多數創業不但賺不到錢,還會賠錢。
有人為了自由而創業,覺得上班朝九晚五限制太多了,創業自己做老板就自由了,這也是錯誤的。創業者的時間表上,24小時×365天,都是工作時間,就算給自己一個假期,在海邊曬太陽時大腦也在琢磨公司的事兒。
有人創業的目的是為了上市,這更是錯誤的。創業公司只有萬分之一的概率能夠上市,如果你是為了上市而創業,大概率達不成目標。
有人聲稱自己創業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這些人如果不是唱高調就是沒想清楚,因為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這些都是創業成功之后的“果”,絕非創業的“因”。如果創業不成功,不但不會給社會創造財富還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還有的人為了就業而創業,這還是錯誤。創業比打工難一百倍,打工只要成為專才就可以了,而創業需要的是全才。打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創業是在社會的最底層行走。打工是當孩子,創業是當家長。當孩子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有父母為自己鋪墊好方方面面的環境;當家長,沒有人照顧你,你必須照顧別人,再苦再累也得忍著,再大的問題也得去想辦法,天塌下來也不能躲,必須站在那里撐起一片天。因此,將“創業”當作“就業”途徑,實在是錯得離譜!
應屆生尤其不適合創業。金融海嘯時,有人呼吁大學生創業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媒體采訪我時,我明確表態說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試想,一個大學生如果連工作都競爭不到卻要去創業,相當于讓一個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小孩去養育另一個小孩,其結果可想而知。
應屆生創業絕大多數只能干最低端的職業,是攤煎餅還是送報紙?我沒有看不起這些工作的意思,但是我認為如果一畢業就去創業,會直接降低自己的社會交往層次,會喪失很多事業機會,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除非是極個別的天才,否則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畢業進入一家企業,接受正規化的職業訓練才是正途。如果大學生能夠經過一兩年的職場訓練,再出來創業,不管從管理經驗、人脈資源還是眼界上,都有好處。
對大多數人而言,選個適合自己的職位打工是本分。對于打工者而言,公司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公司有前途個人沒前途,第二種是公司沒前途個人也沒前途,第三種是公司沒前途個人有前途,第四種是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第四種公司充滿活力,個人能力也可以盡情施展,是最佳的打工選擇。如果你想過很舒服的日子,最好不要創業。在第三種和第四種中選擇一家公司去打工,可以收入穩定,生活體面。
我回想自己的職業經歷,比較遺憾的就是未曾在大公司打過工,導致很多的管理方式需要自己去悟,去偷師學藝。雖也有所成就,但畢竟走了很多彎路。
如果可以選擇,最理想的職業道路是本科即可,不必讀研究生(除非你想做學問),本科畢業走出校門進入大公司工作兩三年,然后進入小公司或者去創業。我不贊成在大公司待太久,我認為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的人基本就廢了,進入眼高手低一族,成了溫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卻又自視很高。這樣的人一旦離開大公司的環境,身上的品牌光環退掉之后,基本上就是“雞肋”,一定會跌跟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