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天相投顧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郭晨凱 制圖

1998年至2023年公募基金經理數量變化
數據來源:天相投顧

1998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分紅情況(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天相投顧

1998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持股占A股市值比重變遷(%)
數據來源:天相投顧
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余波中,中國公募基金悄然啟航。25年來,我國公募行業從無到有,擔負起為大眾理財、為實體經濟助力的重任。
經過25年快速發展,中國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27.25萬億元,產品數量破1萬只,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人,行業生態逐漸豐富,各類產品百花齊放。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盧森堡的全球第三大公募基金市場。
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未來。中國經濟穩步發展,居民財富迅速積累,大眾投資需求日益增長,再加上新能源、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新興賽道的涌現,給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公募新時代正在開啟。
◎記者 王彭 陸海晴
百花齊放
厚植豐茂生態
截至2023年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5家、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家。
公募基金誕生于初春時節。1998年3月5日,國泰基金在上海成立,3月6日,南方基金在深圳成立。這兩家基金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正式拉開序幕。
彼時天氣乍暖還寒,市場氛圍卻盡是火熱,越來越多的具有前瞻眼光的人士投入公募基金行業,籌備建立新的基金公司。
“當時基金絕對是新生事物,很多人不知道基金為何物,我對基金也只知道些皮毛。7000萬元注冊資本金,十幾個人、租用的500多平方米辦公場地,這是創立華夏基金之初的全部家當。”公募行業元老范勇宏回憶起那段歲月仍印象深刻。
1998年至1999年,繼國泰基金、南方基金之后,華夏基金、華安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嘉實基金、長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國基金等8家公司相繼成立,這些也被市場稱為“老十家”基金公司。
廣闊的市場空間吸引各路資本爭相入局公募基金行業。從早期只有內資證券公司可以設立基金公司,到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成立,到商業銀行以及保險機構紛紛入局,再到專業人士也可以發起設立基金公司,基金管理人隊伍不斷壯大。
經過25年發展,公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突破150家。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7家,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家。
作為25年的公募行業親歷者,中歐基金總經理劉建平表示,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在發展初期,充分借鑒了國際經驗,堅持“先試點、后立法”,不斷總結、調整、規范。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居民財富日益增長的大時代背景下,經過25年的快速發展,公募基金以專業創造價值,不斷鍛造和提升在投資研究、風險管理、產品創設、客戶服務、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已成為國內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
政策的東風持續吹來。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將積極推進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優質金融機構依法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基金牌照數量限制,支持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在易方達基金董事長詹余引看來,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不同市場主體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或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將大大擴充行業力量,也會進一步增加行業機構的多樣性、差異性,形成更加多元創新、競爭融合、百花齊放的行業生態,提升行業整體的發展內涵與質量水平。
積極創新
品種不斷豐富
截至2023年1月底,公募基金規模達到27.25萬億元,產品數量達到10607只。目前,公募基金已經涵蓋了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ETF、QDII、FOF、REITs等各類品種。
伴隨行業生態日益豐富,過去25年,公募基金行業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是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之后,公募基金規模和產品數量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1月底,公募基金規模達到27.25萬億元,產品數量達到10607只。25年來,公募基金始終與資本市場緊密結合,積極創新,產品類型不斷豐富,目前,公募基金已經涵蓋了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ETF、QDII、FOF、REITs等各類品種。
“我2001年進入公募基金行業,在20余載的從業經歷中,親眼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和公募基金行業的蓬勃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公募基金各類創新型產品的涌現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程與成果的縮影,也為整個行業不斷注入新生力量。”華泰柏瑞基金總經理助理柳軍稱。
2012年,首只跨市場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成功發行。作為全程參與產品籌備的團隊一員,柳軍感慨頗多:“這只產品從醞釀到誕生,前后經歷了5年多時間,雖然過程曲折,心態也有起伏,但公司上下始終保持著干好這件事的決心,可以說是舉全公司之力。交易所、登記公司和券商的各個部門也進行了無數次的測試,每一次的全網測試都意味著距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多措并舉
