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時偷玩手機游戲的新聞屢見不鮮,這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財經大學貿易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的關注。近日,李秀香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她曾遇到一個孩子,手機上裝有18個游戲App。
李秀香認為,現有防沉迷措施存在信息孤島,亟需建立全國統一網絡游戲防沉迷平臺,實現有效監管,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93.1%
你家孩子上網了嗎?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互聯網對于低齡群體的滲透能力持續增強,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點擊查看報告全文]
一方面,互聯網已成為青少年學習、交友的重要載體。
學習、聽音樂、玩游戲位列未成年網民上網經常從事的各類活動中的前三位。調查顯示,初中生網民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學習的為22.2%,這一比例在高中生網民中為20.1%,小學生網民中為16.8%。互聯網已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有力幫手。各學歷段未成年網民玩手機游戲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小學生網民玩手機游戲比例達到51.1%。

另一方面,互聯網對未成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重要沖擊。
- 一是未成年手機用戶中,工作日玩手機游戲日均超過2小時的達到12.5%,這對其正常生活和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 二是短視頻成為僅次于聽音樂和網絡游戲中使用最普遍的網絡娛樂之一。2019年,未成年網民娛樂活動中短視頻占比達到46.2%,較2018年提升了5.7個百分點。短視頻題材內容豐富,且根據人工智能算法針對用戶興趣偏好定制推送內容,使很多未成年人受吸引而沉迷。同時,短視頻網絡是內容發布和運營平臺而非創作方,平臺內容為用戶主動上傳,這很難避免未成年人看的低俗或不健康內容;
- 三是互聯網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產生很大負面影響。46.0%的未成年人網民在上網過程中曾遭遇過各類不良信息。
- 四是互聯網交往成為阻礙未成年人正常人際關系建構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上網聊天已成為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網上溝通社交方式,占58.0%。由智能手機等做“玩伴”長大的青少年兒童,缺少父母關愛、缺乏基本的情感依戀;
- 五是過度使用手機危害青少年兒童身體健康。青少年兒童的視力極易受損,用眼過度很容易造成近視。

