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馬克思給經濟危機下的定義:
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商品經濟)里,由于生產相對過剩而引起的危機。
再來看看資本主義經濟學給經濟危機下的定義:
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全世界經濟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
兩者對經濟危機的表現描述的是一樣的——商品大量積壓,大量企業倒閉破產,工人大量失業,財政收入下降,老百姓生活水平降低。
兩者的定義不同,但是對經濟危機的表現描述一樣。大家能看出來兩種定義差別在哪里嗎。
學習的要領就是吃透定義,把握準概念,思路要清晰。
先解釋馬克思的定義。
馬克思的定義,先把經濟危機定死在市場經濟里,即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出現經濟危機,自給自足和計劃經濟都不能出現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的特有危機。
這就好比月經不調,是婦女特有的疾病,男人不能有。要給男人診斷出來月經不調就鬧笑話了,庸醫一個。
這個定義,把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說明得很清楚,是由于生產相對過剩引起的。
這就是說,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危機不是經濟危機。
這個定義,就能讓我們清楚知道什么是經濟危機了。
在市場經濟里,由于老百姓的收入低,購買力不足,資本家生產的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積壓,這就是相對過剩。相對過剩不是絕對過剩,不是老百姓什么都不缺了,有車有房有吃有喝了,造成商品賣不出去了,而是老百姓缺東少西,但是買不起,造成的商品賣不出去。
相對過剩出現,商品賣不出去,資本家就不能繼續生產,就要關門,這就造成大量企業停產,減產,或者倒閉破產,大量工人失業,收入下降,生活水平下降,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下降。這就是經濟危機。
如果來大洪水了,工廠都被沖垮了,莊稼都被淹死了,工人都失業了,很多人都餓死了,這個是不是經濟危機?不是,因為這不是生產相對過剩引起的,而是生產力被外力破壞,生產不足引起的。要嚴格把握準定義。
好比兩個人都死了,一個人是因為腸道被堵塞了,吃東西下不去脹死的,一個人是因為沒有飯吃餓死的,這兩個人雖然都死了,但是死因不一樣,就不能用同樣的辦法治。前面的人得病了,應該給他藥吃,動手術,把他的腸道打通。后面的人沒有病,身體是健康的,不要給藥吃,也不要動手術,給飯吃就行。
經濟危機就是產品流通不暢被脹死的。這就是病。
中國六七十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經濟也困難,也餓死人,可是這是經濟危機嗎?不是。這是生產力低下,生產不足引起的,不是有東西而老百姓買不起引起的,計劃經濟是免費供應,不存在買不起的現象,所以不是經濟危機,不是病,不需要治,把生產力提高,多生產出來東西,增加供應就解決了。
而經濟危機靠提高生產力能解決嗎?不能。越提高生產力,生產的東西越多,相對過剩越嚴重。腸道不通,吃得越多脹得越厲害。經濟危機是生產關系的病,要改善生產關系才能解決。中國六十年代的經濟困難是生產力的病,不是生產關系的病,生產關系是健康的,提高生產力,多生產出來東西就能解決。
雖然表現一樣,經濟都困難,但是原因不一樣,解決辦法也不一樣。明醫看病,能通過癥狀仔細分析病因,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藥。而庸醫看病,只看癥狀,癥狀一樣就以為病因一樣,就用一樣的藥。只要肚子疼就認為是得痢疾了,就用痢疾藥。那個人肚子疼就是得了痢疾,你肚子疼肯定也得的是痢疾啊,有錯嗎?振振有詞。
溫鐵軍曾經說中國六十年代的經濟困難是經濟危機,這是給男人診斷出來了月經不調。
市場經濟社會同時存在兩種病,一是生產關系的病,腸道堵塞,商品流通不暢,二是生產力不足,不能滿足全體人民的正常生活需求。但是因為商品流通不暢,所以第二種生產力不足的病表現不出來。這兩種病要先治生產關系的病,讓流通通暢了,才能治第二種病。計劃經濟就是治第一種病的。一個市場經濟社會變成計劃經濟后,免費供應了,沒有買不起的了,流通渠道就通暢了。這個病治好后,生產力不足馬上就會暴露出來,產品不足,供不應求,只能發票限量供應,所以計劃經濟的重點就是提高生產力,多生產東西。
資本主義經濟學給的那個定義,掩蓋了經濟危機產生的范圍(市場經濟里),掩蓋了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相對過剩),只浮淺地描述經濟危機的表面現象(經濟下降),這是把所有的經濟困難一鍋燉,都視為經濟危機,目的是掩蓋市場經濟的固有弊病——其生產關系的弊病——以保護私有制市場經濟。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