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銀行有關的投資理財產品,相對來說大多屬于比較穩健的,比如銀行存款是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大多數的都是中風險以下的,就連銀行股票,相較于其他股票來說也是比較穩定的。
銀行股的穩定不僅在于它的價格走勢穩定,也在于它有穩定的分紅。那么,如果買入高分紅的銀行股,是否可以代替銀行理財呢?
銀行股能代替銀行理財嗎?
銀行股中一些高分紅的股票,若是按照股息率計算,每年差不多可以達到5%—6%,甚至是7%。而那些較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年收益率鮮有超過5%的。照這么來看,買銀行股吃股息確實比買銀行理財拿收益強,可實際上卻沒這么簡單。
首先,就是銀行的股息收益未必就是實際的收益。銀行股的股息并非是在持有的股票市值上增加的一筆收益,而是從持有的股票市值中抽出來的一筆錢,投資者拿到一筆股息收入的同時,會因為除息,使得持有的股票市值相應減少。
所以,只有在股票分紅之后股價又漲回原位時,股息收益才等于實際的收益,因為此時持有的股票市值仍然跟分紅前是一樣的,股息收益就是凈賺的。可如果股價沒能漲回去,那么實際的收益就會比股息收益少。
而銀行理財的收益雖說也不是固定的,但作為穩健性銀行理財,它的收益不確定性要比銀行股小很多。
可見,就算銀行股的股息率比銀行理財的收益率高,但如果銀行股的股價不漲,其實際收益仍然有可能不如銀行理財的收益。
其次,就是二者的風險級別是不一樣的。銀行股雖然是是股票中相對穩定的股票,也是高風險的投資產品,最低也算是中高風險的。而相對穩健的銀行理財,一般都是中風險以下的,最高也不會超過中風險。
很顯然,把不同風險級別的投資理財產品的收益放在一起比較并不合適。就算是買銀行股的實際收益比買銀行理財高一些,也是很正常的,畢竟買銀行股承擔了更大的風險。
正因如此,銀行股與銀行理財的相互替代性并不是很強,用銀行股來替代銀行理財也就并不合適。
二者倒是可以當作互補性理財產品來買,如果想要風險低一些、收益穩定一些,就買銀行理財,如果想要更多的收益并可以承擔較大的風險,就可以買銀行股。
再次,銀行股與銀行理財的投資周期可能也不一樣。買銀行股想要通過股息收益來獲得實際收益,需要長期持股才能體現出來。
因為銀行股的分紅最多也就一年一次,想拿分紅至少持股一年以上,并且在除權除息后,股價要漲回分紅前的價格需要一定時間,另外在長期持股下還能降低股價下跌的風險。
而銀行理財無論短期還是長期的都有,銀行股就算要替代,也替代不了那些短期的銀行理財。
總而言之,銀行股與銀行理財屬于風格不同的投資理財產品,僅看股息率比銀行理財的收益率高,就覺得買銀行股可以替代銀行理財,這種想法顯然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