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經濟學認為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求遠大于供。
通貨緊縮(deflation) 是指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
與歷史上的貨幣相比,現代貨幣經歷了哪些變化?
其一:與金銀脫鉤,以主權國家信用為背書,理論上,主權國家獲得了無限印鈔權。
其二:伴隨科技進步和工業化大生產,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維持人類基本生存的商品生產能力過剩或潛在過剩。
也就是說:國家可以無限印鈔,而寬松的流動性并不必然導致一般消費品通貨膨脹,貨幣流向了哪里呢?一是無法大規模生產復制的服務業;二是可以儲存的戰略資源;三是金融資產,所謂脫實向虛。
既然主權國家獲得了無限印鈔權,那國家征稅的意義何在?
我們回到所有問題的起點,一個現代國家的實力體現在哪兒?
其一,資源。
其二,生產制造能力。
其三,創新能力
其四,軍事能力
其五,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其六,人口自身的可持續再生產
一個現代國家的組織和運轉,是有目標和方向的,就是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實力就體現于以上6個方面。
如果把現代國家比喻為一個生命體,貨幣就是其運轉的神經遞質或激素,它的投放和回收,起兩大功能:激勵和抑制。
貨幣如何投放入市場?我們直接能看到的,就是通過商業銀行借出去,就是貸款。我們中國是大政府,可以組織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大工程,政府主導了很大部分貨幣投放。美國是小政府,但金融市場發達,由金融市場配置大部分貨幣流向。
政府主導貨幣投放,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公用事業方面,在尚處起步階段的弱勢產業方面,在看不到短期經濟效益的高科技大工程方面,優勢明顯。缺點是效率低下,投入方向不一定正確,搞不好還很容易滋生裙帶關系,既得利益集團形成,壟斷和腐敗。
由金融市場主導貨幣投放,優勢是效率高,經濟活力強,更有利于創新。缺點是注重短期利益,容易發展成一種錢生錢的金錢游戲,徹底失去了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來目的。
有激勵就有抑制,現代國家的征稅并非為了財政收入,而是為了抑制某些行業或產業的過度發展。典型的如煙酒行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這樣也就能理解房產稅的作用了,抑制超出個人實際使用需求,過度占有城市居住空間。
再換一個角度思考,貨幣實際上是主權國家分配財富和生產要素的權力,強調一下:貨幣即權力。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美國實際上也就擁有了在全球分配財富和生產要素的權力。眾所周知,美元的支撐,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和軍事實力。如果任何國家具備了挑戰美國科技和軍事實力的潛在能力,美國的打壓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現代貨幣的實質是分配財富和生產要素的權力;其更強調兩大功能:激勵和抑制。實現路徑:強大的政府和發達的金融市場。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如何揚長避短,這是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
大白話就是說:現代國家絕不差錢(因為有無限印鈔權),難的是如何砸錢,把錢砸向哪兒,如何通過錢來激勵國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西方國家直接發放補貼給個人,只是起到買選票的作用,乃飲鴆止渴,與發放毒品無異。)稅收絕不是許多煙民想的拿去造航母了,國家向你們征稅真的只是希望各位少抽點兒。
筆者還想講一點題外話。大家都知道科技創新重要,看到老美每年諾貝爾獎拿到手軟,心里那個羨慕嫉妒恨啊!
我們為啥不行?我點撥一下各位就明白了。
比如我們國家計劃大概2030年前后發射載人登月飛船,這個事情半個世紀前美國人就干過了,后來也不了了之。月球并不適合人類生存,上面的荒涼程度遠超撒哈拉沙漠。登月的意義在哪兒?很多人舉手示意,我知道,拉動技術進步。對的,實現登月這件事,需要人類付出巨大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能力,技術,工程,管理與協作,配套產業鏈,全都得到了躍升。
我們搞航母,大飛機,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比結果本身,對技術創新的貢獻甚至更大。
很多人舉手示意,你老糊涂了,你談的技術工程,跟科學發現兩碼事嘛。
其實也沒有很大不同,科學研究是探索未知,這個未知世界是科學家躲在書齋里苦思冥想出來的?通常科學研究過程是這樣的,科學家寫一份標書,提出一個研究目的和預期成果,以及實現這個目的已經具備的條件。如果課題申請成功了,研究經費撥下來,科學家就絞盡腦汁想著怎么把這個研究做出來,把預期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出來,如此周而復始。可是這個預期成果真的重要?既然符合預期,又有多大創新?
其實這個研究目的和預期成果就是個幌子,這個實驗過程,文獻的查閱,科研設計,儀器操作甚至設計和制造,論文撰寫,無不在提升科學家的科研能力,無不在提升實驗環境和儀器裝備。在實驗過程中,偶然的發現,奇思妙想不斷迸發。這才符合科學研究本來的邏輯:不經意間闖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時可能跟計劃好的研究目的和預期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走通一個研究過程,比獲得一個預期成果,要重要一萬倍。
如果我們的科學家不再那么關注預期成果,如果我們的科學家真正沉迷于科學研究的過程,科學發現是水到渠成的事。
扯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