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活動中有十大原理,所有復雜的經濟分析都是用這十大原理構建起來的。
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決策時,需要在一個目標和另外一個目標之間進行取舍對個人而言,比如說需要決定如何使用收入購買食品、衣服或者旅游,這些往往需要權衡分配。
對社會而言,需要在效率和平等之間進行權衡取舍,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這兩者之間會有犧牲,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經典的權衡取舍是在“大炮”和“黃油”之間。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用于國防時,用在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上的支出就少了。
原理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他所放棄的東西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比如: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什么?也許你會想學費、書籍、住宿和伙食的錢加起來就是上大學的機會成本,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收入,是他們受教育的機會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飯,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能算進機會成本里面。
原理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定。當一種行為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種行為。
比如說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還有十個空位,而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們嗎?
當然應該,雖然航空公司每個座位的成本為500元,但多增加一名乘客,航空公司只需要增加十元的飲料和小吃費,相當于每個空位的邊際成本是十元,而邊際收益300元,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
原理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指的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
例如美國和歐盟,美國汽油稅很低,歐盟汽油稅很高,歐洲人會對這種高的汽油稅的激勵做出反應,所以歐洲開小型車,開新能源車的多,有更多的人乘公共交通工具,更多人去自己住所近的地方工作。
原理5: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如果一個人隔絕,那這個人需要自己種小麥、做衣服、造房子,效率非常低,如果進行貿易和別人合作,每個人都能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從而低成本獲取各種各樣的物品和服務,這是雙贏的。
原理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比如: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是一種高度集權的,只能單一決策配置資源,物品價格是受到政府的控制的,價格靈活性低,響應慢,很難正常引導經濟活動。
市場經濟是一種去中心化,分散到每個市場參與者進行決策,來配置資源的系統,價格能自發調整,響應快,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所以能夠促進整體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原理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雖然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很偉大,但還是需要政府參與進來改善市場。原因如下:
一,需要政府制定規則。如實施產權保證,是市場生產者的權利。有這個框架在,市場才能正常運行。
二,需要政府促進效率。政府有時需要干預市場,控制由外部性或市場勢能導致的市場失靈,如:反壟斷,這樣才能提高經濟效益,做大經濟蛋糕。
三,需要政府促進平等,制定公共福利政策,實現更平等的經濟分配,縮小財富差距。
原理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生產物品和服務的能力
一個國家國民生活水平,取決于這個國家的生產率水平,一國的生產率越高,那這個國家平均生活水平也更高,他們是正相關的。
原理9::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這就是通貨膨脹,它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當貨幣量增加時,貨幣價值就會下降,導致購買同一個物品儲蓄貨幣變多,也就是物價上升。
原理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暫權衡取舍
政府經常增發貨幣貨幣來促進經濟,雖然長期來看就會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升發現通貨膨脹,但另一方面會導致一個有益的短期效益
貨幣注入會增加社會整體支出水平,物品和服務的需求會增加,這會鼓勵企業擴大生產,企業雇傭更多的人,這樣失業會減少,所以社會整體在長期的通貨膨脹和短期就業更好之間需要權衡取舍。尋找平衡。
記住這些基本原理,即使最復雜的經濟分析也是用這十大原理構建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