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人非常興奮地說,我的銀行理財漲回來了。現實中也確實看到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回升。
目前多只理財產品的凈值已企穩回升,部分現金管理類產品已由此前的年化收益率2%左右回升至3%左右展望2023年,1月4日華夏理財一款現金理財產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達3.061%,興銀理財日日新1號E的7日年化收益率也已經達到2.97%。一些銀行理財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或已是配置銀行理財的不錯時機。華安證券研究所發布的研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銀行理財的破凈率為20.22%,較去年11月下降65bp。
銀行理財凈值回暖無論是對理財市場還是銀行理財機構以及銀行理財投資者無疑都是一個好消息,但這里要明確的是,目前的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是不是標志著銀行理財市場真正回暖了呢?
要判斷銀行理財是否真正回暖,我們不能僅僅憑幾只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重要點要關注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是銀行理財個體產品凈值回升還是銀行理財市場的整體回暖?
銀行理財產品回暖可能是所有的人的一個美好的愿意,之所以如此急切的期盼,才能有在看到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后的驚喜。
這次銀行理財凈值大幅度回撤是從11月份開始的,是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后我國銀行理財產品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后真正面臨的一次銀行理財風險檢閱,這種理財風險的沖擊不僅來勢洶洶而且沖擊的力度前所未有,根據2022年11月17日的數據,最近一周有7469只銀行理財產品發生了虧損,達到了全部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半以上。有一家銀行有兩只銀行理財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為-33.5%和-23.01%,這樣的凈值回撤程度引發了銀行理財投資者的驚訝,12月上旬市場上跌破凈值的理財產品超過4000只。
要真正判斷銀行理財市場是否真正回暖不能看個別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也不能看短期的小幅度凈值回升,而應該看是否銀行理財產品的大多數凈值是否回升以及是否有持續的凈值回升能力。從目前情況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的回升只能說是止跌企穩,并沒有體現出整體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更沒有體現出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的持續能力,因此,我們雖然并不否認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對于投資者來說,說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已經體現出較大的投資價值仍然需要接受時間的檢驗,目前下結論仍然過于倉促和武斷。
只有看到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明顯的回升、而且這些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升具有一定的持續能力,才能真正說銀行理財產品回暖并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第二大特征,判斷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真正回暖要看造成銀行理財凈值大幅度回撤的因素是否消除?
當我們已經習慣于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息的時候,銀行理財虧損還是出現風險是沒有人關心的,因為即使虧損也有銀行兜底。但資產管理新規實施以后,銀行理財由理財資金也變成了單獨核算、由銀行理財變成了銀行理財公司理財、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比例已經超過90%,2022年第三季度末新成立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凈值化率達99.87%。所以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的大幅度回撤才那么明顯而且震蕩到投資者的心。
2022年11月份開始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大幅度回撤和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債券市場價格的變動,我們當然可以將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虧損結果歸結為債券市場的波動,但造成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大幅度回撤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機制和管理機制。
我們應該知道,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實質上是經歷了兩輪大規模“破凈”,并不僅僅11月份這一次。2022年第一輪銀行理財產品的“破凈潮”發生在第一季度的3月份,那次發生的銀行理財產品大規模“破凈”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股市走低所致;第二輪銀行理財產品的“破凈潮”發生在11月以后,這次銀行理財產品的大規模“破凈”直接原因是由于債市回調所致。
最近的所謂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回暖,專家和理財專業人士的說法是債券市場回暖,但如果僅僅因素債券市場回暖導致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暖,這樣的回暖并不值得信賴,因為導致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主要因素并沒有真正解決。
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在2022年一年內就出現兩次大規模的凈值回撤,直接原因有股市回撤和債券市場動蕩,而根本的原因是銀行理財投資風險機制出現了問題,即理財資金期限的錯配導致的流動性風險,銀行理財機構通過加長投資期限獲得理財收益,而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是短期資金并及時贖回,銀行理財機構通過資產期限錯配的投機來賺取錯位收益,我國銀行理財投資者購買的一年期以下產品占比超85%,一般銀行理財投資購買的期限大部分是3至6個月,銀行理財管理資產的投資資產平均持有久期在兩年左右,這就導致了銀行理財資產期限錯配是資金來源的好幾倍,在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資產價格出現一定的波動時,則會形成銀行理財產品凈值的加速回撤,同時贖回潮引發的恐慌進一步加劇銀行理財市場波動加劇。
銀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投資杠桿、久期安排往往呈現出“死多頭”的特征,才是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大幅度回撤和眾多理財產品虧損的根本原因,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局部回暖僅僅是部分債券波動的回暖,但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造成銀行理財風險機制,即使這次的風險臨時解除,很快又會因為其它資產價格的波動形成擠壓式的風險。
第三大特征,判斷銀行理財是否真正回暖關鍵還是要看銀行理財市場的風險邏輯是否進行了有效重建?
銀行理財風險除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銀行理財資產錯配以及市場資產價格波動以外,銀行理財市場的風險邏輯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以后,我國銀行理財機構的風險投資底層資產邏輯和風險評估機制出現了偏差,根據交銀理財董事長張宏良提供的數據,我國理財市場超過90%的個人投資者是風險等級為R1、R2的中低風險投資者,而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資金并沒有為低風險投資資金提供更多的風險投資保障機制,表現為銀行理財低風險產品穩健型投資與銀行理財資金管理沒有足夠的風險保障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也造成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風險后,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難以接受的根本原因。
銀行理財市場要真正回暖并具有投資價值,銀行理財必須重建銀行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邏輯和風險評估機制,讓期限錯配和風險錯配得到糾正,銀行理財產品中期限3個月和6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應該主要對應類存款產品,R1R2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資產應該更偏向低風險甚至無風險資產,前者確保流動性兼顧收益性,后者確保理財產品的穩定性兼顧流動性。
從目前來看,眾多機構特別銀行理財機構并沒有要這方面做出更值得期待的努力,只是紛紛預測債券市場的利好以及未來的預期,強調債券市場情緒修復和銀行理財凈值企穩創造的外部環境轉好,強調債券一方面能預期給銀行理財提供了較高的配置價值,同時為了弱化銀行凈值化出現的凈值波動和回撤,很多銀行發行了攤余成本法產品。有的銀行甚至將全部債券類資產均以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并對投資者強調這類銀行理財產品的穩健低波動特性。
攤余成本法只是理財產品凈值計算的一種方法,是將銀行理財投資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攤到每日計算,而不是像凈值法那樣每日凈值隨著資產價格波動。雖然從表面上看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確實穩定了,但是從根本上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并沒有根本上解決,只不過是等到到期時一次性風險暴露布局。這無疑是對投資者的風險再一次傷害。
面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破凈潮”和“贖回潮”壓力,不少銀行理財公司自購旗下產品積極“自救”只能是短期效應,增強投資者教育是緣木求魚,只有銀行理財投資邏輯和投資風險評估的基礎重建,才是我們期待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未來。
銀行理財產品也許這一次的風險開始回暖,但并不代表著我們期待的銀行理財產品回歸,更不代表著我們期待的銀行理財未來投資價值出現。只有解決了上述三大問題,我國的銀行理財才真正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真正的銀行理財。你認為我國的銀行理財是怎樣的?在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吧。(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