孩子沉迷手機游戲
這些建議亮了!
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建議建立網絡游戲分級制度
未成年人沉溺網絡游戲,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針對此現象,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議建立網絡游戲分級制度,從網絡游戲類別、認證、時長、充值方面建立網絡游戲分級制度,游戲企業必須執行,并由文化和新聞部門審核監管。
根據目前社會發展客觀實際和網絡游戲內容(是否包含暴力內容、不良語言、性內容等),可從早教類、管控類、限制類、禁止類等方面劃分,對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建立網絡游戲產品分級制度,其中包括實行用戶注冊登陸實名認證分級(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身份證信息、手機號、人臉識別等),實行未成年人登入網游時段、時長監管分級,實行游戲充值限額分級等。
同時,他認為應建立網絡游戲分級監管與評價機制,包括建立第三方網絡游戲分級監督及評價機構,試行行業自主監管,制定評價標準、評價體系;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新聞出版局等部門負責加強網絡游戲分級審查監管,對違規企業依法加大處罰。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為未成年人配備專用智能手機
既然互聯網學習是趨勢,能不能設計一款未成年人專用的智能手機?可以滿足通信定位功能、能輔助課堂教學,并且可以控制使用手機時長,還能對網絡內容進行管理……相信有這樣的手機,家長和老師就放心多了。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領銜提出了《建立未成年人專用智能手機準入、管理和使用制度的建議》,并建議國家盡快立項,集中攻關,盡快頒布實施《國家智能終端產品和服務未成年人保護規范》,利用產品和服務規范幫助學生遠離網絡沉迷。
張志勇建議:一是要明確學生、教師和學校可以使用智能終端產品的范圍,既確保學生在校時間不被手機游戲侵占,又要發揮智能手機在促進學生學習、成長、管理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要明確學校對兒童專用智能終端產品的使用管理辦法,避免因老師沒收學生手機等帶來糾紛事件。三是要全面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張雪:盡快完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監管
“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可能導致未成年人學業荒廢、校園欺凌,暴力傾向增長、人際關系疏遠,甚至誘發犯罪。”這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張雪憂心不已。
張雪調研發現,導致未成年人網絡游戲問題的原因主要有法律體系不健全,監管不到位,游戲商社會責任不強,未成年人獲取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缺失,家庭功能缺位等。對此,張雪建議,加快立法步伐,明確部門監管職能,加強防沉迷技術研究與應用,利用大數據對未成年人網絡游戲使用嚴格限控,并督促行業自律。此外,應當建立第三方監督評價制度,向社會公布投訴電話并快速處置,建立黑白名單,有針對性地進行監控。
在對未成年人的引導幫扶方面,她建議,建立對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矯正和幫扶的社會機構,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組織建立未成年人網癮矯正專業機構,研究部門、高校及醫療機構等參與其中。建立網絡保護教育綜合平臺,面向全社會進行網絡保護教育,大力推進網絡素養教育進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及城市外來務工子女等特殊群體,張雪認為,須加大教育引導力度,建立網絡游戲沉迷問題預警干預機制,加強農村學校網絡安全教育,針對農村教師和家長開展培訓,建立家校協同的學生成長跟蹤平臺。
孩子沉迷手機沒節制?
家長一定要學會這3招!
① 約法三章,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
面對孩子日漸沉迷手機,多數家長采取過粗魯的方式:沒收手機,砸了手機,情到不可控時,還打過孩子。哭過,鬧過,繞了一圈,發現問題仍在原地等你。
其實,這些方法都不如事先與孩子約定手機使用時間來得有效。家長可以抽出10分鐘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例如:
· 手機不可以帶去學校,孩子要學會和同學面對面交流,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 孩子出門玩耍時,可以要求不帶手機出門。
· 小學生:周一至周五19:30,周末21:00,準時將手機收走,并且關機;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開機,囑咐孩子不要出門借手機。
· 初中生:平時住校,周末21:00準時收走手機,直到第二天早上7:30才可以開機,囑咐孩子不要出門借手機。
· 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至于具體玩多久,由家長和孩子商量后決定。
· 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收走孩子的手機作為懲罰。
② 轉移孩子注意力
把這5條堅持一個月時間,一份堅持一份收獲,做到不心疼、不放縱、不妥協,才能一點一點地從孩子身上拿掉對手機的依賴。分享一位媽媽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的小故事——
有一天,東東像往常一樣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手機,竟然發現手機上貼了一張小紙條:
媽媽從今天起對你的手機進行干涉,手機已經設置了密碼,每天不定時更新;
你每天要完成表格里隨意被挑選的3件家務,完成之后你會得到你的密碼!
這項新規定將會持續3~4周,視情況做調整。
如果你接受,那就開始行動,中午12點前不能完成,你就得不到密碼了,先去拖地吧,加油,我的孩子!
東東當時又氣又惱,一按手機就是輸入密碼的界面,加密的手機對東東來說毫無用處,他只好乖乖聽從媽媽的安排。
他拎著一桶水,拿著拖把樓上樓下來回跑,將地板拖得干干凈凈,當他彎腰拖桌子底下的地板時,發現桌腳粘著一張紙條:不錯喲,完成了第一件家務,請將自己的書桌整理干凈吧!
當他將自己凌亂的書桌整理干凈后,發現了桌子中心另一張紙條:真棒,媽媽看到你的努力了!請出門將垃圾倒了吧,你會找到你要的密碼!
東東拿起家里的垃圾袋出門,隔壁開小賣部的阿姨喊住了他:“東東啊,你媽給你留了張紙條,說12點前看見你拿著垃圾出門,這紙條就給你,12點后就作廢。”而紙條上寫著的正是手機密碼。
不得不說這個媽媽的新規定,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孩子對手機的注意力,還養成了孩子做家務的好習慣。事實證明,一周后,東東不再對手機過分迷戀!

③ 最重要的一點: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不禁會說,我試過和孩子約定手機使用守則,但是沒有用。那是因為孩子覺得這份守則只針對自己太不公平了。在孩子禁玩手機期間,請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堅持!也就是說家長要以身作則!
陪孩子時,不玩手機:當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無論是陪寫作業還是陪玩,可以提前將手機靜音,并且不讓手機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證家長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
孩子鬧脾氣時,不拿手機哄:孩子是情緒多變的物種,有時候誰也沒惹他,他自己一個人生悶氣或者來鬧鬧你,家長覺得煩,怎么哄都不聽,這時候就祭出了大法寶——手機。而孩子的手機癮多半就是這樣染上的!
家長態度要堅定:如果家長已經開始實施如何解決孩子玩手機的方法時,態度一定要堅決!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同時,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盡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