求解行業痛點
造成“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選基難”,當前全市場基金數量已超過1萬只,投資類型各異、業績首尾分化大,普通投資者難以選擇到業績可持續的優質基金;二是追漲殺跌、短期持有使得基民收益率低于基金收益率。
規模與產品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公募基金也已成為普通投資者分享資本市場紅利、實現財富長期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度證券公司投資者服務與保護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人。
“近年來,公募基金的產品結構持續優化,貨幣基金占比持續下降,權益類產品占比大幅上升,為廣大老百姓(39.790, -0.46, -1.14%)提供了普惠、豐富的理財方案。這些變化體現了公募基金行業在投資體驗、投資者教育、產品創新布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招商基金總經理徐勇稱。
在公募行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除了提供多樣化的產品,行業從業者也在積極求解“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痛點,希望為持有人創造實實在在的收益。
“很多基金取得了良好的長期業績,也捧紅了眾多明星基金經理,但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基金的收益率與基民的真實收益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究其原因,部分投資者可能在市場上漲前期賺到一點蠅頭小利就早早離場,還有的投資者在市場底部選擇割肉贖回,錯過了后期上漲。”滬上一位基金從業人士稱。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分析稱,造成“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選基難”,當前全市場基金數量已超過1萬只,投資類型各異、業績首尾分化大,普通投資者難以選擇到業績可持續的優質基金;二是追漲殺跌、短期持有使得基民收益率低于基金收益率。
在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看來,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基金管理人和銷售機構更加關注客戶長期利益,持續做好投資者教育與服務,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基金產品和自身的風險偏好,匹配合適的基金產品,正確看待市場和基金凈值波動,引導投資者長期持有;第二,基金公司應該更加注重考核基金經理長期投資業績,追求更可持續的風險調整后收益,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風格漂移等博取短線交易收益的行為,降低基金凈值波動,幫助客戶長期持有;第三,大力發展FOF、基金投顧業務,發揮機構投資者專業選基能力,力爭將基金產品收益轉化為基民賬戶收益,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源頭活水
賦能實體經濟
作為資本市場重要一環,公募基金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功能,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投資和創新金融工具,不斷優化服務,引導社會資本、創新資本、海外資金等更好地配置到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和擴大內需等重要方向,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上市企業的投融資需求。
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是近年來公募行業發展的一大關鍵詞。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認為,公募基金是“一手擔兩邊”,一邊是廣大投資者,一邊是實體經濟,既要為大眾理財、創造投資收益,也要將資金和資源有效分配給最有價值的實體企業。
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也表示,作為資本市場重要一環,公募基金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功能,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投資和創新金融工具,不斷優化服務,引導社會資本、創新資本、海外資金等更好地配置到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和擴大內需等重要方向,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上市企業的投融資需求。
目前,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經超過5000家,業內人士認為,隨著A股上市公司數量不斷擴容,機構投資者更應注重大局觀。何謂大局觀?在諾德基金董事長潘福祥看來,即聚焦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選擇產業中最具有潛力的領域。作為專業投資人,只有把握住大趨勢和大方向,方能選擇出真正具備成長潛力且能提供超額回報的投資標的。
過去20年,公募基金頭號重倉股所屬板塊從交通運輸、金融,逐漸過渡到消費和新能源。這一變化,正是公募基金跟隨中國經濟結構變遷、尋找投資機會、助力實體經濟的有力證明。
“2003年的‘五朵金花’行情帶來了公募基金第一輪價值投資浪潮,并從2009年轉為關注宏觀政策和經濟周期,2013年至2015年則是新興產業和小盤股的天下。2015年中,股市的劇烈震蕩對公募基金投研又是一輪洗禮。”交銀施羅德基金總裁謝衛表示,從2016年開始,公募基金行業的投研體系和投資方法論全面革新,精選個股、深度研究成為基金公司優先考慮的投資框架。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行業資源進一步向優質企業傾斜。
最近,全面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為公募基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易方達基金總經理劉曉艷表示,全面注冊制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將進一步優化,覆蓋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對公募基金行業而言,這既是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可以更好發揮對接大眾理財需求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也對行業的投研能力、風控能力、產品設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走過25年的公募基金行業,風華正茂,成為執掌27萬億元國民財富的機構力量。深植于中國經濟這片沃土,公募基金更應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奮進而不守舊,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